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2220/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ape21 (真) 看板: BudaDigest 标题: Re: [问题]读经班复习进度《卷二、39-40经》 时间: Sun Nov 16 10:43:13 2008 ※ 引述《hank (hank)》之铭言: > ※ 引述《Melon888 (落叶烤地瓜)》之铭言: > > ============================================================= > > ● 又,四「取阴」和五「受阴」有什麽关系吗? > > 和十二因缘有关? > > ============================================================= > 和十二因缘的关系,读至此我也很好奇。 > Q1:【触】能生「受想行」,又根尘识也是因触而合生,但触是怎麽生起的?? ^^^^^^^^^^^^^^^^^^^^^^^^^^^^^^^^^^^^^^^^^ 对不起,这边我有一个问题。 按照hank大字面上的说法是先有「触」而後生「根境识」吗? 但是我觉得是「根境识」生起「触」的说… <杂阿含、十一、二七三> T02n0099_p0072c09(09)□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 。 T02n0099_p0072c10(01)□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 T02n0099_p0072c11(04)□是无常之我。 另外节录庄春江居士在「学佛的基本认识」中的一段: 怎麽会有感受的生成?是因为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触对色、声、香、味、 触、法等六境的身心反应。 六根的前五根,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有看、听、闻、□、触觉的功能, 意根除了统摄这些功能外,还负责统摄心中内在的感受、思考、意向功能。 所以当我们的六根触对六境,当然不只是接触而已,我们会从这些接触中,依著过去累积 的经验与记忆,了解、认识这些境界,然後这个新完成的认知,即刻又转入累积的经验记 忆之中,成为下一次认识境界的比对参考。 从接触境界,到认知境界,合称为「触」。 我们认知了境界,是指这个境界对自己有了一定的意义,就会接续到合不合我意的评量, 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就依此而升起。 所以,爱的形成是因为有感受,感受的升起是因为有「触」, 触的生成,是因为有六根的触对六境。 从认识境界来说,六根为六个身、心交感活动发生的处所, 所以,佛典中也称之为「六处」。 又因为是长在身上的,是内在的,所以也有称为「六内入处」的。 以人类的常态来看,是六根具足的,而其它的有情,就不一定了, 所以,有时也只泛称为「处」。这就是:「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 > Q2:十二因缘中:无明缘行 行缘识。 无明如何缘行?行如何缘识? > 之後的 识缘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 > 自己的想法是: > 身口意之行,身口行能造成触非常容易理解,比如现在手之行在打字,就会有触。 > 意之行,脑中想、思到的任何画面,都是大脑【触】到了什麽,才会产生的。 > 所以,人静静的坐著,动都不动,但心中五味杂陈,想到什麽就产生什麽感受。 > 身心都定下来,不触抓,受想行识应该就静下来;不过出定後,就又停不下来, > 因此世尊所说的【离】都是讲断欲贪,而不是断受想行识(入定),断欲贪才能 > 在日常生活中,不入定也能究竟解脱自在。 > 由(五七)经: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 > 『无明缘行』的中间还有『触生爱』这个过程,所以十二因缘应该非只是 > 单向、单纯的十二个,可能是矩阵式的相互关系。 另外,非常感谢hank大的解说,让我对五蕴的观察多了不少认识。 杂阿含前二、三卷好像都是在探讨五蕴身心及外在环境的交互作用和应对, 我一直觉得这是非常重要却也蛮难解的部分。 幸赖有版上各位前辈的讨论,常为新学的我解惑不少,这里真是一个好园地。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WWW: http://cbs.ntu.edu.tw |
阅读文章: 第 2220/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