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板: religion ◎ 连线宗教版 板主: fox |
| 阅读文章: 第 5757/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purify (净心) 看板: religion
标题: 灭定业真言
时间: Mon Apr 7 16:12:14 2014
灭定业真言
===【冬喔录 2-009】====《 真言章句 》====================
地藏行者除了每月八日、十四、十五日三天事坛之外,
平常也可以持诵地藏真言。地藏行门最常用的真言有下列数
种:
一、《灭定业真言》
(1)梵音唱音
┌———————————————————┐
│。 。 。 。 。 。 │
│嗡 钵 罗 末 邻 陀 宁 娑 婆 诃 │
│-- == == == == == == == == -- │
│Ohm Bo La Mo Lin To Nin So Bo Ha │
└———————————————————┘
这是目前通用的梵音注音读法,念的时候一个音一个音
很清楚的念,就是 Om--Bo-La-Mo-Lin-To-Nin-So-bo-Ha--,
声音用男低音平稳的唱出,没有高低起伏,Ohm 字注意 m 是
闭口, 国字「嗡」很容易唱成小蜜蜂嗡嗡嗡的嗡。
全句共六拍,三到四秒间唱完,如果发 Ohm音时感觉鼻
部(腔)或头部(腔)有共振的现象那就对了。
句号(。)是练习时木鱼点下的拍子,同学以等时间每一
节六下的速度点在「嗡、钵、末、陀、娑、诃」六字,有节
拍器的同学可以将节拍器调在 Moderato 的位置,每分钟维
持在 84- 92拍之间,注意不要调得太快。
这种念法适合入门练习和安般之前的滤心之用,或者是
团体共唱时之用。在团体共唱时分成两部,上座行者只唱 Ohm
然後将 m 音拉长到 Ha字, 也就是一次六拍,上座并且要观想
Ohm 字如火花般发光, 渐大渐亮至 ha 字消失。
在团体共祷时,有时会有不思议境界产生。另外团体共
唱时不用木鱼改用罄,同时只点第一拍,让罄的 Ohm 音随
上座行者共鸣。
共鸣是要起三密身语意振动,Ohm 音是开启智门的第一
音义,因此在发音上要力求同音,虽然地藏法门不以五阴为
导引,但是在日常修行时因为是用有形的供养法,所以在启
动真言时仍力求诚心,世尊就非常赞叹此门的殊胜「得佛无
量无边满足音声,发一音声,众生无不听闻。」,这也是地
藏灭定业真言特别有效的原因之一。
[事印]
用这种念法时持地藏菩萨【身印】。
(2)梵音咒音,所谓咒音是用於快速的念完许多遍(千遍以上),
通常在事坛时用得最多。
┌———————————————————┐
│。 。 。 │
│嗡 钵(腊) 末(邻) 陀(宁) 娑(婆诃) │
│-- ------ ------ ------ ----------│
│Om Blai Mon Dar Suha │
└———————————————————┘
这个在节拍上只有三拍,并且要以每分钟 100 次以上念
完,所以十分钟就可以念完千遍以上了,用节拍器训练时应
调在Allegretto的速度(100--120拍/分)。 注意现在是每小
节三拍。
这个念法也是《大日经》所记金刚界和胎藏界的念法,
事坛或护摩有要求数万遍时就用这个念法。另外在加持供物
香、水、数珠、为众生治病、祈福时都要用这样的念法。
[事印]
1.加持供物时可用【吉祥印】或用地藏【加持印】。
2.禅坐、事坛或护摩时则持地藏【根本印】。
3.为自己加持时(生病、灭业)则持【钵印】或【幢地】。
另外这个《灭定业》真言有一个不思议的「功效」,对
於一切佛刹诸如:「翻覆佛刹(快要完了的)、俯伏佛刹 (没
人供养的)、微细佛刹(一人或很少人的佛刹,校长兼撞钟的)
广大佛刹(吃饭的人特多)、清净佛刹(好的佛刹)、秽浊佛刹
(这不必解释了),於如是等诸佛刹中,悉转清净不退法轮」
----------------------------------------------------------
/End of line
From: Ab Tsai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
|
| 阅读文章: 第 5757/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