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2243/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站内: BudaDigest 标题: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时间: Sat Nov 22 02:55:54 2008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过了三年还没有人回 :p 我今天 Google 找是否曾有人提问及 > 讨论过,竟然只找到自己的文章 XD > 基本上这三者都是有道理的,也有其馀的经文依据,不过竟然 > 没见到有人提出问答,手边几部专门探讨阿含的书籍也没提到。 > 先说我个人的结论:这□的定义并非科学上钉死的定义,只是 > 用来解释五阴是由於贪爱执著、因缘而集,因此也会由因缘而灭。 > 至於为何色 vs 受想行 vs 识的集是不同的,则只是举例的不同, > 将「身」、「心」、「(自认的)主体」分开举例而已。 > 这部份的内容在《杂阿含》 41/42 经也有讲过一模一样的( > 将色 vs. 受想行 vs. 识分开举例。) 若根据上一篇阿□达摩的论点, 就比较容易理解. 因为色蕴属於 "色". 受, 想, 行蕴属於 "心所". 而识蕴则为 "心". 是三种不同的究竟法, 也所以为什麽受, 想, 行会常常放在一起. *** *** *** 另一种问题, 有时候好像某个地方谈到的识, 却和另一个地方的识不太相同, 或者又如 "名色" 包含 "识" , 也包含 "受", 在十二因缘就会有重复的感觉. 我自己读阿□达摩时, 书上解释是指很多都是不同情况的识或其他. 例如有时谈识, 其实是在指 "结生识" , 有时可能是指六根六尘因缘合和所生之识, 有时又是为了认知前一个识所产生的识, 情况有很多种. 因此经藏中看起来可能会造成混淆, 论藏就在努力解释这些. heaven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阅读文章: 第 2243/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