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3935/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龙树定义四念处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 时间: Tue Jul 30 17:43:56 2013 龙树定义四念处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然而《阿含经》的四念处定义是「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 很多读过《阿含经》的人因此批评龙树的四念处定义有跳过过程,直接下定论之嫌。 我读到这样子的批评时,一方面也认同在实修上是观什麽是什麽,例如禅定有乐受, 佛陀是教我们也要观乐受如实知(在如此观能增益善法、减少不善法的前提下),而 通常不是直接把乐受给观成苦受。另一方面,就《阿含经》的整体义理来看,也觉得 似乎不能说龙树的定义是错的,毕竟不违三法印。 今天看到《杂阿含经》卷十七「受相应」(讲说三受的相关经文)第473经,看来佛 陀也常说「诸受是苦」这些,只是实修上要观什麽是什麽,而佛陀也强调「苦受、乐 受、不苦不乐受」的谛观和「诸受是苦」并不违背: 《杂阿含经》卷17:「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 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是比丘作是念已,从禅起 ,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静处禅思,念言:『世尊 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 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CBETA, T02, no. 99, p. 121, a3-11)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也有同篇经文: 相应部36相应2经/乐经(受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这三受。哪三个呢?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比丘们!这些是三受。 凡乐或苦,连同不苦不乐,自身内的与外部的,凡有任何受,知道:『这是苦的、虚 妄法、败坏的。』後,经一再接触,看见其衰灭,这样,在那里离染。」 看来主要还是听的人自己要避免误会,实修时自己有什麽程度观什麽。 一些禅师提醒我们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而不要自己先下定论,这倒让我想到曾读过 的一经文:《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3〈6 佐助品〉:「不坏色故,观色无常」 (CBETA, T08, no. 227, p. 546, c7-8) 观色无常并不能把东西给搞坏而说无常,而 是现前证知其本质就是无常的,是体证的境界,不能自己直接跳结论口头禅就说证道 了 :-) 这主题近年来在各宗派间好像常引起诤论,只是看到佛陀刚好讲到相关的《杂阿含经 》经文,分享一下。欢迎同学依经律提出讨论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Jul 30 21:09:37 2013 四念处的修习有各个层次,例如《杂阿含经》卷19第536经就提到超越「厌离」最後 是「厌离不厌离俱舍」::「若比丘於内身起厌离想,於内身起不厌离想、厌离不厌 离俱舍想,正念正知。如内身,如是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 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作厌离想、不厌离想、厌离不厌离俱舍想,住正 念正知。如是,尊者大目犍连!是名四念处修习多修习。」」(CBETA, T02, no. 99, p. 139, b28-c5)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3935/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