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alk ◎ 大家来灌水 板主: magelinus/Masakiko |
阅读文章: 第 9987/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Richard Chou 标题: 有惭有愧心的定义 时间: Wed Sep 21 18:13:45 2016 请问各位先进,有惭有愧心的定义,与五盖之一悔的定义,如何在做恶业的前後正确 兴起有惭有愧心,而不掉入悔的五盖心中?? > -------------------------------------------------------------------------- < From: 蔡忏摩 Time: Fri Sep 23 22:43:37 2016 分两个部分回应 【一、追悔盖和惭愧的定义】 依据《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菩提比丘 编著) 1.五盖的悔(恶作) 恶作是追悔已造之恶(或当行而未行之善)。 其特相是事後追悔; 作用是追悔已造(的恶),以及没有实行(的善); 现起是忆起时感到後悔; 近因是已造的恶及未行的善。 2.惭、愧 惭的特相是对恶行感到厌恶, 愧的特相是对恶行感到害怕; 两者的作用都是不造恶; 现起是退避诸恶; 各自的近因是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 【二、如何在做恶业的前後正确兴起有惭有愧心,而不掉入悔的五盖心中】 根据杂阿含经,掉举追悔盖的升起有两个助缘(食);妄想杂念、不正思惟(不如理作 意);让掉悔盖升起的条件匮乏进而让掉悔盖消失的助缘(不食)也有两种:奢摩他、正 思惟(如理作意)。 会升起掉悔盖,是因为我们在精进修行的过程中,一边期望自己可以进步;一边升起 杂念,和别人起了比较、批判的心理。 於是当自己进步了,就得意、掉举,心就不安住;自己不如自己预期的进展或退步, 马上责怪自己,心也一样不安住。 要解决这种掉悔的方法: 第一个是修习奢摩他,在止禅中,妄想杂念停止下来,不会有掉举。 第二个在修行过程中,需要正思惟无我,放下这种比较自己和别人谁胜出、谁程度一 样、谁比较差近的等胜劣慢心,其实这就是法念住的修行。 如实看见只有善法和不善法的升起与灭去,并对善法的不升起 和 不善法的现起 生 惭愧心。让善法升起的因缘条件,积极的追求;让不善法升起的因缘条件,积极的去 避免。 如实知见善法和不善法的升起都是有因有缘升起,有因有缘衰退,於中没有一个善者 、恶者、学南传佛教者、北传佛教者、好的政治人物、坏的政治人物,所有我们认定 为好的或坏的人事物,都只是藉因缘条件升起的暂实现象(法),於中没有一个善者、 恶者、胜者、劣者。 只是修行, 不拿自己的标签(我是或不是学佛的人、我是善者或恶者)和别人比较。 不执著修行的成果, 不执著自己或别人是怎麽样的人, 不比较谁高谁低、谁优谁劣。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Sep 24 00:52:56 2016 《阿含经》上常讲惭愧、忏悔是离苦的第一步。例如《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6经: 「以惭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 、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精进故不掉、住律仪、学戒,学戒故不 失念、正知、住不乱心,不乱心故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 见、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贪、恚、痴,离贪、恚、痴故堪能断老、病、死 。」 因此「惭愧」与「掉悔」是在不同的修行阶段,如果有人还没有达成「以惭愧故不放 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不 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而身口意清净,那还是要尽量惭愧、忏悔,根本还没到 能谈正定的阶段。要能「离欲、恶、不善法」,身口意三业算蛮清净了,这时才能进 入真正的初禅。 总之佛法是法次法向,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重点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Sep 24 00:59:29 2016 经中有何惭、愧的具体定义或作法?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何等为惭力是学力?谓羞耻,耻於起恶不善法诸烦恼数, 受诸有炽然苦报,於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何等为愧力 是学力?谓诸可愧事而愧,愧起诸恶不善法烦恼数,受诸有炽然苦报,於未来世生、 老、病、死、忧、悲、苦、恼。」(CBETA, T02, no. 99, p. 186, a7-13) > -------------------------------------------------------------------------- < From: 宏恒 Time: Sat Sep 24 02:44:49 2016 忏悔既是离苦的第一步,那麽它是否不善,而後惭愧或悼悔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Oct 02 20:02:39 2016 看不懂 宏恒 提出的问题。 基本上,有惭有愧的人,就会越来越少犯错。越来越少犯错,自然越来越少掉悔。当 然,禅定还是要训练的,一个好人跟坏人比起来,好人心安理得、心念清净,自然容 易修得禅定。 > -------------------------------------------------------------------------- < From: 宏恒 Time: Mon Oct 03 18:53:48 2016 因为上次有师兄说忏悔是恶作心所,在想忏悔有错吗? 我的认为是忏悔是中性的,而後是看自己所持 若说悼悔为不善,若说有惭有愧是善心 所以忏悔到底是善呢还是不善亦或中性 > -------------------------------------------------------------------------- < From: Russ Wang Time: Mon Oct 03 19:04:00 2016 宏恒 恶心所里有「无惭」与「无愧」这两项,一个无惭愧心的人大概不曾想要忏悔 :p 我猜那位师兄想要说的可能是恶心所中的「追悔」(或译 恶作)。 > -------------------------------------------------------------------------- < From: 宏恒 Time: Mon Oct 03 19:24:12 2016 您看,後面选项来决定忏悔是善与不善,这是否有问题 而您所说一个无惭愧心的人<<大概>>不曾想要忏悔 如是问我,恐怕和您相同回答大概,也不是那麽<敢>确定 > -------------------------------------------------------------------------- < From: Russ Wang Time: Mon Oct 03 20:55:21 2016 宏恒 这个嘛 在讲善心所、不善心所的时候(例如说无惭、无愧)指的是与心俱起的 心所。然而「忏悔」不是一个心所,而是一连串心并心所所构成的复杂心流,除了阿 罗汉之外,其中难免都会有善心所与不善心所参与其中,也因为如此,去定义忏悔是 善、不善或是中性好像没有什麽意义。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Tue Oct 04 14:15:31 2016 可以参考印顺法师的观点 「佛法」的忏悔说(摘录自《华雨集》第二册中编第四章第一节) 忏,是梵语ks!ama——忏摩的音略,意义为容忍。如有了过失,请求对方(个人或团 体)容忍、宽恕,是忏的本义。悔是des/ana^的意译,直译为「说」∶犯了过失,应 该向对方承认过失;不只是认错,要明白说出自己所犯的罪过,这才是「悔」了。《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说∶「所当悔者悔之,所当忍者忍之」;悔与忍合说,就是忏 悔,成为中国佛教的习惯用语。此外,kaukr!tya也译为悔,或译恶作。对自己的所 作所为,觉得不对而起反悔心,就是kaukr!tya。这种悔——恶作,或是善的,或是 恶的,但无论是善悔、恶悔,有了悔意,心绪就不得安定,成为修定的障碍。悔—— 恶作,与忏悔的悔——「说」,意义完全不同,这是应该知道分别的。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Tue Oct 04 14:17:55 2016 从印顺法师的说法来看,两个「悔」字在原义上是不同的。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9987/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