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2251/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刚) 站内: BudaDigest 标题: Re: [五受阴的集] <杂阿含、二、四二> 时间: Wed Nov 26 10:02:14 2008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1. 色集:「於色喜爱。是名色集。」在上面的生起次第还看不到这点。 > 只能说因为有喜爱,即有贪染造业,就算此世肉身死亡,此生最後的识灭去时, > 以因缘业力故,会有新的识(结生识)接续生起,且会产生新的色身, > 这应该可以算是色集的说法。 「爱喜」或「喜爱」应该是通於所有五阴,只是看有多直接。 印老也这麽说,不过印老在这方面的说法似乎也不太清楚。 > 2. 识集:「谓名色集。是名识集。」,在上面的生起次第中,前五根对前五境 > 生起之识,算是由「色」而生的识。而由意根+法尘所生起之识,则算是由「名」 > 而生的识。故「识」集可以说是「名色集」。 heaven 这个发现蛮有趣的,非常合逻辑,而且我还没见过 有人发现到这点。得花点时间消化看看。 佛使比丘在讲十二因缘时,是将「识缘名色」的「名色」讲 解为「身心改变为准备受苦的状态」。这是在十二因缘的「名色」 上,个人目前有找到唯一不须要附会到三世轮回或结生识,但又 合理的解释。 > 3. 受想行集:「触集」是受想行集。由上面次第,也可看出受想行为什麽不说是 > 「名色集」,也不说是「识集」,而是三者「根境识」和合的「触」集。 > 不过若根据阿□达,就会产生疑问,我底下也是勉强解释,有机会再去请教对 > 阿□达摩较有研究的人。 > 在一般的说法中,识蕴迁流不息,而且上次介绍阿□达摩时就有提到, > 每一识皆有心所,心所即包含受、想、行,也包含触。 > 识1(及心所)->识2(及心所)->识3(及心所)->....(迁流不息) > 我第一个想到的疑问是:识与心所是同生同灭,那麽名色集之後,识生起时, > 受想行也同时随识生起,甚至触也同时生起(触也是心所之一),所以怎麽会有 > (根+境 -> 识 -> 触 -> 受想行)的次第? 我是觉得十二因缘的次第只是方便整理及表达相互关系之用, 而不是科学上切得很乾净的步骤。举例来说,识与名色辗转相依, 但是在十二因缘上由於要以一直线的言语来阐述,因此识就摆在 名色前。另外,名色摆在识之後有个好处:六入处是缘名色的, 因此名色摆在识之後,就可以接六入处。我想十二因缘的次第是 把多於一维的概念用一维讲出来的一个简化模型,毕竟古代是口 传,没办法画图。不过好像也没看到近代有人把原图清楚画出来 :Q 另外插个离题的花:这样看起来十二因缘在碎形维度上是略 大於一,但小於二的维度。这样子的碎形是可以有自相似性而一 路累积成相似的大结构的,就像贝壳的纹路,从微观和巨观看起 来非常相近。也就是说,十二因缘是微观,但一路累积之後,累 积的现象看起来就是三世的轮回,这就是数学上的自然现象。因 此不须要用「结生识」来解释三世轮回的现象,十二因缘本身的 累积看起来就像三世轮回。但真正的根源还是在於十二因缘,下 手处也在十二因缘,三世轮回只是表相,如贝壳般只是累积的过 去残渣。 另外,我昨天稍微看了一下南传阿□达摩,个人觉得比较像 是图书馆学,可能是反映撰该论时的社会思想,虽然有人号称该 论是佛所说,但我是持怀疑态度啦,佛说的应该是称经而不是论 :p > 问题也就是底下何者才对? > 根+境 -> 识 -> 触 -> 受想行俱生 > 根+境 -> 识 -> 触 与 受想行 俱生 就一般的看法而言,要有受(感受)才有想(心中映相), 要有想才有行(反应、造作)。因此甚至受想行不见得是俱生的, 这是我对南传阿□达摩的另一个觉得有待商确的地方啦。不过当 然这也可能只是看时间分到多细。 你的 post 我还没仔细思考完,先插花如上 :p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佛典电子化讨论板 - 三藏十二部经, 部部电子见真迹 BudaTech |
阅读文章: 第 2251/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