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eligion ◎ 连线宗教版 板主: fox |
阅读文章: 第 5775/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purify (净心) 看板: religion 标题: ★缘起的原则★ 时间: Fri May 9 18:02:40 2014 ★缘起的原则★ 以下几点是缘起的原则: 一、在六根与六尘接触的每一刹那中,若没有解脱的念、智,就会出现有( bhava )和生( jati )。换句话说,在与无明相应的接触中,刹那间就造作出 缘起。 二、在缘起的语言中,没有所谓的「人」、「自我」、「我们」、「他们」 可成为受苦的人、灭苦的人,或在轮回中流转的人。 三、在缘起的语言中,没有所谓的「乐」,只有「苦」和「苦的止息」,因 为「乐」是常见的所依【译注十】,所以缘起中不谈「乐」。除非用在日常用语 的解说上,才把不苦的状态当成「乐」,如说「涅盘是无上的乐」,以方便契合 道德的教诲。 四、 在缘起的语言中没有自我的结生识( patisandhi-vinnana)【译注十 一】。 所以,在缘起里的识( vinnana )只是指六识(六根与六尘相触而生的 )。但如果你企图把六识当作为结生识,那也可以,然而如此解释六识本身,将 会造成名色、六入、触、受,且又不断地延续到缘起过程中最後的有和生。但佛 陀从不将识解释为结生识,因为佛陀的用意是要让我们看清平常感官的六识【译 注十二】。所谓结生识只有後期的论著才提到,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常见带进佛 教中,并成为佛教中的害□,慢慢地侵蚀佛教,直到瓦解整个佛教。事实上,我 们已有平常感官的识或缘起(无明缘行)所引生的识,而不需要有结生识。 五、在缘起的过程内,只有缘生法。也就是说一切现象都要有其他条件的相 互依存才能产生,而且也仅仅是刹那生灭,接著便继续辗转相依地衍生出其他现 象,这种由各种条件相互依存而产生的现象称为缘起。在此有两个重要的原则, 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一)别产生自我而成为常见的人;(二)别产生与自我 相对立的观念,认为什麽都没有,这是断见。更正确地说,只要保持中立,即所 谓的中道,就不离缘生法。 六、以业( kamma )的角度来看, 缘起显现的是非黑非白业及黑业、白业 的灭尽,并把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 anenja )全都当作是「苦」。必须超越 这三种业才能够彻底灭苦,这样业才不会成为执著自我或一切常见的所在。 七、符合「现见」( sanditthika )【译注十三】才是佛教的原则。 以一 次流转包括三世的方式来诠释缘起,就不是「现见」的原则。缘起的十一种状况 【译注十四】都必须不离「现见」,这才是佛说的缘起。 八、在经典中解说缘起的方式有许多种,譬如:(一)从无明到老死(苦) ——顺说缘起( anuloma ); (二)从老死(苦)到无明——逆说缘起( patiloma ),这顺向与逆向的两种解说中也有缘起的还灭; (三)从根境的接 触解说起,直到产生识、触、受等,但不必提到无明;(四)从受开始,相续到 苦(老死);(五)最後也许是最奇特的说法:生和灭在一次缘起的运行中同时 解说,也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直到受缘爱,并反过来说明爱灭即 取灭,直到苦灭,这是最奇特的说法。这种说法的涵意似乎是说,即使缘起已发 展到爱了,也有可能即刻产生正念而中断了爱的流转,并倒转过来灭除苦。如果 我们把经典中各式各样的缘起拿来讨论,那将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缘起实在 不必涵盖三世。 九、缘起是刹那的现象,而非?□`。因此所谓的生或死,必须放在一般人日 常生活中的缘起流转中说明,也就是如前面第一段所说的,在根境接触时失去正 念。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当贪、□、痴等烦恼生起,自我就已经诞生,每一次 就是「一生」。如果有谁还喜欢「今生」、「来生」这些名词,就得掌握刹那的 生,这样我还可以接受,因为它还能契入真理——当下可以体证并受用。如果要 依照日常用语所说的生(从母胎所生),就不是缘起的语义,它将阻碍我们对缘 起的理解。我们应重视眼前可及的「来生」,只要想克服,就能做到,这比起无 法预知投生於何处的「来生」要好得多了! 十、仅仅在理论上讨论的缘起称为哲学,它没多大用处,大可不必!真正的 缘起是一种修行,它可以不让苦产生,亦即当根与境接触时,对六根都保持著醒 觉。 以这个原则,来守护六根而不产生漏( asava ),才是圆满的缘起还灭。 即使你不以「缘起」称之, 实际上还是同一件事, 这种缘起叫做正道( samma-patipada )。【译注十五】 前面所叙述的一切都可作为测试是否理解真正缘起的准绳,简单地说,真正 的缘起是直接灭苦的实际修行。苦之所以生起是因为一旦有烦恼,就会有缘起( 从无明到老死)的一次流转。这就好像两回合的生,因为当内根和外尘接触时, 产生与无明相应的识,第一回合的生是指名色的生,相续地识缘名色,名色缘六 入。然而在尚未发生之前,识似乎不存在,因为此时识处於休止状态,这种识只 在持有常见观念的人中,才称它为结生识。由於触而引生受,相续地就直接产生 爱和取的烦恼,继而发展出有和生,就是我与取——执取「我」、「我所有」的 生,这就是第二回的生。如此就得承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等的痛 苦,简称为五取蕴( pancupadanakkhandha ),也就是苦。 总而言之,缘起的 一次运行含有两回合的生,不必等到进入棺材才有死或再生,以日常用语来解释 肉体的生和死,与佛陀所教导的缘起无关。 很明显地,佛陀教导缘起的用意在於更加彻底灭除我见或灭除自我。单靠一 一分析五蕴来看「无我」还不够,才必须看清缘起的现象。每一蕴依「此有故彼 有,此灭故彼灭」的因果法则,只在缘起的十一种状况圆满地生起时才出现。这 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出「无我」、惑(烦恼)、业、异熟( vipaka )或从因到果 的整个过程现象都是「无我」。若只听闻「五蕴无我」而不能看清缘起的现象, 那也可能会产生可笑的迷惑。就像巴利经典中记载,曾有位比丘对佛陀说:「可 敬的佛陀!听说五蕴无我,那麽无我所造的业由谁承受呢?」【译注十六】这点 足以看出只听闻「五蕴无我」,但对「无我」一知半解的情形。一谈到造业和业 报,就认为有个「我」去接受苦或乐的业报,这会造成可笑的情况,然而如果能 彻底看清缘起的现象,就不会产生这种疑惑。 若能彻底看清缘起法则中的刹那现象,就不会像前面典故中所说的,有个自 我在运作。即使在缘起之流中,仍然可能出现今生、来世、恶道(地狱、恶鬼、 畜生、阿修罗)、人、天神及梵天,甚至佛、法、僧。这皆是由福业、非福业和 不动业的造作力( abhi-sankhara )所驱使。 如果其造作力已成功地引发受或 生,而心又处於烦恼忧虑如火焚烧的状态,此刻地狱就生起了。有如《相应部》 谛相应深□品第三热烦经里, 佛陀所称的「大热地狱」( Mahaparlaha )【译 注十七】, 而在其它地方则称为「六触处所属之地狱」( Chapassayatanika- niraya ), 这才是真实的地狱,比起持有常见的人所相信的那地底下的地狱更 为恐怖。同一部经典的下几段里,说明天堂为「六触处所属之天」( Chapassayatanika -deva ),这才是真正的天堂, 比起持有常见的人所相信那 天空之上的天堂更为真实【译注十八】。假如我们的感受或(内心的)苦都充满 著恐惧, 就是阿修罗( asura ); 倘若□饿得喘不过气来,就是饿鬼( peta );愚痴就是畜生;苦乐参半,就是人类;享受著各式各样和各种层次的情趣, 就是不同层次的天神; 若饱尝色定( rupa-jhana )或无色定( arupa-jhana )的乐受和非苦非乐受,就是不同层次的梵天,这比进入棺材後才能经验的境界 更为真实。 那些误解都是由於对佛教的「化生」( opapatika )持有歪曲的观 念所致。 在缘起还灭中,我们就可发现真实的佛、法、僧是当下可体证的,并只有智 者能亲身体证。这比持常见的人所说的三宝更真实,持常见的人所说的三宝只是 无心的唱颂而已,毫无意义可言。今生是缘起流转运作当下的一个运行,来生是 缘起流转的下一个运行,如此去了解,比持常见的人更真实。在他们看法中,「 生」是从母亲子宫中出生,「死」是进入棺材的肉体死,这是日常用语或儿语, 而不是佛陀教导缘起的语意。这样正确地去了解缘起才是佛陀教导论说的缘起, 而不是後期常见论师们论说的缘起,後期论师论说的缘起是他们自己的创作,并 一代传一代授受至今。 缘起的语言或无上的法语可以帮助我们如实理解事物的真象,这和一般被许 多常见所渗染的语言不同。例如正见( samma-ditthi ),以一般人或凡夫所使 用的日常用语来说明,就是有这个世界、有他方世界;有父、有母;有天堂、有 地狱;有业、造业者和受业者;有今生和来世,这都依照著一般人所理解执持的 语言来说明。一旦升到中级的正见,做为八正道之一,就不是这麽解释,它只指 出苦和苦的灭尽而已,且不提也不承认有个受苦者或有个「人」在灭苦,这都被 称为正见。至於无上的正见,或如实的出世境界,这在经典中就有更深一层的说 明【译注十九】, 乃如实看清缘起的知见,既不偏向存在主义( atthita ), 也不偏向虚无主义( natthita ),而是彻底看清且安住在中道,也就是看清「 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的缘起之流,其中并没有任何的「我」、「人」,甚 至天堂、地狱存在。有了这种程度的知见,称为如实的中道,因为它不会偏向於 断见或常见。 请各位注意,依世俗谛的正见说明有自我,至於胜义谛的正见,则没有自我 ,那里有个自我呢?这都可称为佛教的正见,不过日常用语是用来教导一般人的 道德,法的语言则用来教导那些眼睛只覆盖著微尘的人,让他们了解如实的真理 ,以便成为圣人。佛陀总是用两种语言来说法,缘起不是伦理道德,而是无上的 胜义谛,没有一个主体能在一生又一生之中流转,也没有把缘起的一次运行分段 到三世的必要。 【译注十】因「乐」易引生常见,而「苦」易引生断见。 【译注十一】结生识指连结此生至彼生的主体。 【译注十二】平常感官的六识是未在缘起中流转的识,缘起的识是受到无明缘行 所污染的六识, 而感官所产生的六识就纯洁如天真的孩子,是一种纯 粹觉知的作用。 无明相应的识是一种错觉的识,天真孩子的识是一种 知觉的识, 圣人、佛陀、阿罗汉的识是一种正觉的识,所以识分为三 种:错觉的识是无明缘行的识, 是一般凡夫受到无明所污染而产生的 错觉的六识; 知觉的识是纯洁的孩子未受到无明或後天邪知邪见所污 染的六识;佛陀正觉的六识,是已经如实了知万物现象的识。 【译注十三】「现见」的原则即是此时此刻可体证的原则。 【译注十四】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 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共有十一种状况。 【译注十五】记载於《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佛陀品第三道迹:「所谓正 道迹者何耶?因无明之无馀,离贪灭,故行灭, 因行灭故识灭,.... 如斯是全苦蕴之灭。 诸比丘!以此谓正道迹。」(《汉译南传大藏经 》第 14 册, 5 ~ 6 页) 【译注十六】记载於《相应部》犍度篇, 蕴相应,中五十经,第三所食品( On What must be Devoured, The Middle Fifty Suttas, The Kindred saying on elements, Khandha- vagga, Samyutta-nikaya III, PTS, p.88 ) 依《汉译南传大藏经》:「.... 其时有一比丘,心生思念:『如是色 乃无我,受.... 想.... 行.... 识乃无我。〔然〕无我所作之业,何 者之我应受?』 .... 」(第 15 册, 150 页) 【译注十七】依《汉译南传大藏经》:「诸比丘!有名大热之地狱。於彼处,眼 所见之色, 唯见非可爱相、不见可爱相,唯见非可乐相、不见可乐相 ,唯见非可意相,不见可意相。 耳所闻之声.... 鼻所嗅之香.... 舌 所味之味..... 身所触之所触..... 意所知之法, 唯知非可爱相、不 知可爱相, 唯知非可乐相、不知可乐相,唯知非可意相、不知可意相 。」(第十八册, 352 页)。 【译注十八】记载於《相应部》六处篇, 第三五十品, 提婆陀诃品( on Devadaha, The Kindred Sayings on The Sixfold Sphere, The Third Fifty Suttas, Salayatana- vagga, Samyutta-nikaya IV, PTS, p.81 ) 依《汉译南传大藏经》:「诸比丘!余见名为六触处所属之地狱。 於 此凡以眼见色,仅见不乐之色,不见乐色; .... 。 凡以耳闻声.... 凡以鼻闻香.... 凡以舌味味... 凡以身触触... 凡以意识法,唯识不 乐之法,不识乐法;.... 诸比丘!汝等为得住梵行之好机。」「诸比 丘!余见名为六触处所属之天。 於此,凡以眼见色,唯见乐色,不见 不乐色; .... 凡以耳闻声.... 凡以鼻嗅香.... 凡以舌味味.... 凡 以身触触.... 凡以意识法,唯识乐法,不识不乐法; .... 诸比丘! 汝等为得住梵行之好机。」(第 16 册, 166 页) 请参阅《杂阿含经》二一○经(《大正藏》第 2 册, 53 页上)。 【译注十九】记载於《相应部》因缘篇, 食品( The Sustenance Suttas, The Kindred Sayings on Cause, Nidana-vagga, Samyutta-nikaya II, PTS, p.12-13 )。 依《汉译南传大藏经》:「迦旃延白世尊:『.... 大德!正见者何耶 ?』『迦旃延!此世间多依止於有与无之两〔极端〕。 迦旃延!依正 慧以如实观世间之集者,则此世间为非无者。 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 观世间之灭者,则此世间为非有者。 迦旃延!此世间多为方便所囚、 计、取著。 圣弟子计使、取著於此心之依处,不囚於『予是我』,无 著、无住,苦生则见生,苦灭则见灭, 不惑不疑,无缘他事,是彼智 生。迦旃延!如是乃正见。.... 迦旃延!说『一切为有』,此乃一极 端。 说『一切为无』,此乃第二极端。迦旃延!如来离此等之两端, 而依中道说法。」(第 14 册, 19 页)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WWW: http://cbs.ntu.edu.tw |
阅读文章: 第 5775/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