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eligion ◎ 连线宗教版 板主: fox |
阅读文章: 第 2467/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Nice (Nice to meet you) 看板: religion 标题: Re: 四圣谛 时间: Thu Oct 18 22:59:27 2007 在这里必须重覆说明的就是:根据佛教哲学,世间并无永恒不变而与物质对立的精 神,可以被视为「自我」、「灵魂」或「个我」者。「识」也不可以视之为与物质对立 的精神。这一点必须特别强调,因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识」是一种「自我」或 「灵魂」,在一人一生中为持续不变的实质。这种观念,自最早的时候起直到如今,始 终为人所固执不舍。 佛的弟子中有一个叫做□帝的,声称世尊曾教他:「轮转飘泊的,乃是同一不变的 识。」佛问他,他所谓的识是指什麽?□帝给佛的是一个典型的答案:「它就是那个能 够表现、能够感觉,而且能够随处承受一切善恶业报的东西。」世尊就训诫他说:「你 这愚蠢的人啊!你听见过我对谁这样说法呀?我没有用种种方法解释识蕴是由因缘和合 而生,如无因缘和合则不能生起吗?」接著佛就详细为他解释识蕴:「识是从使它生起 的因缘得名。因眼根与色尘相接而生起的识,就叫做眼识;因耳根与声尘相接而生的识 ,就叫做耳识;因鼻根与香尘相接而生起的识,就叫做鼻识;因舌根与味尘相接而生起 的识,就叫做味识;因身根与触尘相接而生起的识,就叫做身识;因意根与法尘(意念 与思想)相接而生起的识,就叫做意识。」 接著,佛更进一步以譬喻作解释:「火每从所烧的燃料得名,因木柴而燃烧的火叫 做柴火,因稻草而燃烧的火叫做稻草火。所以,识也是从使它生起的因缘得名。」[注 二十一] 大注疏家觉音在详论这一点时,解释道:「因木柴燃烧的火,只有在木材供应不断 时才燃烧。供应断绝时,即就地熄灭,因为造成燃烧的条件(因缘)改变了。但是火并 不跳到木屑等上去,而变成木屑火等。同样的,因眼根与色尘相接而生起的眼识,只生 在眼根门头; 而且只在眼根、色尘、光与作意(注意) 四缘具备的时候才生起。 一 旦因缘消散,其识即时就地止息,因为条件改变了。但是这识并不跳到耳根等处去,而 变成耳识等等......。」[注二十二]佛曾经毫不含糊地宣称识蕴是依色、受、 想、行四蕴而生起,不能离此四蕴而独存。他说:「识可以以色为方便、以色为对象、 以色为给养而存在,并且为乐此不疲故,它可以生长、增进、发展。识也可以以受为方 便......而存在,以想为方便......而存在;以行为方便、以行为对象、 以行为给养而存在,并且为乐此不疲故,它可以生长、增进、发展。 「如有人说:我可以显示识的来、去、消逝、生起、成长、增进、发展,而与色、 受、想、行无关,那他所说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注二十三] 很简单地说,这些就是五蕴。我们叫做「众生」、「个人」或「我」的,只是为这 五蕴的综合体所取的一个方便的名字或标签而已。这五蕴都是无常的、不停地变迁著的 。「凡是无常的,即是苦。」这就是佛说:「简单地说,五取蕴即是苦」的真实义蕴。 从一刹那到相接的另一刹那,它们(五蕴综合体的成份----译者注)就不再相同。在这 种关系里,甲并不等於甲。它们是一股刹那的生灭之流。 「梵志们啊!就好像一道山洪,源远流长而波涛湍急,把一切都冲走。它没有一刻 一分一秒的停留,只是不断地流、流、流。梵志们啊!人生就像这山洪一般。」[注二 十四] 佛这样地告诉罗吒波罗:「世间迁流不息,无有恒常。」 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其中, 并没有不变的实体。它们的幕後,并没有可以叫做「永恒的自我(神我)」、「个性」 或真正可以叫做「我」的东西。大家都会同意,无论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或识蕴 中任何一法,都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我」。[注二十五]但是这五种精神与肉体的「 蕴」,本来是相互依存的。在它们联合活动的时候,就成为一架身心合一的机器[注二 十六],因而产生了「我」的意念。但这是一个虚妄的意念,只是一种心所有法,也就 是前文刚谈过的五十二种心所法之一的身见----萨迦耶见。 这五蕴和合之身,通俗称为「众生」之物,就是「苦」的本身。在五蕴的幕後,再 没有其它的「众生」和「我」在那里承当这「苦」。就如觉音所说的: 「仅有苦难存在,却找不到受苦者。 事迹是有的,却找不到行事之人。」[注二十七] 在活动的後面,并没有不动的推动者,只有活动本身。所以,讲「生命是活动的」 这句话是不对的。应当说生命就是活动本身。生命与活动并不是两样不同的东西。推言 之,思想的幕也没有思想者。思想本身就是思想者。除掉了思想,就再找不到思想者。 於此,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佛教的这一观点,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是何其相反。 现在可以提出「生命有没有起源」的问题了。根据佛的教旨,生命之流的起源,是 不可想像的。相信上帝创造生命的人,也许会对这答案感到诧异。但是,如果你问他: 「什麽是上帝的起源?」他会毫不犹豫地答覆:「上帝没有起源。」而且不会对他自己 的答案感觉奇怪。佛说:「比丘们啊!这相续不断的轮回,没有可见的终点。也不见有 众生受无明所蒙蔽、被贪爱的桎梏所羁绊、在生死中飘泊轮转的开端。」[注二十八] 谈到生死相续的主因----无明的时候,佛说:「无明的起源不可见,不可假定在某一点 之前没有无明。」[注二十九]因此,也不可能说在某一个确定的起点之前,世间没有 生命。 简短地说,这就是苦的圣谛意义。明白了解这第一圣谛,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佛说 :「凡是真正见到苦的,也必见到苦的生起,也必见到苦的止息,也必见到导致苦的止 息之道。」[注三十] 有些人以为这将使得佛教徒的生活忧郁而悲哀。这是错误的想像。其实丝毫不然。 相反的,真正的佛教徒,是个最开心不过的人。他既无畏怖,也没有烦愁。他是宁静安 详,不为灾变所恼乱沮丧,因为他能如实洞见一切事物。从不抑郁不乐。与佛同时的人 ,将他描述为「经常微笑著。」在佛教的绘画与塑像里,佛的容颜,永远是快乐、宁静 、满足而慈悲的,决看不到有一丝受难或痛苦的痕迹。[注三十一]佛教艺术和建□, 佛教的寺院,从来不曾予人以阴森苦恼的印象,只有产生宁静安详的喜悦气氛。 虽然世间有苦难,佛教徒却不该因之而郁郁寡欢,也不应为它生嗔而失去耐性。照 佛教的说法,嗔或恨是人生首恶之一。嗔是「对众生、苦难或与苦难有关的事物起不善 欲。」它的功能,是为不快的心境及不良的行为奠下基础。[注三十二]因此,不能忍 受苦难是错的。对苦难不耐烦或生恨,并不能蠲除苦难。反之,它只有更替你增加困扰 ,而使得不顺利的逆境更趋恶化与可恼。对苦难问题必须要有了解,不该对它愤怒不耐 。要明白它如何生起?如何消除?然後以坚忍、睿智、决心与精进依法实行,以□除它 。 有两部古老的佛典叫做《长老歌》与《长老尼歌》,其中充满了男女佛弟子的快乐 心声;他们在佛的教诫中,找到了人生的平安与快乐。□萨罗国的国王,有一次告诉佛 说,佛的弟子们全不像其它宗教的信徒那样形容枯槁、粗劣苍白、消瘦孱弱、神情猥琐 。佛的弟子们「欢欣鼓舞、意志昂扬、诸根怡悦、无所忧怖、宁静和平、心情愉快一如 瞪羚,享受著精神生活的快乐。」国王又说,他相信这种健全的气质是因为「这些可敬 的人,一定都已亲身证道世尊所说法的重大而圆满的意义。」[注三十三] 佛教最反对愁惨、苦恼、悔罪、郁闷等心理状态,认为这些都是体证真理的障碍。 在另一方面,尤须记得「喜」是七觉支之一,为证见涅盘所必须培养的一种主要德性。 [注三十四] 注 释: 一:见一九二二年阿陆葛马(Alutgama)版律藏《大品转法轮经》第九页以次各页;巴 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五集第四二零页以次各页。 二:此处巴利原文Dukkha一字在英文原著并未译成英文,理由见下文。 三: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增支部经》第四十九页。 四: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五集第九十页大涅盘经。 五: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八十五页以次各页及同版《杂部经》第三集第 廿七页以次各页。 六: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八十七页。 七:见巴利文学会版《清净道论》第四九九页及《阿□达摩集论》(一九五零年山提尼 克坦版)第三十八页。 八: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五集第四二一页。 九: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第一五八页。 十:见同书第三集第五十九页。 十一:见《阿□达摩集论》第四页。 十二: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第五十九页。 十三: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第六十页。[想蕴(Sanjna, Pali Sanna)不 仅是perception而且是conception概念及意念,所以不能说只有六种,著者太著 重perception之义,故有此曲解,本人殊不同意。编者张澄基识)]又:《阿□ 达摩集论》,无著造,大正藏一六零五,六六四页及安慧造,大正藏一六零六, 六九五页,皆由六根、六尘中说明想蕴并不是只限於此六种,想蕴就是思想及概 念。张澄基识。 十四:「心所」一词现常用以代表五蕴中意义甚广的「行」字。「行」字在其它行文中 之意义,几可代表任何有为法,任何世间之物,乃至五蕴,无不是「行」。 十五: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增支部经》第五九零页。 十六:见《阿□达摩集论》第六页。 十七: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第六十页。(此处著者亦犯与前面一般的错误 ,见注十三,编者张澄基识。) 十八:根据大乘佛教哲学,识蕴分心、意、识三义。阿赖耶识(通常译作藏识)即在此 蕴中。本书著者现正从事写作一部佛教哲学之专著,不久即将出版。其中对此课 题将有详尽之比较研究。 十九: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第六十一页。 二十:如果眼识只察觉到颜色,而不知是蓝的,那麽此处所谓的颜色究竟是什麽意义呢 ?没有红、黄、蓝......的颜色,究竟是什麽颜色呢?张澄基识。 二十一: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二五六页起 Mahatanhasamkhaya Sutta( 译者注:约相当於汉译《中阿含》二零一□帝经。) 二十二: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觉音疏第二集第三零六至三零七页。 二十三: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第五十八页。 二十四:见一九二九哥仑坡版《增支部经》第七零零页。佛称此语乃他多生以前的一位师 尊叫做阿逻伽的无欲仙人所说。尚忆西元前五世纪顷之希腊哲人赫拉克利脱氏 Heraclitus也曾创一切皆迁流不息之说。他的名言是:「你不可能两次伸足入同 一河流,因为新的水在不断流向你处。」 二十五:无我的教义在第六章内再行详论。 二十六:事实上,觉音曾将「生灵」比拟为一木制机器。见巴利文学会版《清净道论》第 五九四至五九五页。 二十七:见巴利文学会版《清净道论》第五一三页。 二十八: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一七八页至一七九页,及一四九页至一五一页 。 二十九:见同版《增支部经》第五集第一一三页。 三 十:见同版《杂部经》第五集第四三七页。事实上,佛说在任何人如见到四圣谛中任 何一谛,即见馀谛。四圣谛是互相关连的。 三十一:犍陀罗国及中国之福建两地,各有佛修苦行之像,形容枯槁,胁骨尽露。但此为 佛得道前厉修苦行之像。佛得道後,即严斥此种修持为非法。 三十二:见《阿□达摩集论》第七页。 三十三: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二集第一二一页。 三十三:关於七觉支请参阅「修习:心智的培育」章。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佛法求助哇啦啦 - 解决您学佛的疑惑 BudaHelp |
阅读文章: 第 2467/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