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eligion ◎ 连线宗教版    板主: fox
阅读文章: 第 273/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发信人: Jack0.bbs@bbs.wretch.cc (杰克零), 看板: religion
标  题: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发信站: 无名小站 (Mon Oct 16 12:55:04 2006)
转信站: Lion!news.nsysu!news.cis.nctu!netnews.csie.nctu!wretch

                        佛法与儒家思想

                             ——第四届印度请法团前行


                                                          八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日常师父开示於台北学苑

   现在西方人士也注意到心灵提升绝端重要,其中最究竟、最圆满的是佛法,但是我
们偏偏又感到佛法太深广,用不上,所以每一个民族,可以用既有的文化来提升心灵,对
我们汉民族而言,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真美,特别是跟佛法配合起来,实在是天衣无
缝!

  最近有一个同学到南部一所有名的国立大学去,他带来一个消息,令我大吃一惊。他
说那个大学正好举行毕业典礼,他看见同学用水球丢老师当作典礼後的师生联谊活动,每
一个老师都被弄得像落汤鸡一样,我听後心里很感慨。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年
我们毕业的时候,会觉得老师过去很努力地为我付出,所以,即使大家都没有赚钱,也都
很愿意出钱合办谢师宴,用非常感谢的心情邀请老师出席。虽然平时内心对老师有一种敬
畏之心,但是这时候会放松心情,所以会非常高兴,而且也有一份跟老师离别的伤感,特
别是到谢师宴最後的阶段。这是我自己感觉的,即便是对某个老师印象不太好,可是总觉
相处了几年,现在即将要离开学校,将来不晓得怎麽把他教我的东西用到社会中,心里充
满感恩、不舍之情。 

  回头来看这个知名的大学,学生们竟然在离开学校前,用水球打老师,如果你是老师
的话,你是什麽心情?我不晓得学校当局会不会注意?然後呢,我更进一步去想,那些家
长是不是知道呢?今天丢水球的对像是老师,会不会有一天轮到家长?我们往往说,「这
件事情还很远」,但是一叶知秋,依我看来,这种事很快就会轮到自己身上。我不像各位
在家居士做个家长,可是我也有我的责任在,我想到凤山寺这批沙弥,他们的父母把最好
的子弟送到这里来,我感觉这是我的责任,虽然眼前没办法帮忙他们,但我告诉自己,对
这些年轻人,我一定要更努力。有的时候常常感觉自己老了!该走了!但是心里却想:「
哪怕老了,我还要待下去,但愿我还有二十年的寿命,把这些年轻人带好,至少对家长、
社会有个交代。」但是反过来看,现在这些未来的菁英竟是这个样子!现在不少学生要的
是享受,要的是抗争,完全向外转,这使我想到,世间学的本来就是物质上的享受,是用
种种方法吃人。假定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教出来的学生像这样的话,那是多麽严重啊!看
见这些现象,更使我感觉到责任重大。 

佛法深广 仰之弥高 
 儒家为辅 步步增上 

  至於现在,极大部分的同学,要想把《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麽深广、无瑕,包括整个
的佛法内涵,学会了以後在生活当中运用,的确有些困难,所以我们把握住「道前基础」
及「下士道」的部分,好好在生活中运用,而最好的运好方法就是儒家思想。儒家基本精
神,跟「下士」完全吻合,此外,我们汉民族本身,就是靠这个成长的,尽管现在很多人
已经不了解它的内涵,乃至於要弃舍它,可是毕竟还没有完全弃舍,所以我们还有机会。

  现在西方人士也注意到心灵提升绝端重要,其中最究竟、最圆满的是佛法,但是我们
偏偏又感到佛法太深广,用不上,所以每一个民族,可以用既有的文化来提升心灵,对我
们汉民族而言,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真美,特别是跟佛法配合起来,实在是天衣无缝
!就像爬楼梯一样,佛法的层次太高,要真正有条件的人,才跳得上去,一般普通人根本
上不去,所以儒家精神就像阶梯,使我们能平稳地一步一步、又宽又稳地走上去,因此我
们觉得孔老夫子实在了不起。可是,现在一般人提到孔夫子时,心里就觉得「这种愚夫子
!」再不然就觉得是冬烘、八股,真是非常可惜、遗憾的事情。 

  最近我辗转听到一件事,有个同学问老师,孔老夫子有什麽伟大?老师说:「我实在
想不出他一点点伟大之处。」假定是有种田的人,孔老夫子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那他的
确感受不到孔老夫子有何伟大之处。但是老师,是个教书的人,为何会看不出孔老夫子的
伟大?我听到後,心里面真是百感交集!我现在就用两个角度来谈,先讲浅的部分,深的
那部分是心灵上的问题,如果你没有办法真正去体验的话,根本无法体会孔夫子的伟大,
勉强体会到的,也只是感觉到愚夫子、八股!要不然就是伪君子!所以心灵部分我们先撇
开不谈,先谈浅的部分。 

  翻开历史,纵然各个朝代都曾出现权力大、武功盖世的人,死了之後,都一无是处。
可是孔老夫子既没有钱,也没有势,当时茫茫然如丧家之犬,虽然看似失败,可是留下来
的影响力量却极为深远。现在我们看看,历史上留下来的人物多得无法想像,小人物不谈
,真正大名鼎鼎的人,东方西方都有。这些所谓的伟大,绝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评论出来
的,而是世界上有头有脸的人评论的结果。他们或者是大老板、大学者,或者是政治上有
很高地位的人,他们的眼光都必须要看整个世界,经过这群纵横看世间的人(纵的上下几
千年,横的是遍世界)评断的结果,在汉人的历史上,真正能够受人尊崇的,就只有孔老
夫子「大成至圣」!在中国历史上,能不能找到第二个当得上这种称呼的人?没有!也许
有人会说这是「汉人情结」,但是奇妙的是,当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以後,我们属於完全被
打败者的角色,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一钱不值,可是一些脑筋比较清楚的、比较有深远眼
光的人,最後筛选的结果,却在我们这个被打败的民族当中,选出孔老夫子,评选他为伟
人! 

  孔老夫子之所以被衡准为一个伟人的真正价值,是因为他有非常崇高的人生目标,而
且努力去做、去实践。他的崇高的目标「中外兼顾」,「中外」是广,「兼顾」是深,所
以他的宗旨理念、见解都站得住脚,而且,不单单只是概念文字,其实践的内涵也经得起
考验,像这样两点都具足的,世界上能够找到几个人?我们看东方的秦始皇、汉武帝,西
方的亚历山大大帝,以及近代的英国女王伊莉沙白一世、希特勒、史达林、罗斯福等等,
死了就一了百了。所以西方伟人中最不了起的,我觉得是耶稣,东方是佛陀跟孔子,他们
都具有上述所提的共通特点——具有非常崇高的人生目标!这是何等了不起的一种价值观
念,而且有实践的内涵。 

  现在我们做为一个承接传统文化的子弟,居然不认识我们老祖宗有这麽好的东西,是
何等可耻!何等可悲啊!但是这个罪过不在我们,因为现在的世界都被扭曲了。我们汉人
物质比较穷,所以当西方以物质的力量打进来时,我们就显得很薄弱。最近有人问说:「
师父啊!既然西藏佛法这麽好,为什麽还这麽穷?为什麽西藏还要被中共赶出来?」诸如
此类的问题,他说为什麽穷?举了很多理由,很有条理的一条条分析给我听,我觉得他这
些道理都对,可是欠缺一条根本道理,他没有看见。其实穷富是相对比较出来的,所以中
国古代的圣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一样穷,过的日子却来得好。 

  一般人的童年时代,比起现在显得比较穷,但是也有人童年时代比现在好的,那个时
代,大家都不需要车子,车子要来干什麽?所以贫富本来就是相对的,是比较出来的,那
个时候有两个东西在你面前让你选择,也就是精神跟物质。其实这两者本质上来说,都不
能缺少,只是佛法、儒家或基督教,都偏重心灵,物质方面只要过得去就可以。另外一类
人,主要希望在物质上提升、追求享受,享受到最後,心灵忘掉了!乃至於否定心灵,现
在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注重物质,是不是就是这种情形?因为太注重物质,所以我们用自己
的努力毁灭了自己,这是我们共同看见的一个事实。可是很遗憾,发展物质层面的这些人
,脑筋都绝顶聪明,有的是大科学家,发明了很多仪器、很多工具,都是前所未有的,却
不知这些发明到最後会毁灭世界,等到发现了真相,要去挽救却来不及了。 

修身养性 重在心灵 
 止於至善 自利利他
 
  没有一个人例外,都希望不要苦,现在的科学家脑筋非常好,可是却看不到真正重要
的关键点,等到他看清楚的时候,已经无法挽回!而真正第一等人是一开始就看见除了物
质,必须朝向心灵方面发展,但不是忽视物质,而是认为物质只要维持最低限度,过得去
就好。西藏重视精神,但始终没有人饿死过,这个事实很明白,但愿我们了解这个特徵後
,虽然刚开始看不清楚深远的部份,不可能一下子放掉一切物质、外在的东西,但维持一
个基本的生活也就够了,尽量在精神及内在去提升自己,这一点是最最重要的。 

  因刚开始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可以藉儒家的方式来衔接佛法,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仁
」和「诚」。「仁」完全是内心的东西,也就是内心的感受。对内心的东西,我们应该有
正确的认识,我们内心很多东西受客观环境影响,以佛法来说,是受薰染的结果,真正的
内心本质,因为被薰染的东西掩盖而看不见了。所以儒家说「赤子之心」,就是我们刚到
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最纯真的心。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如果以佛法来说,人的天
性是一样的,叫做「佛性」,那麽後来为什麽会岔开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耳濡目染所薰
习的结果,如果薰习的部份不能净化,天性所显现出来的,就不一定是好的。这个内涵都
在儒家思想当中,《中庸》、《大学》里有次第、简单扼要的说明。所以必须要恢复人类
本性的功能,人天性当中的特徵,「天命之谓性」,这天生来的,就是我们的本性;「率
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要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个呢?因为天性已经薰染了,所以要「修
」才能恢复它,故「修道之谓教」,我们现在学的就是这些。 

  在《大学》中我们期望达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希望恢复本
有的光明德性,这个德性到底是什麽?因为我们没有做到,所以不太清楚,必须要照儒家
思想实践之後,多少才能体验。拿佛法来说,最後显发佛性到圆满的时候就成佛,那时一
切问题都解决了。明明德「在亲民」,自己解决了问题,还帮助别人。「止於至善」,也
就是自利利他,应该具足的善良本性,达到究竟圆满的状态,故曰:「至善」。所以「古
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古代人要想达到明明德於天下,(天下就是亲民),该怎麽办呢
?先要「治国」,要治国就要齐家,齐家要修身、正心、诚意,一步一步反推回去,诚意
要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次第非常清楚。格物是什麽?格是革除,物是物欲,就是把我
们内心当中薰染的物欲——「我要这个,不要那个」的心要拿掉。 

  《论语》上面讲什麽叫「仁」——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克己有一个正
确的方法——「复礼」。行为要有规□,使人与人之间达到最和谐的状态,这就是儒家所
说的礼,所以礼有它基本的中心思想,而现在的「礼」只是表面上的虚文,这是很可惜的
。「……所以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拿掉了物欲之後,才晓得我内心应安住在哪里。「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自己这样做对以後推展
开来,家人才可以做得好,由家人再推展到国家、天下。《论语》在讲这个道理时,并不
是这样有次第的,这是在《中庸》、《大学》上面讲的,它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天生来
的本性,可是你须要经过学习,也就是「学」跟「习」。因此,《论语》开宗明义:「学
而时习之」,鼓励我们要去学!而且学完了以後,再不断地练习,「时」,是指一切时处
,或一切适当的时候。如果真正了解「适当」的内涵,它是时时刻刻,每一念都把握得准
;如果有一念不能把握的话,就偏掉了,所以每一个时刻都要适当——坐有坐相,睡有睡
相,独处有独处的样子,与人共处有与人共处的样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学了
这个道理以後,当众的时候是一个样子,独自一个人时又是另一个样子,这不是「学而时
习之」应有的态度。《论语》是中国人注解最多的一部书,如果能把基本概念弄通,注解
虽然不同,但都有共通的脉络。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内心的体验,才是
真正的快乐。 

  到底我们要学些什麽?从哪里学?怎麽练习呢?我们必须从老师学,学正确的方法,
也可在同学当中去学习。《论语》开宗明义就点出,真正学习的内涵在这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人解释「说」是内心自然散发出来的,「诚於中,
形於外」,所以很多人远道而来仰慕你、追随你,「远」有很多不同的意义,这里不细述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内心当中的一种提炼,并不需要人家知道。现在
我们做很多事都要人家知道,比方「你看我做这麽多事情,所以有好事情时应该有我一份
」,这些都是外面的东西,现在我们不求这个,我们做事情目的是要慢慢从内心提升,这
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 

  孔子将这个非常重要的大目标告诉我们以後,下面由他的学生——有子来说:「其为
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前面说「好犯上,好作乱」,就是社会上的一般乱象,「仁
」的根本从哪里开始?从「孝悌」开始,而且必须很小的时候,从家庭开始,也就是整个
民族的教育,必须从小著手,养成孝悌的概念。我们学的广论道次第上的甲三:「易於获
得胜者密意殊胜」也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如果你跟别人学很容易获得,否则你自己摸索,
虽然也还是可以得到,不过需要的时间长一点。这有两种角度,从深层去看,有很多人宿
生学过,但这一生没有找到好的老师,未来世当中还是可以找得到,不过那要经过很大的
辛苦才找得到,实际上,如果宿生没有学过的话,要想找到师友是绝不可能的。如果从无
限生命来看,这句话的意义就不一样了——没有老师绝不可能学到。 

观照内心 仁为己任 
 孔子行谊 美名弘传
 
  现在我们都知道,要跟老师学,而且最好是从小开始,如果不是从小开始,已经养成
的习惯要改过来,付出的努力就要多很多。假定我们十岁开始学习,到二十岁後养成了习
惯,十年的错误,你得花二十倍时间,也就是要两百年才可以矫正过来。现在我们平均寿
命不满一百岁,所以须孝悌的基础,从家庭里就要教育,才有机会学会。可是我们现在很
不幸,整个社会教育完全颠倒,我们从小接触的教育都是错误的,即便现在有机会改正,
但改不来,形成很大的拉锯战,花了好大的力气,但真正的正面提升却没有。 

  拿佛法来看,现在的世界是不是也出现这样的状态?这就是为什麽我们学了佛法,特
别是学了道次第以後,要将重心放在教育上面,而且要办学的理由。但愿从孩子很小的时
候就开始,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小孩长大进入学校後,回来质疑:「您教我的都用不上
,人家都笑我。」特别是做家长的,做老师的,是不是有这种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有经验
,学了佛法以後很想运用,可是拉锯战拉得好辛苦。既然了解生命无限,是不是值得我们
现在就从这个地方下手?这一生拉锯已经很辛苦,下一生希望把拉锯战的时间缩短,除了
办教育,有没有别的办法?我们不可能把现在的生活变成庙宇,就算庙宇,如果没有在家
居士护持,当我们这一代走了,庙宇也会被人家抢走。因此,完全从佛法角度看,儒家思
想对我们是不是极端重要? 

  有了大目标,从哪里下手呢?从家里孝悌开始!父母不一定真正懂得道理,可是孩子
从小养成听大人的话,习惯以後,进入学校里,老师告诉你的,你也会听,最好的东西自
然就进来了。 

  <学而>第一章的概念建立以後,第二章讲「本立而道生」,根「本」立了,「道」才
生得起来。因此,学了广论以後,希望从根本下手,我们自己已经来不及了,但愿教好下
一代。孩子脑中有了正确的概念,如同打了预防针,以後接触外面的世界,能有明确的比
较,不但自己站得住,也可以帮助别人。 

  第三章「巧言令色,鲜矣仁。」道理虽然很动人,但不是嘴巴讲讲就可以,讲得很动
听,根本没用场。前面一、二、三、四章都是自修的,<学而>第五章「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是说自己站稳了以後要推己及人。 

  「仁」到底是什麽?我们看孔老夫子师生间的对答,不同的学生发问,孔夫子答案都
不同,这个基本概念非常重要,因为「仁」不是文字概念。「文字概念」是不管任何人告
诉你,你学会了以後就去讲给别人听,如果这样,便是「巧言令色」。而「仁」是需要实
践的,不同的人有他不同相应的程度,因此孔老夫子就因应弟子根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
回答。这点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趣入。这样看来,难道没有标准
答案吗?实际上本来就不要标准答案,标准答案是找到你自己的方法,净化你自己。但是
虽没有标准答案,可是有一个最崇高的答案——颜渊问「仁」,孔老夫子回答:「克己复
礼为仁。」又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第二句有很特别的意义,只要你真的做到,
就天下归仁。 

  但是我们总觉得自己做到了,可是别人没有做到,其实不要说「别人没有做到」,如
果你自己真正做到了,自然天下太平。但是「仁」这麽难,怎麽肯定已达到「仁」的标准
呢?现在我们不是做善行吗?善行班最主要的就是实践,这个实践要反观内心,如果不从
内心反观根本没有用,不如不学。这里简单说明「仁」的几个基本特徵,「推己及人」我
们可以用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们不喜欢的,不要
给别人。这个做到了以後,进一步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随著年纪增
长,不知不觉养成一种习性——内心总有一个很好的藉口,做为掩饰,这个习性非常不好
,所以孔老夫子也说:「过而不改是谓过也。」有了过失不改才是「过」。只要是人,就
难免有过失,孔老夫子自己也说他忧愁的是「闻已不能迁,知过不能改。」(听了正确的
道理做不到,晓得有过错改不过来。)而我们忧愁的却不是这个。 

  中国的概念中,「士」是士农工商之首,「商」是最後一个,反观现在世界上「商」
是第一个,第二个才是「士」,现在这个「士」已不是儒家的「士」,而是指做官的人,
「工」第三,「农」最後。为什麽是「士、农、工、商」这样的次第?这有一个基本的特
徵,《论语》上有一段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後已,不亦远乎!」「士」的特徵就是「仁以为己任」,这就是我的中心目标,这件事
只有我来做,不是别人!「仁以为己任,任重道远。」责任非常重大,路非常长远,大家
想想,现在世界上有没有凡事都是推己及人,为别人设想的人?除了孔老夫子以及他的弟
子以外,历来最了不起的伟人都有这样的特质,如宋朝的范仲淹和清朝的曾国藩,曾国藩
死後□号叫文正公,这是□号中最高的一阶,人们对他们如此推崇,都是因为他们具有这
样的特质。 

  汉满之间有歧见,曾国藩为了维持儒家正统而挺身出来——「以天下为己任」;范仲
淹更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患意识,别人看不见,他已深远
地看见了,所以好事情先让大家享受,我再去享受,这些都是儒家的基本概念。「士」有
这样的内涵,所以当你们想到这里,是不是愿意把「士」放在第一位?做生意的人唯利是
图,所以儒家把「商」放在最後。「任重道远,死而後已」,这件事一直做到死为止,儒
家只讲一生,所以到死为止;佛家了解生命无限,则是死而不已。 

  佛法已经很清楚地交代我们,当你忙了一生,结果死的时候是除了业,什麽都带不走
。下一生带来的还是这个儒家的「士」,但这还只是第一步!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有了崇
高的目标及宗旨理念,我要依著这个目标去做,如何做呢?是「我」来负责!不是说讲了
道理要别人去做,而是我先来做,我做的不对,希望大家告诉我。所以,孔老夫子有小小
的过失时,人家告诉他,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我很幸运,我努力的做
,万一做错了,人家告诉我,我马上改。「过也,人皆见之。」孔老夫子有过失,不会隐
瞒,人人知道;「更也,人皆仰之。」等到他改过之後,人人皆仰望。为什麽人人仰望?
因为我们有过失改不过来,还要掩饰,他有过失不掩饰,而且很快地改过来。啊!真了不
起!这种人是不是值得我们敬佩? 

孝悌忠信 推己及人 
 儒学大兴 天下太平 

  孔老夫子以身作则,他做到了,但不说自己是「圣人」,只说是「君子」,在他的心
目中,圣人是高不可攀的境界;而事实上,他已达到圣人的境界,所有的弟子都觉得他是
圣人,但他绝对不敢当,这就是他的态度。孔老夫子及其弟子的理念,以及他以身作则的
事例,在《论语》里都很清楚地呈现出来。他讲的道,我们要知道,他做任何事情,都有
一套委曲婉转的方法。例如有一个人要见孔子,孔老夫子推却说生病了,不见他;等这个
人出去以後,孔老夫子在里面弹琴给他听,这说明孔老夫子有很多特别的方式,只是我们
不懂得什麽意思。另外有一个人说:「我们那个地方,有一个人心很直,所以『其父攘羊
,而子证之。』」父亲偷了邻居一只羊,他的儿子跑去告诉别人:「父亲偷了人家的羊。
」他觉得这个儿子很「直」,孔老夫子说:「吾党之直者异於是。」——我们那个地方的
「直」不是这样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亲偷窃,儿子代他隐瞒,
儿子偷窃,父亲代他隐瞒,「直」就在其中。所以儒家讲「仁」是有智慧的。如果这个「
仁」没有智慧的话,就不叫「仁」。《论语》上说得很清楚,「有仁而无智」不行,「有
智无仁」也不行。以佛法来说,是慈悲与智慧兼具,所以「智仁勇」三达德,「勇」也是
一样,有勇无谋固然不可以,有勇而没有仁、智也不可以,如果有勇而没有仁,叫「矫」
,会让人透不过气来,还自以为是。 

  整部《论语》都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这些道理都是从「学」开始,然後推己及
人,而且尽可能从小在家庭开始。但愿我们形成这样的一个大家庭,以《广论》道次第为
我们最崇高的宗旨,而後分成下、中、上,渐次增上。下士对我们而言还太深,所以我们
用儒家的精神去稀释它,儒家并不忽视物质,譬如孔老夫子称赞他的弟子颜回:「一箪食
,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吃饱肚子是需要的,不过简单一点就是了。需
要的便取,不该取的绝对不要,所以孔老夫子说:「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如果
不合道理的话,再好的东西,都如天上的浮云一样,跟我不相干! 

  我觉得实践过程中,有两样东西很用得上——「忠、信」。孔老夫子的弟子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从他弟子身
上说出来,更显得亲切,他告诉我们学习应采取什麽态度。「忠」,後人解释是忠君,实
际上那是在上者「霸道」以後才形成的局面,上面的人有势,下面的人拍马,里应外合,
不知不觉形成这种概念。儒家真正的「忠」是要「为人谋」,因为每个人都只为自己,「
仁」的概念是仁者安仁,要推己及人,因为我们天生都只管自己,如果不懂得去帮助别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不起来的,所以我们真正要学的是这个。学了道理以後,我们
做事情时,要处处代别人著想,能如此,事情就好办了。「为人谋」是忠心耿耿,且是一
种中心思想,所谓「为人谋,而不忠乎?」如果在家里就是孝,孝不需要透过学习,是从
小父母教给我们自然形成的。拿这样的心对上叫做「孝」,对兄弟叫做「悌」,心是完全
一样的。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我们叫信用,我讲的话,一定要兑现,儒家所讲的
兑现是有条件的,「信近於义,言可复也。」你说出来的话只要合乎道理,就可以实践;
若不合道理,就不行。何谓合理?必须内心有一个崇高的理念,也就是人生的宗旨、目标
,照著去实践,实践以後,跟人家谈的时候,则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人与人之间
有它的内涵——「仁」,如果内心欠缺仁,谈理根本没有用。整体来说:「传,不习乎?
」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中心就是这个,所以做总结:我真正努力的就是学,老师传给
我的,我是否学到了? 

  孔老夫子最了不起的弟子是颜回,可是孔老夫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颜回虽
然很了不起,却不是能帮助我的人,他为什麽如此说呢?这里有很多内涵。孔老夫子不仅
希望将自己的东西教别人,让别人接受,如果仅止於此,那麽传给颜回就够了。可是孔老
夫子说:「非助我者也!」他有崇高的人生目标,他需要有人帮忙,而真正能够了解他的
——颜回,却不能帮助他,这说明什麽?「己立要立人,己达要达人」颜回可以己立,但
是立人、达人方面并没有帮助孔老夫子,所以我想他说这句话时,多少带有一点遗憾:不
过,这只是猜测,实际如何我不知道。「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有没有这样的中心思想
?然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往,是否有这样的信念?还是只管他是不是
称自己的心——我要怎麽办就怎麽办。「传,不习乎?」老师传给我的,我是否学到了?

  从上面很多故事,可以看出孔门令人佩服之处。而孔老夫子是世界的伟人,他之所以
被称为伟人,并不是他有权、有钱、有势。他什麽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份崇高的理念!穷
困潦倒没关系,人总要有志向,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但要「己立」,而且要帮助所有的人
,达到天下太平。科学家忙的不也是谋求人类文明的提升吗?虽然很多科学家俱有崇高的
理念,也尽了最大的努力,没有害人,可是很不幸的,因为看不见深远的内涵,他们的成
就被旁人借重以後,反而毁灭了人类。 

  难道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没被旁人借重?会的,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被旁人借重後,
会不会像现在极力往物质发展後毁灭世界?不会!它会产生什麽现象呢?道,王道。但是
,如果借重的人弄错方向,就变成霸,霸的结果是「以力假仁」。尽管孔老夫子以後,王
道消失了,但是帝王都非常借重这一套儒家思想,每过一段时间总有一群人,不断地把孔
老夫子的理念提出来,提出来之後,太平盛世就马上出现。这跟现在科学发达的结果大大
不一样,科学发达的结果是天下大乱、毁灭自己!

已获得同意转载
http://bwmc.org.tw/Tvo/tvo_086/tvo_86_03.htm

--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温暖的心,这才是生活原则。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 218-168-202-120.dynamic.hinet.net
阅读文章: 第 273/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