看板: religion ◎ 连线宗教版 板主: fox |
阅读文章: 第 1045/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发信人: pons0789@yahoo.com.tw (pons), 看板: religion 标 题: Re: 追随马礼逊的脚踪——纪念更正教来华二百年 发信站: Yahoo!奇摩大摩域 (Sat Jan 27 20:56:11 2007) 转信站: Lion!news.nsysu!news.ccu!Yuntech-News!netnews.csie.nctu!news.cs.nthu!ne Origin: w42.tpe.yahoo.com ※ 引述《appach.bbs@bbs.badcow.com.tw (蒙爱的孩子)》之铭言: > 转信站: KimoWebBBS!netnews.kimo.com.tw!news.csie.ncu!news.ncu!ctu-gate!news.nct > 追随马礼逊的脚踪——纪念更正教来华二百年 > 马礼逊把福音带到中国,今年是二百周年。在华人教会准备纪念的时候,我 > 们该看看这位杰出使徒的精神,效法他的脚踪。 >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1782年一月五日生在布勒古林(Buller's > Green), 英格兰北边近苏格兰的一个村镇。父母是苏格兰长老会的信徒,他在基 > 督教信仰薰陶下长大;年十二岁时,即能背诵诗篇第一百十九篇。早年作过鞋匠 > 学徒,在十五岁的时候,悔改重生,接受了耶稣为救主。他进入奥克斯屯学院 > (Hoxton College),学习神学,天文,医学,并初步学习中文。他不仅是求取知识, > 更不是以宗教为职业,而是注重灵命,敬虔祈祷,靠圣灵过效法耶稣基督的生活。 > 1807年,伦敦宣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按立授马礼逊任牧职,差他 > 往中国宣道。 > 到这样一个遥远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方,最理想该是至少二人结伴同往;但没 > 有别人肯去,马礼逊只得孤身登船。另一个问题,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兴趣 > 在贩卖鸦片,赚钱,对於福音有反感,没有航海的船肯载他去中国。他只得先横 > 渡大西洋,绕南美洲到美国,然後转往中国。航程既长,行船又苦;那年一月八 > 日离英国港岸启航,到九月七日,才抵达广州,历时八个月! > 马礼逊在华传道二十七年,到1834年八月一日,在广州离世,只见到十人 > 受洗皈主,但每一个果子都是诚实坚贞。 > 今天的华人,如果认真作宣教事工,马礼逊可以作我们的楷模。 > 一.受苦冒险 > 那时候的中国,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严禁外人居住,传福音更不必说。到 > 了广州,却不能进行传教。因为他通晓中国语文,就於1809年,接受东印度公司 > 译员的身分,才得合法居留。不过,那时的中国政府,不准华人教授洋人华文, > 违者处死,更严禁向华人传福音;英国当局,也拦阻他传道。当时,受聘教授他 > 华文的老师,常身怀毒药,预备被察觉时,即服毒自尽,免得身受酷刑。在这样 > 的环境下,马礼逊不能不认真苦学。 > 马礼逊在1807年,同玛丽(Mary Morton)结婚;但新婚夫人不获准居住广州, > 只得居住澳门;夫妇分居异地,马礼逊需要往返奔波,甚少家庭之乐。他们第一 > 个儿子夭折,竟然没有葬身之地:当地华人不准他埋葬;英国在澳门没有墓地; > 经过了许多交涉,才得以在澳门北一个小山上,安葬小小的躯体。1815年,马礼 > 逊夫人因为一家水土不服,挈年幼的儿女返回英国;留下了马礼逊孤身一人,继 > 续艰苦奋斗。 > 1820年,马礼逊夫人带著小儿女从英国返澳门,正可重享相聚的快乐;但 > 因染霍乱症,遽然逝世。而他的同工米怜,也於是1822年病故。马礼逊伤痛的心 > 情,可想而知。 > 1824年,马礼逊首次回到英国休假返回中国的时候,带著新婚的续弦妻子 > 伊莉莎白(Elizabeth Armstrong)同行。他们又生了四名儿女。1833年马礼逊夫人留 > 下大的儿子伴同父亲,带著前妻的女儿和自己生的四名幼年儿女,返英国居住; > 那也是他们的永别,此生未能在地上再见面。马礼逊继续努力事奉,一生为在华 > 宣教工作立下根基,让後人在上面建造。 > 无可争辩的,像使徒保罗一样,为基督所受的苦难,是马礼逊蒙召的证据, > 是真正奉献的表现。 > 二.认清根本 > 同时,他进行翻译圣经为中文的工作。1811年,首先译成出版的,是使徒行 > 传;想见他是追慕使徒受苦传福音的脚踪,更可解决所面对的宣道问题,也可以 > 勉励自己;华人同工,也必然受到感动。那时,刊印书籍需刻木版;在1812年, > 清政府再颁禁令:“凡刻印基督教书籍者处死。”因此,马礼逊的译经与刊印工 > 作,冒极大的危险。在困难之中,1813年,中文新约圣经出版。 > 马礼逊来华之後,孤军奋斗了五年。到1812年,伦敦差会才派米怜(William > Milne, 1785-1822)来华协助。米怜也是苏格兰人,1813年,到了澳门,因为他是传 > 更正教,不见容於葡萄牙政府,被逐出境,而继往广州。米怜在那□,分发福音 > 单张及小册,也学习中国语文。他帮助马礼逊译经。两年後,在马来亚的马六甲, > 设立了一座印刷所,印行了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The Indo-Chinese > Gleaner)。马礼逊和米怜,并於1818年创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宗旨是 > “教导华人青年英文,并向他们传播基督教信仰,并教导宣教士学华文”。由米 > 怜担任校长。可惜,米怜於四年後逝世。他们二人合作翻译成的全部新旧约圣经, > 则於1824年出版, 成为更正教的第二本中文译本圣经 (只比马士曼Joshua > Marshman译本, 1822年在印度出版迟约二年)。 > 马礼逊也出版了中文文法及中英字典。成为当时在华洋人学中文必备的 > 书。他也编译了第一本圣诗集,名为养心神诗,只有27页,於1818年出版。其他 > 宣教士们先後出版了四种同一名字的圣诗,最晚的为1857年,可见当时对圣诗功 > 能的认识。 > 这是所有宣教士应该效法的:对宣教地区语言文化的兴趣,是关心他们灵 > 魂的表现,对圣经的尊重和认识,在神的话语上扎根,是真正工作的根基。今天 > 教会普遍的根本问题,是问题的根本,缺乏这样的观念,所以产生各样的毛病, > 百孔千疮,必须从这里救治。 > 三.教会体制 > 马礼逊翻译圣经中的第一卷书,是马可福音;接著,就译使徒行传。为甚麽 > 译使徒行传呢?因为传道结了果子,就是教会的延续;传道的最佳典□,见於使 > 徒行传;建立教会正确的□本,是使徒行传;教会不能永远不出问题,解决问题 > 的方法,要参照使徒行传。而且使徒行传是圣灵引导人作工,从这书中,可以见 > 到人要柔和的顺从圣灵,才不至於偏行己路。 > 教会不是属於任何个人的。有了健全的教会体制,才是在基督的根基上建 > 造。人可以过去,也必然过去;健全的教会,不至人亡政息,能够正确的传续。 > 教会不是人为的组织,不能凭个人一喜一怒之间,任意纵横辟阖,用自己的 > 手段,尖头锐面,讨人欢喜。现在有人说:衡量教会成功标准的,是ABC (Attendance, > Building, Cash),就是:聚会人数,建□规模,现金收入。想想看,这样的所谓“标 > 准”,用於赌场,俱乐部,岂不也是合用?单这种观念,就足以为教会的羞耻, > 悲哀! > 使教会在外邦人中受亵渎的,是那批宗教人,用世俗化的经营手法,没有道 > 德标准,把圣殿变成商店,变成了“贼窝”!你想神的儿子耶稣基督,说这话的 > 时候,是使气骂街,是凭血气行事吗?当然不是。耶稣为父神的殿“心中焦急, > 如同火烧”,是看到人违背神定规的体制,拒绝照神“山上指示的样式”,是败 > 坏的人性人工,必然结出败坏的果子。所以必须回到圣经,重建教会体制。 > 马礼逊在世的年日,只是五十二岁。现在,他离世一百七十多年後,中国 > 教会虽经过多少的风浪,仍然屹立,继续发展。虽然不是明显的,但我们相信, > 是他立下了好的根基。 > 四.任事认真 > 马礼逊忠心事奉主,不是以勾引人入教为目的,他不是求速成,好写出夸 > 耀自己的动人报告。他不懂“教会增长术”,只扎实的耕作。 > 他的第一个果子,名叫蔡高,成为首先承认主名的华人基督徒。协助印刷 > 圣经的,有一名刻木版的工人名叫梁发。他冒著生命的危险,不顾清廷的禁令, > 成为最早期信徒之一,後来并作了第一位被按立的华人牧师。 > 今天这工商业的时代,是讲究务外观,求眼前欢的时代。去商店里买回来 > 的东西,是花在包装上的费用,比实在的内容更多;有时还是金玉其外,败絮其 > 中。实在讲,是欺骗的文化,是魔鬼的阴谋,不幸,也大量渗入了教会里面! > 美国教会作的调查显示:兴旺的教会条件,是好的停车场,托儿所,厨房, > 交谊,招待,厕所...而教义放在最後,远不如厕所重要! > 华人教会“後见”不明,以为洪秀全闹得有声有色,可惜未成功,否则会 > 给基督教有好处。但从另一方面看,幸而洪杨没成功,否则半生不熟的急就教徒, > 是长远的问题。我们该警惕,对洪秀全没正确深入的教训,督责,教导,培养, > 造成多大的祸患! > 马礼逊的认真工作,不仅是对神负责,也是教会的益处。也许,他以约二十 > 七年的岁月,结了十个果子,算不得甚麽英雄;但从客观环境看,已经是不易了, > 比起李文斯敦好得多,比先知耶利米更好。不过,这不是应该有的衡量标准,特 > 别是他每个信徒都真诚,恐怕比大批的群体归信,後来却大批流失更好些。 > 在这一方面,我们需要跟马礼逊学习的更多。今天,我们亟须回到那“古 > 道”,即使是少人行的古道。 > 我们的反省 > 先贤马礼逊能作为宣教士的榜样,不是偶然的事;也不仅是因为他有超越 > 的品德。他真相信主耶稣,他因为爱他的主而工作,他因为有将来的盼望,而能 > 够忍受苦难。 > 华人以刻苦勤劳,著名世界。在美国,□路,淘金,割鱼,甚麽工作都肯 > 作,在迈维勒的(Herman Melville)名著大白鲸(Moby Dick,1851)中,也出现一名中 > 国水手。为甚麽今代华人,没有产生这样吃苦犯难的宣教士?我们今天,不仅应 > 该注意有多少信徒,差遣了多少宣教士,该想想:有多少像马礼逊的宣教士? > 还是少宣扬自己吧!在马礼逊来华二百周年前夕,福音仍未传遍,中华的 > 土地上,仍然有人没听见福音而灭亡。让我们谦卑下来,好好祷告,起而步武先 > 贤後尘,继续忠心於主交托的大使命。 > 现在,是华人教会扬帆远征的时候了。 > http://www.aboutbible.net/WT/WT245.html 马礼逊父子这种毒害中国的传教败类还值的宣传吗,大家看看其德性! 第一个进入中国大陆传教的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从到中国的第二年起,就与从事鸦片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接触,从1809年到1834年该公司被取消垄断权时为止,直接受聘该公司,任秘书兼翻译员。1825年11月,马礼逊写信给伦敦东印度公司董事会:“我在中国漫长的十五年里,依照你们在那里的职员们的要求,常常冒著个人生命的危险和痛苦,忠心耿耿地为贵公司的利益服务,整个公司以及广州当地的商人可以证明。”由于他对该公司精诚效力,其年薪很快即从五百英镑升至一千英镑。 早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承认,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与其说是由于宗教的原因,毋宁说是由于政治的原因。”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 er)甚至鼓吹“只有战争能开放中国给基督”。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美国传教士伯驾、裨治文和卫三畏(S.Wells Williams)等知名传教士,都是免费乘坐贩运鸦片的船并接受其资助来华的。法国传教士郎怀仁(Adrien Lanquillat.S.J.)等五位耶稣会修士是乘法国军舰来华的。传教士与鸦片贸易及侵华战争、传教运动与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之间的确结有不解之缘。马克思早在1843年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近代宗教是“压制殖民地的工具”。 有的传教士还直接参与了罪恶的鸦片贸易。传教士们邀请大鸦片商人充当对中国传播基督教的宗教团体的头面人物。如在广州的“马礼逊教育会”,就让大鸦片商颠地任会长 传教士郭实腊与马礼逊的儿子马儒翰(John Robert Morri son)是英国政府的官方翻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们为英军提供情报、出谋划策,成为举足轻重的“侵华谋士”。林则徐认为郭实腊是个“危险人物”,“小马礼逊(马儒翰)最坏”。英军打进长江时,马儒翰就在英军司令璞鼎查的军舰上。璞鼎查在镇江遇到强力抵抗,心里胆怯,打算后撤,马儒翰力劝璞鼎查继续进攻,打到南京。璞接受了马的建议,果然打到南京,清廷被迫投降。 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的英方全权代表是率舰攻进长江打到南京的英军司令璞鼎查。在谈判过程中,他的四个得力助手郭实腊、马儒翰、英国圣公会的李太郭(George Tradseent Lay)和英国伦敦会的麦华陀(Walter Henry Medhurst Jr.) 都是传教士。郭实腊和马儒翰不仅是谈判的主要代表,而且包办了条约的起草工作,多次就条约的具体内容与中方代表讨价还价。他们对中方代表极尽勒索讹诈之能事,取得了比原定计划更多的特权和赔款。 -- ※ Origin: 奇摩 大摩域 <http://bbs.kimo.com.tw/> ◆ From: 125.230.172.50 |
阅读文章: 第 1045/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