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阅读文章: 第 3430/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chessjim (nike)
标题: Re: 我读杂阿含第一经遇到的问题
时间: 2011年 4月20日  2:20:55 星期三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1我的意思是我读第一经的时候
> > 无法直接观察到身体是会变化的(因为第一经没有提到怎的观察)
> > 但是在第八经有提到观察法为"过去色是无常,未来色是无常,因此现在色必是无常"
> > 第八经的观察法就是你提到的"譬如小时候的身体与现在的身体是不一样的"
> 第八经并不会比较容易,因为过去色与未来色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 要有神通力或观禅的能力,才能「现观」,否则只能用类推与想像的方式来了解。
> 现在色是最容易观察的。例如我五岁时看一座山,二十五岁时看一座山,到现在再
> 看同一座山,看起来都一样,我可能会觉得那座山或许是「常」的,没有改变过的。
> 但我看我自己现在的色身,我很清楚知道它不是一直都是如此,只要稍为观察一下,
> 就知道这不是「常」。应该没有人当下观察自己的色身时,会有一种
> 「它从来没有改变过」的想法吧。
> 未来色我们是看不到的,而有些宗教或许会让人以为在未来某个情况,他们有机会
> 成为不变的永恒。第八经则是佛陀教导,连未来色都不可能无常,何况是现在色。
> 而我们只能观察到现在色,未来的部份,只能先接受佛陀的教导。
其实你讲的也很有道理
不过过去色无常,未来色无常就我的认知很简单
就只是他们必然曾经变化,未来必然变化的推理而已

> > 2就心理的各个层面这部分,我的困惑是为什麽分成"受想行识"
> > 而不分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呢?
> 为什麽会用五蕴来分类,我也不了解,但我提供一些我的想法。
> 在佛经中,分类其实有很多种。最基本可分为二类「名与色」。
> 「色」可以再细分成四大,或是内五根与外五境。
> 「名」法则细分成「受想行识」。若再细分下去,南传则分成
> 28色52心所89心,俱舍则分成75法,唯识则分成百法。
> 我想,所谓潜意识,是因为我们的不了解,才有这些分类。
> 在佛经中,意识或潜意识,这些都是属於(识)。
> 若再继续看杂阿含经,可以看到一些较细的分析,我举一例:
> 《杂阿含经》卷11:
> 「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
> 触俱生受、想、思。」(CBETA, T02, no. 99, p. 72, c8-10)
> 这就是一个普遍性的心路过程,缘眼与色(色)生眼识(识),後来又生出
> (受)(想)(思),这是最主要的心理表现,之後又会有许多心理作用,
> 那些和(思)都被归类为(行),所以才说「受想行识」是最主要的分类。
非常感谢你的解说
> > 关於第一点,我发现有时候後面的经文讲的比较贴近实修
> > 关於第二点,我认为要有禅定才能确定心理层面的分法
> > 是这样吗?
> 後面的经文的确会愈写愈清楚,而前面有时是重要的总纲,但这也是後人
> 编排的习惯不同,南北传的顺序就差很多。
> 细微的心理层面我也认为要有禅定能力,才能观察到最细微的内容。
原来如此
我知道为什麽後面的经文会越来越详细了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122.123.129.194
阅读文章: 第 3430/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