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eligion ◎ 连线宗教版 板主: fox |
阅读文章: 第 5650/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purify (净心) 看板: religion 标题: 《占察经》 --心之探讨 时间: Mon Sep 23 20:01:31 2013 《占察经》 --心之探讨 DC> 请问一下这一段: DC> 《占察善恶业报经》: DC> 「 DC> 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後。而此妄心,能够为一切 DC> 境界源主。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 DC> 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非依一切境界自 DC> 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无依境界故,生於无明。以一切诸佛於一 DC> 切境界不生无明故也。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 DC> 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 DC> 为本。 DC> 当知一切诸法摄,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 DC> 」 DC>主要在於这句:「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无依境界故, DC>生於无明。」看不大懂,看白话本反而越来越模糊。 DC>还有「义体不异,为心所摄」这句。谢谢您!! 以下就记忆所及说说我的看法, 或许和您的有所出入: 《占察经》以善恶业报为主题, 故依唯识和般若为原理, 探讨人们因 心识所起的各种「境界(业报)」吉凶。两者虽依互而生,但是无有先後, (如鸡先或蛋先)故曰「虽俱相依,起无先後」。 但是「心(或妄心)」和「境界(善恶业&报)」毕竟有些不同..否 则就不必分两个来讨论了..心有「无明」, 但是不能说「境界也有 无明」, 因为「心, 可能知道它自己是处於无明的状态」, 但是「境 界(善恶业报)的本身, 并没有知道它自己是无明的」这种能力。 例如: 信徒因为供大藏经、佛像而转凶为吉、日有精进, 那麽这种 境界( 凶转吉 ) 改为供光碟, 佛像转放在 MONITOR 上时, 是否仍有 那种境界呢( 善恶业报 )? 一般信徒不会认为两者相等。这是境界不会 再生(助长)心的例子。( 对「心」的「无明」没有影响 ) 但是, 如果 MONITOR 上放的是色情光碟, 对看的人的心会不会助长 心中更多无明呢? 答案是大多数会的。 因此境界和心倒底有无关联是不一定的, 「不能说境界灭( 业报灭) 无明就灭」, 不能说「无明心灭, 业报也灭」, 因为诸佛菩萨本身的行 为( 境界 )是和无明无关的。因为诸佛菩萨的心灭之後, 仍然有境界的 示现, 这些示现并不是依心而起。这点和众生的境界全是依著心识的善 恶而起是大不相同。 因此这一段是主要说明「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 所指的「一切境界依心为本」是指人们的心, 不是诸佛菩萨的心。 总之, 人们的「境界」和「心」虽然没有直接的关联, 但是其实仍是以心 为本。 DC> 主要在於这句:「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无依境界故, DC> 生於无明。」看不大懂,看白话本反而越来越模糊。 不能说「一切境界(善恶业报)不能明白境界自身」就说「境界「有」无明」。 但是也不能说「是因为境界的关系」人们才有无明。主要的原因都是因 为「心(妄心)」的缘故。例如对婴儿, 一切善恶具无意义。这一句难解的 原因在於「生於」, 佛经的语文不是文言文, 因为作者大都是意译: 甲生乙, 甲生於乙, 有时是指相同的一件事。要很小心的看先後的文意, 而有时会全部弄反了, 或者弄混了。 DC> 还有「义体不异,为心所摄」这句。 就境界的意义或实体来说, 都是心所控制的。( 这个把主题回归到唯识{心} 论) , 「境界虚妄无所有」在於「心」之无所有。因此禅宗有一个公案: 「禅思苦思{无心}不能悟, 有日路过妓户, 妓女高唱「你今天无心来找我」 禅师听了当下悟道」。 -- AB Tsai -- /End of line =============================================================================== AT>> 「境界虚妄无所有」在於「心」之无所有。因此禅宗有一个公案: DC> 不过纵使无心之过,不是仍有业报? DC> 例如过失杀人? 无心杀人和过失杀人两者有别。例如: 修马路修得不直, 以致於 车祸连连, 如果因为炒地皮, 议会诸公把路规划成 S 形, 那麽 有业报。如果是因为阳明山长得太不平, 只好修成 S 形, 那麽 就没有业报。前者是过失杀人, 但是没有人追究, 後者是无心杀 人, 是老天爷造的阳明山和议会修路无关, 可是有人会骂路没修 好。当然这种说法很有争议性, 重要的是在「心」的定义。 因此有无业报和死不死人无关, 是和当初「发心」修马路的 动机有关, 因此在马路留下洞来, 没有加以防护的人, 因而致人 於死者, 其业报是「无慈心」不替人想的结果, 而不是过失( 没 把洞盖好 )的业报。 因此, 菩萨戒比起比丘戒还多的原因是「起心动念」的恶缘 更多, 所以非常难。《地藏本愿经》所说「起心动念, 无不是业 无不是罪」的原因也在此。 DC> 当时那些比丘为什麽要买妓呢? 世尊认为这些是人的本能( 内魔[欲-MARA]), 一个人性好女人 和性好美食、性好音乐本质上并无不同。但是为了女人可以杀人放 火丢王位, 为了美食或音乐则无此危险。然而这些对修行者都同样 是不行的, 因为「心」的缘故。 DC> 经中有这个记载呀? 是阿含吗? 这些都在律藏中详细记载著, 有些戒实在很有生活意味, 例如: 「不得在团体禅坐时抓□」, 因为当年提婆达多( 问题学生?) 不洗澡( 世尊规定学生要澡浴的 ), 大家一入坐, 他老兄大抓 特抓, 抓得ㄍㄚㄍㄚ叫, 吵得大伙不能打坐, 世尊才又加上这 一条。要是没有爱心的老师真的是会被这些学生烦死呢。 -- AB Tsai -- /End of line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佛法求助哇啦啦 - 别害羞, 尽管问喔! BudaHelp |
阅读文章: 第 5650/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