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alk ◎ 大家来灌水 板主: magelinus/Masakiko |
阅读文章: 第 9698/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root (root) 看板: BudaDigest 标题: Re: 七圣弟子 时间: Wed May 27 17:07:16 2015 > 谢谢你的回覆。对於「随信行」、「随法行」,经中的定义是比较少, > 因此我对於依据单一经文定义一个词汇会比较小心。这不代表你的见解不对, > 只是我希望能进一步求证而已,如果大家能帮忙找出其他关於「随信行」、「 > 随法行」是否有保证不堕恶道的经文,会对於讨论很有帮助。 > 以下这些我觉得不太够,说明如下: 看样子要用写论文的等级,每个名词都得定义清楚描述才够了 :) > 虽然说随信行已是超赞的,但我仔细看後这段经文本身没有说「圣戒成就」 :) 莫说随信行无,整个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九三六)经中关於七圣都没提到「圣戒成就」 ,难道七圣人都不需要持戒麽?当然不是罗。 由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二一)经来看,随信行及以上阶段,都须有持戒的基本要素。 若彼善男子自随意所欲而学者,我为说三学。若学此三学,则摄受一切学戒。 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戒学?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 於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 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恚、痴薄,成一种子道。 彼地未等觉者,名斯陀含, 彼地未等觉者,名家家, 彼地未等觉者,名七有, 彼地未等觉者,名随法行, 彼地未等觉者,名随信行, 是名增上戒学。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二三): 「何等为增上戒?是比丘【戒满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 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贪、恚、痴薄,得一种子道。 若彼地未等觉者,得斯陀含,彼地未等觉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觉者,得须陀洹, 彼地未等觉者,得随法行,彼地未等觉者,得随信行,是名增上戒学。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三二):何等为增上戒学?若比丘住於戒波罗提木叉, 具足威仪行处,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增上戒学。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一(二一○)佛言:时时修学,增上戒故,名之为学。 所以由以上所提两经文综合得知,最基本阶段的随信行具足: (1)信於佛言说清净, (2)信法、 (3)信僧言说清净, (4)戒满足。 前三个净信佛法僧条件再加上【持戒】的力量形成四不坏净的要素。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一○三○): 长者答言:「如佛所说四不坏净,我悉成就,我今成就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 、圣戒成就。」 所以随信行,随法行和初果人一样都具四不坏净,差别在有无断三结(五法少慧)。 "不坏净"又称为"不坏信"。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八(一五九) 有四支不坏信。所谓於佛不坏信,於法不坏信,於僧不坏信,圣所授戒得不坏信。 : 佛复告摩诃男:「汝从今日,应如是解,具足四事,名不坏信, 所谓於佛、法、僧、圣所念戒。 这里的"圣戒"非指圣人才有的戒,圣戒成就另一种说法是:"圣所念戒具足"。 > 在本经的前一经(第935经)有表明初果是得对佛、法、僧、戒的不坏信心 > 以及圣戒成就,一般圣戒成就也是摆在初果的成就。 四不坏净非初果圣人的专利,只要是五根中成就"信根"就是。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六四六),世尊对信根给了一个定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 这就能解释为什麽在整个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九三六)经中关於七圣只提五法(五根) 却都没另外提到戒,末了却有经文记载百手释氏直到临命终时,舍离饮酒,受持净戒, 完成四不坏净後,世尊记说得须陀洹。原因就是信根包括戒具足。 在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六四七)经中世尊对信根给了另一个定义: 「何等为信根?若比丘於如来所起净信心,根本坚固,馀沙门、 婆罗门、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馀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是名信根。 这个信根的定义和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九三六)原来讨论的经文中 “圣弟子一向於佛清净信”、“圣弟子信於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 意义是一样的。以这个标准来看,随信行成就“信根”。 这两个信根定义的条件乍看不一样,至少在语言文字层面上就差一个“圣戒成就”。 诸法依义不依语,仔细思维,这两个信根的意义其实一样,原因就是: 别译杂阿含经 (卷8)(一五四):以信心故。则能持戒。 虽然世尊对整个七圣的描述中都没提到戒,对信心方面只说“圣弟子一向於佛清净信” ,但世尊说百手释氏直到临命终时受持净戒後,世尊才记说得须陀洹, 显然世尊对信根的标准包含圣戒成就。 在家人也能得不坏信。对在家人来说 "圣戒成就" 或 "圣所念戒具足" 就是持五戒。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四(八一) 世尊!我已出离。今欲归依佛法僧宝,尽我形寿为优婆塞,不杀、不盗、不□、不妄语、 不饮酒。」即於佛所,得不坏信,礼佛归家。 杂阿含经卷第四(九一) 「何等戒具足?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 成就四不坏净,自然富足。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三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离国猕猴池侧重阁讲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圣弟子成就四不坏净者,不於人中贫活而活,不寒乞,自然富足。 何等为四?谓於佛不坏净成就,法、僧、圣戒不坏净成就。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我当成就於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别译杂阿含经》的对应经典是《杂阿含经》第929经,这个对应经典中 > 没有「以信心故,则能持戒」这句话,因此在经典的比对来说这句话比较难 > 作为绝对的标准。 别译杂阿含经 (卷8)(一五四):以信心故。则能持戒。 [阿含辞典 (庄春江)]持戒:行为遵守戒律 [佛光大辞典]:持戒即护持戒法之意,与「破戒」相对称。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触犯。 列出此经文也为说明佛法中持戒的方法,是由信心发动。 不是 "只用" 强制压抑来守戒。 > 我个人还是同意以信心故能持戒这个道理,只是「则能持戒」是否能像 > 初果圣者「永不犯戒」,程度是否会有不同? 初果圣者「永不犯戒」,是指初果圣人的不堕恶趣法,已确立戒行,不犯导致投生 恶趣的恶事否? 世尊对持戒的说法是 "戒具足",戒具足的标准,可以再查查戒相关的经文。 > 「持戒」的确能不再造三恶道业,但初果圣者是从今以後至涅盘前永远绝 > 不堕恶道,一般持戒的人还可能因为过去世的恶业成熟堕恶道。初果圣者顶多 > 是在人间过得很差,不会再因过去世的恶业成熟而堕恶道了,这是比较奇妙的 > 地方 :) 不坏信又称为【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说明如下: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第一分游行经第二初 佛告阿难:「今当为汝说於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 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 阿难!法镜者,谓圣弟子得【不坏信】, 欢喜信佛.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十号具足。 欢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说,无有时节,示涅盘道,智者所行。 欢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质直,无有谀谄,道果成就,上下和顺,法身具足。 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 ,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众,甚可恭敬,世之福田。 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 阿难!是为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 为他说如是事。」 成就四不坏净不堕三恶道。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三五) 多闻圣弟子持粪扫衣,家家乞食,草蓐卧具;而彼多闻圣弟子解脱地狱、畜生、 饿鬼恶趣之苦。所以者何?以彼多闻圣弟子於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於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三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起哀愍心、慈悲心。若有人於汝等所说乐闻乐受者, 汝当为说四不坏净,令入令住。 何等为四?於佛不坏净、於法不坏净、於僧不坏净、於圣戒成就。 所以者何?若四大□□地、水、火、风,有变易增损,此四不坏净未?增损变异。 彼无增损变异者,谓多闻圣弟子於佛不坏净成就。 若堕地狱、畜生、饿鬼者,无有是处!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 『我当成就於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亦当建立馀人,令成就。』」 由以上经文知, 信根(四不坏净,不坏信,法镜)成就,即不堕三恶道。。 所以向须陀洹(随法行、随信行)列入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众。 *** 由以上验证原讨论之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九三六)经: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於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慧, 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 随信行为五法(五根)少慧,至少成就信根,但少了断三结的智慧,所以还不是初果。 信根成就,所以不落三恶道。已非凡夫,也不是一般持戒的人, 已是向须陀洹果。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六五二):若於此五根一切无者,我说彼为外道凡夫之数。 > 不堕恶道,一般持戒的人还可能因为过去世的恶业成熟堕恶道。初果圣者顶多 > 是在人间过得很差,不会再因过去世的恶业成熟而堕恶道了,这是比较奇妙的 > 地方 :) 一般持戒的人还可能因为过去世的恶业成熟堕恶道,这个主题蛮值得讨论的, 也许这主题可以描述得更精确一点。 以经文来看,受持五戒者 "至少" 是还生世间作人。除了曾犯五逆等级的罪恶为例外, 如阿□世王犯五逆罪生拍□地狱。 阿含部佛说□水经:当奉持戒经不当缺犯。持五戒者,还生世间作人。持十善者得生天。 阿含部佛般泥洹经卷上:持优婆塞五戒者,可得天上,持三戒者,可得作人。 所以持戒“至少”是还生世间作人不落恶道。但世尊也说成就 四不坏净 以後才都不落恶道,这也许就是上面所提到比较奇妙的地方了。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佛教X档案 - 用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死角 BudaXfile |
阅读文章: 第 9698/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