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阅读文章: 第 3745/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hank (hank) 看板: BudaDigest
标题: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时间: Tue Oct  2 21:40:36 2012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因应这个问题,个人的解读是由描述佛陀悟到十二因缘的经文而来,依
> 各经中佛陀悟道历程(以及十二因缘的由来)的记录,佛陀悟道时是先逆观
> 十二因缘(由老死一路逆观到无明),经中一律都是写「逆顺观察十二因缘」
> 而不是「顺逆观察十二因缘」。
>     而因为是先逆观,在「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的过程中,在
> 触的刹那是三事和合而生的,这三事就我个人的经验,最容易观察到的是三
> 事和合发生处的根(眼、六入处),次容易观察到的是境(色、名色),最
> 抽象的是识。

个人认同这段逆观的看法 ^^

四圣谛在实修体证的过程中,是先觉察到苦,再去观察苦集的过程。

在十二因缘的逆观中,「受」是因为有「触」,「触」从何而来?
从「六入」,为什麽会有「六入」?是因为有这个「身心(名色)」

识,其实很简单,识的定义就是知觉,也可以说是神经系统的作用。
能称为「根身」的就是有神经系统分布、能产生知觉的。
耳朵能听到,是听"觉"正常;眼睛能看到,是视觉(眼识)正常。
头发、指甲没有神经系统分布,不能产生知觉(识),因此不被列入「根身」。

为什麽能觉察到有这个「身心(名色)」?因为有「识」的关系。

若没有身口意「行」,根与尘就不会触,也就不会有「六识」的产生了,因此
「行缘识」。

不过十二缘起最主要的是要断除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的位置怎麽排列
就不是那麽重要,更何况经中也有说像是三支芦苇站立般相依相缘,硬是要说那
个是编号排第一,就与解脱实修无关了。


再多嘴分享一下「识」的实修内观方法:

闭眼内观「拿手去敲桌子」,最起初能觉知到的,没有任何名相加入的,就是识。
手(身根)撞到桌子(尘),引起手的神经传导而能觉知到(身识)

知道其存在了(身识),再来才感觉力道的大或小(触)

有名相、名称加入时,就是已有「想」

由触中加入我见,符合自己的想法(心念),产生乐受;不符合就苦受。

因此要灭除苦(受),必须要看到自己的心念到底是什麽→心念处
而在心念处之前,要先能观察到(苦乐)受→受念处
受有六身受,要先观察是哪一根身所引起的→身念处
上面的整个过程,就是法念处。身受心念处满足了,法念处就满足。

在生活中,都能用「择法觉支」选择一个当下观察的所缘,如同静坐般,
才能「精进」,也才没有出定、入定一直转不停的问题。用四念处念住
在生活中的每个根尘识触,五盖就没机会生起,喜乐初禅就能落实在一般
行住坐卧中,而不是只有打坐中。

也因一直在四念住,能内观,何时自己已落入情绪,都能清清楚楚,有能力
控制住情绪者,就以当下情绪为所缘作观察;五盖还是大力士,而念住力道
还很瘦小的,就要用正思惟,或是专注移转,将情绪降服,以免扩大失控。

以上个人分享,若不符合本版意旨,可以删除。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典电子化讨论板 - 三藏十二部经, 部部电子见真迹                  BudaTech
阅读文章: 第 3745/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