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eligion ◎ 连线宗教版    板主: fox
阅读文章: 第 442/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发信人: armida@bbs.ee.ntu.edu.tw (armida), 看板: religion
标  题: 大中至正:析释士道之儒家基础(文稿上篇)(1)
发信站: 台大电机 Maxwell BBS (Sat Oct 28 23:49:04 2006)
转信站: Lion!news.nsysu!Spring!ctu-peer!news.nctu!netnews.chu!Leo.mi.chu!zoonew

  大中至正:析释士道之儒家基础(文稿上篇)


       东岐明

   阳明智识研修苑  Amidha Institute for Intellectuality
   http://amidha.myweb.hinet.net
   amidha.yang@msa.hinet.net


 ◎本人不使用电子邮件讨论学术问题,欲与作者讨论此文内容,
  请至《儒学联合论坛》〈解经堂〉 http://www.yuandao.com
  此论坛虽以简体中文为主,但也可以显示与输入正体(繁体)中文。

 ◎引用网络此文,请用下列两者之一,作为网址出处:

 (大陆).《原道东岐文丛》〈大中至正:析释士道之儒家基础〉
     http://www.yuandao.com/boke.asp?intellectship.index.html

 (台湾).《阳明东岐文丛》〈大中至正:析释士道之儒家基础〉
       http://amidha.myweb.hinet.net/publications


 〈稿序〉

  此文终结了儒学千馀年来关於《大学》意义的争辩,矫正了宋明儒学传统下的
误谬《大学》解释,既还原回归了原始儒学的《大学》意涵,也开创转化了未来儒
学的士道发展。此文乃是《正解「格物致知」》一文的相关著作。《正解「格物致
知」》是在论述「格物致知」的基础上,会通了儒道佛三家的修行观念体系,以开
创士道的天性之学。而《大中至正》乃是在阐释《大学》的基础上,以会通《中庸
》《论语》,而融会了儒家诸子之学,以开创士道之学,也力图完整地阐述发扬儒
家思想精义。关於此文提及关於董仲舒创作《大学》的考证论述,请参考已先行发
表的《正解「格物致知」(上)》一文。

  此文名为《大中至正》,乃是可以意指“《大学》《中庸》的至正论释”。现
在此篇文稿乃是《大中至正》一文所完成的前半段,因为其内容已经能够完整阐明
正确的《大学》意涵架构,所以就先发表此稿,以补充说明以前已经发表的《正解
「格物致知」(上)》的文稿。相信曾经对於《正解「格物致知」(上)》一文有所疑
义的网友,再读过此篇文稿,就能够由此文《大学》体系的正确思想架构,来充分
理解《正解「格物致知」(上)》一文对於「格物致知」的解释。因为《正解「格物
致知」》一文的修行理论内容,几乎完全是佛道两家之学,一般人恐怕一时难以理
解;所以我决定先行写作《大中至正》此文,以先完成儒家之学的传承转化,才能
让一般人容易理解。

  此篇虽然名为文稿,但已写作完备几近定稿,将来全文发表时并不会再有大规
模更改,只是可能还会有接续其後的《大学》论释。此文的重要论点如下:

 ○论证了宋明儒学所阐释的《大学》「三纲」,有著次序颠倒的错误,更有著意
义解释的错误。

 ○以《易经》卦义阐释《大学》「三纲」,说明了三纲的正确次序与意涵。

 ○说明了「止於至善」与儒家君子修养的深刻联系。

 ○说明了「止定静安虑得」的用意功夫,并会通了儒家「智仁勇」的三达德。

 ○说明了《大学》与《中庸》的深刻联系。

 ○说明了《大学》「三纲」「六意」「八目」之间的相互关系。

谢谢各方读者的指教与讨论。


               东岐明 2006.10.28 於台北




   〈文稿上篇目录〉

    ◎....大学原文
    Ⅰ........士道
    Ⅱ........三纲
    Ⅲ........六意



 《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三纲〉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
  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六意〉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
  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平。............〈八目〉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
  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
  谓知之至也。..............................................〈知本〉


  〈大学後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
 独也。小人□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後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
 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
 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
 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
 ,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
 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子曰:「
 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
 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
 交,止於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
 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
 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
 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
 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
 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
 成教於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
 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
 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後求诸人。无诸己,
 而後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
 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
 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
 ,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
 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
 ;所恶於前,毋以先後;所恶於後,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
 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
 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
 不慎;辟,则为天下□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於殷,峻命
 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
 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
 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
 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
 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
 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
 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
 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
 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
 ,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
 谓拂人之性。□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
 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
 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
 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
 之。小人之使为国家,□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
 利,以义为利也。





 〈士道〉...............................................................
.

  『大学之道』

      ※                     ※                     ※

  《大学之道》文本乃是《大学》的核心精要,其内容乃是节录自《礼记.大学
》所载的古本原文,也就是南宋朱熹所订的《大学.经一章》再於其末加上一句『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全文可依其论述意涵,划分为四段。第一段是条列
「大学之道」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第二段是条述「成德事
程」的「六意」—「止、定、静、安、虑、得」。第三段是阐述「明德体系」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後一段则
阐释了「大学之道」的政治实践,乃是以「修身」为根本基础。

      ※                     ※                     ※

  “大学”此词的现代意义,对应著英文“university”,现今代表著现代高等
教育中统合多种研究领域的学术机构,然而这是沿用了古代儒家理想高等教育的“
大学”一词来翻译“university”。现代高等教育在中英文上的学位译名对应,以
“学士”对应‘bachelor’,以“硕士”对应‘master’,以“博士”对应‘docto
r’的关联词组。这些学位的英文名称,原本只是三种不同学习阶段的身份象徵;而
中文译名所共有的“士”字,究其意义渊源,正如“大学”对应著‘university’
,也是与儒家理想传统上的周朝教育体制有所关联。是以中国当今的现代大学及其
学位,虽然是源自西方的学术教育传统,但在名称上,却仍承接著中国文明自周朝
以来的儒学理想传统。对於儒家理想而言,周朝之优良政治传统,乃是在於注重文
教礼乐。而大学此种高等教育机构正是有著崇高地位,正如《礼记.学记》所述: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大学之礼,虽诏於天子,无北面,
所以尊师也。』。

  《大学之道》所谓的「大学」,也就是沿袭了儒家理想在周朝封建体制下的高
等教育机构名称。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礼记.祭义》『食三老、五更於大学』此
句,说:『大,音“泰”。下《大学》注“大”皆同。』,也就是认为“大学”之
“大”字,读音为“泰”;所以《礼记》所指的「大学」,即相通於汉朝以後历代
政府官方所主办的最高教育机构「太学」。此种教育机构的内容与目的,正如《礼
记.学记》所述: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
  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
  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所提的大学之道,是在简介儒家理想的周朝礼制下大学的教育过程
与现实目标。而《礼记.大学》所论述的大学之道,则是在说明儒家理想大学教育
的精神与宗旨。《大学之道》所谓的“道”,就是《中庸》□「率性之谓道,修道
之谓教」所谓的“道”,意谓著理想教化的“方向”与“途径”。“大学之道”即
是指称此种理想高等教育的宗旨目标与实践方向,其纲要就是紧接所述的三点:「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正对应著《礼记.学记》中所述的现
实政治目的:

 『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所以儒家此种大学教育的目的,主要并不是为了从事研究,而首要在培养儒家理想
的参政人才,以实践儒家的民本政治理想。

  此种儒家理想参政人才的基本典型,也就是秦汉以来两千多年所谓的「士」。
周朝前期所谓的“士”,原本乃是基层贵族的名称,正如《礼记.王制》所述周朝
爵制:『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又如《孟子
.万章下》所述周朝禄制:『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
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周朝至於春秋末期,由於封建制度逐渐崩坏,
而知识也普及到平民庶人,所以基层贵族与贤能庶民的身份逐渐混同;使得“士”
转化成为智识阶层(intelligentsia)及智识份子(intellectual)的代表名称,而不
再仅是周朝体制下基层贵族的班爵名称,正如战国时代的《墨子.亲士》所述: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而儒家对於智识份子为人处世的理想典□,正如曾子《论语.泰伯》所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因而儒家智识份子的进德修业也就正如《荀子.儒效》所述:

 『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

  古人常与「士」所并称的「君子」一词,乃是古代所用的一种敬称。正如孔丘
被敬称为「孔子」,孟轲被敬称为「孟子」;而「君子」则用以敬称一切具备君德
之人。「君」字是从「尹」「口」组合而来,原义乃是指称“治理事务的发号施令
者”;所以「君」字的原义,并非是专指国家君主,而是泛指一切领导者。因而所
谓“具备君德之人”,也就是指称“具备领导者品格的人”。孟子《孟子.滕文公
上》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也就是将领导者视为劳心的智识份子
,所以「君子」一词也就是儒家对於具备君德的智识份子的敬称。《大学》内容就
屡屡以「君子」来劝勉,所谓「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故君子必诚其意」、「是
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後求
诸人」、「是故君子先慎乎德」。而《中庸》也是如此以「君子」来代表儒家理想
人格的典□,更又论述了「君子之道」,正如所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
其至也,察乎天地。』。儒家使用「君子」一词作为理想人格的典□代表,乃是先
秦思想的习惯观念。而儒家诸经之首的《易经》,其解释卦义的诸〈传〉,也是屡
以「君子」代表儒者典□。

  但《易经》也会用另一词「大人」来代表具有理想君德的人物,正如孔子《周
易.文言传》〈乾〉说:

 『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言之谨,
  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更阐释「大人」天人合一的崇高人格典□而说: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後天而奉天时。天且
  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所以南宋朱熹推衍“大学”两字,而引申其字词意义为“大人之学”。周朝时代所
称的“大人”,也用以指称从政官仕,正如《礼记.礼运》所述周朝封建贵族的「
大人世及以为礼」,又如《墨子.尚贤》所述战国时代的

 『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
  ,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尚贤之为说
  ,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而对於儒家理想高等教育的「大人之学」而言,正如孔子《论语.卫灵公》所强调
的「有教无类」,乃是超越了血缘贵族,而著重在培养出德术兼备的贤能士君子以
从政化民。儒家记述周朝理想制度的《礼记.王制》,就说明了封建时代下的选拔
平民优秀子弟入学,所谓:

 『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
  ,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乡;升於学者,不征於司徒,曰
  造士。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
  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後之大子、卿大夫
  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

  因而《大学》所谓的「大学之道」,就是《中庸》所谓的「君子之道」,正就
是儒家理想的士君子之道,也就是儒家理想下智识份子实践生命的进德修业之道,
也就是孔子《论语.里仁》所谓「士志於道」所相关的「士道」。「士道」所根基
的政治体制—智识民主—也就是承继了儒家士君子传统的民主制度,而智识民主的
相关意识型态基础也就传承了儒家理想的「大学之道」。



--
东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游混迹
潜心觉灵 颠思覆想 因成缘熟 了尘离幻
--
※ Origin: 台大电机 Maxwell 站 ◆ From: 218-166-57-121.dynamic.hinet.net
阅读文章: 第 442/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