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2218/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hank (hank) 看板: BudaDigest 标题: Re: [问题]读经班复习进度《卷二、39-40经》 时间: Sat Nov 15 00:56:26 2008 ※ 引述《Melon888 (落叶烤地瓜)》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根据阿□达摩, 每一个心识都包含受想行, 它们被分类在 "心所". > > 虽然说它们是因触生起, 但也等於是与每一个识共生共灭. > 哇,这个有趣!太好了,刚好顺便问《卷二、39-40经》XD 这年头对五蕴有兴趣的不多了 (⊙o⊙) 最近也看到这,提出自己的见解。 > ● 请问这是否也就是《杂阿含、卷2、39经》中提到的「取阴俱识」 > 或「四识住」? > 根据小的这两周对《卷二》魔障覆心受挫很深的理解 :Q ,世尊在 > 《杂阿含、卷2、39经》似乎是说--------- > 五种子 = 取阴俱识 ( ← 这是哪位啊?) > 地界(土壤) = 四识住 (「识」,各自住在色、受、想、行中) > 水界(水分) = 贪喜 > 也就是说,色、受、想、行好像土壤,识会各自住在中间,浇点 > 水(欲贪)就能长大了。这样? 这个问题与下面的,较大部份问题是什麽是四,什麽又是五,把这解决, 就能清楚多了。 前文(四一)经中,【识】之集是【名色】集 又在(五八)经中,也说明【名色】因缘而为【识】 因此,若能证明,【名色】是指「受、想、行」及「色」,不包含识 那麽,四是指【受、想、行,色】,五则加上【识】。 证明(一): (五八)经 ============================================================= 佛告比丘。 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所以者何。 诸所有色阴。彼一切悉皆四大。缘四大造故。 触因.触缘。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阴。所以者何。 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触缘故。 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所以者何。 若所有识。彼一切名色缘故。 ============================================================== 证明(二): 查了「汉译阿含经辞典 庄春江编」 很高兴与整理四一经表格後的猜想相同 :) 引用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 五蕴中「受、想、行(思)」的合称,南传《相应部一二相应二经》 另加「触、作意」。 名色: 五蕴中的「色」加上「受、想、行(思)」,按《杂阿含二九八经》 将「名」解说为「受、想、行、识」等「四无色阴」, 但《杂阿含二八八经》将五蕴以「三芦鼎立」为譬喻,分为「识」、 「名」、「色」,将「识」独立於「名」之外,而说「识缘名色」, 「名色缘识」。此外,经文对「缘起支」的内容,通例亦为「识缘名色」, 故「识」应不包含在「名」中比较合理。 另,《相应部十二相应二经》则解说「名」为「受、想、思、触、作意」, 也不包含「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那麽「五种子」指的又是什麽呢?若对照到《40经》不是只有 > 「四取阴」吗?为何又变成「五种子」?@_@ > ====《杂阿含、卷2、39经》==== > [0009a05] 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 > 识住。水界者。譬贪喜。 > 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於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 > 生长增广。於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 > 。生长增广。 > 比丘。识於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 「名色集」造成「识集」,套上上面说的就是「受想行色集」造成「识集」 所以四取攀缘识住,加上喜贪润泽,就生长增广了。 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 →「俱」识,我解成「加上」识,故为五种子。 > ============================================================= > ● 对照到《40经》中,提到「攀缘四取阴识住」。 > 请问这个四「取阴」,是否就是被识所取的「色、受、想、行」 > 四阴呢? (四三)经 T02n0099_p0010c23(02)□愚痴无闻凡夫於色见是我.异我.相在。 T02n0099_p0010c24(03)□见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亦随转。 T02n0099_p0010c25(00)□心随转已。亦生取著。 『见色是我.我所而取。』 因此,应该不是「色、受、想、行」被识所取。 「攀缘四取阴识住」 在 (四三)经这段解释得很详细 (自己觉得啦 ^^) T02n0099_p0010c25(00)□心随转已。亦生取著。摄受心住。 T02n0099_p0010c26(04)□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著故。 T02n0099_p0010c27(03)□愚痴无闻凡夫於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 T02n0099_p0010c28(02)□见识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识若变.若异。 T02n0099_p0010c29(03)□彼心随转。心随转故。则生取著。摄受心住。住已。 T02n0099_p0011a01(01)□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著故。是名取著。 > ● 又,经文中的「於色、受、想、行封滞意生缚\触断」又是 > 什麽意思啊 \>o</ > ● 又,《40经》中的「封滞」是否就等於《39经》讲的「攀缘」? 个人的解读是: 「攀缘」是「味」阶段 「封滞」是「患」阶段 『 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 类似 味: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 『攀缘四取阴识住。云何为四。色封滞识住。受. 想.行封滞识住。乃至非境界故。是名封滞。 』 类似 患:无常.苦.变易法 【离】 『於色界离贪。受.想.行.识离贪。乃至清净真实。是则不封滞则解脱。』 类似 离:若於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 又『封滞意生缚』可举例:对人事物很强的『思念』,日思夜念… 因为景物依旧,人事却已非,无常变异,把自己的心【封】住, 意【滞】留在思念,很痛苦,不自在,被绑住束【缚】了。 因此若能【离】的话,不去想、思(行),触过去的人事物, 「离贪。离贪已。於色、受、想、行封滞意生缚\触 断」 > ============================================================= > ● 又,四「取阴」和五「受阴」有什麽关系吗? > 和十二因缘有关? > ============================================================= 和十二因缘的关系,读至此我也很好奇。 Q1:【触】能生「受想行」,又根尘识也是因触而合生,但触是怎麽生起的?? Q2:十二因缘中:无明缘行 行缘识。 无明如何缘行?行如何缘识? 之後的 识缘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 自己的想法是: 身口意之行,身口行能造成触非常容易理解,比如现在手之行在打字,就会有触。 意之行,脑中想、思到的任何画面,都是大脑【触】到了什麽,才会产生的。 所以,人静静的坐著,动都不动,但心中五味杂陈,想到什麽就产生什麽感受。 身心都定下来,不触抓,受想行识应该就静下来;不过出定後,就又停不下来, 因此世尊所说的【离】都是讲断欲贪,而不是断受想行识(入定),断欲贪才能 在日常生活中,不入定也能究竟解脱自在。 由(五七)经: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 『无明缘行』的中间还有『触生爱』这个过程,所以十二因缘应该非只是 单向、单纯的十二个,可能是矩阵式的相互关系。 -- 祝 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无忧苦!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阅读文章: 第 2218/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