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3948/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杂阿含经》第232经说「常、恒、不变易法空」 时间: Tue Sep 10 17:26:20 2013 有同学问道: > 《杂阿含经》第232经说「常、恒、不变易法空」,是指有法是「常、恒、不变易 」的吗? 这以前在读经班约略讨论过,回覆如下。一些细节若有须要修正的,还请诸方高手不 吝指正: 《杂阿含经》明载,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常、恒、不变易的。例如: 《杂阿含经》卷2:「比丘!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无常。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 、灭、寂静、没,从本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 ,彼断已无所著,不著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盘。受、想、行、识亦复如 是。」」(CBETA, T02, no. 99, p. 8, b3-10) 《杂阿含经》卷10:「尔时,有异比丘於禅中思惟,作是念:「颇有色常、恒、不变 易、正住耶?如是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是比丘晡时从禅起,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禅中思 惟,作是念:『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如是受、想、行、识,常、恒、不 变易、正住耶?』今日世尊,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颇有受、想、行、识 ,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尔时,世尊手执小土抟,告彼比丘言:「汝见我手中土抟不?」 比丘白佛:「已见。世尊!」 「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则是常、恒、不变易、正住法。」 [... ...] 比丘!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 。是故,比丘!永息诸行,厌离、断欲、解脱。」 (CBETA, T02, no. 99, p. 67, c5-p. 68, b4) 可注意的是,一切法可分为有为法(一切因缘造作而成的事物,例如五阴)及无为法 (例如涅盘)。一般人会认为无为法(例如涅盘)是常、恒、不变易的,而根据《杂 阿含经》第232经,纵使无为法也是「空」的。 另一种解释:南传的对应经典则没有「常、恒、不变易法空」这几个字,因此也有学 者认为此处是因为汉译的《杂阿含经》是由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所传抄,说一 切有部的论师主张「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之体实有」而有「常恒不变易法」的概念,传 抄中可能部派的注释混入经文,而多了「常、恒、不变易法空」这一句话。 「说一切有部」此部派的「一切有」看法,遭受许多其馀部派的驳斥,而因为「说一 切有部」曾为上座部的一大分支,後世一些中国论师将「说一切有部认为我空、法有 」张冠李戴认为「上座部(或小乘)认为我空、法有」,但其馀上座部的部派也不认 同「说一切有部」的此项主张的。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hu Sep 12 18:22:40 2013 邱师兄问到:1.《杂阿含经》第232经说「常、恒、不变易法空」,是指有法是「常 、恒、不变易」的吗? 2.又说:另一种解释:南传的对应经典则没有「常、恒、不变易法空」这几个字,因 此也有学者认为此处是因为汉译的《杂阿含经》是由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所传 抄,说一切有部的论师主张「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之体实有」而有「常恒不变易法」的 概念,传抄中可能部派的注释混入经文,而多了「常、恒、不变易法空」这一句话。 我想要回答此问题,先来谈甚麽是「空」。 说到「空」我喜欢直接用「空性」讲,我认为比较能对「空」能一目了然。因为我们 深入探究「空」,你会发现不见住处,亦无相貌,但有名字。「空」其实是指的「空 」之性,也就是「空」的特性。如此才不会被「空」的名相所拘,而像是有甚麽可追 求。如以「空性」来看,则我们就马上更能体会到「空」是不见住处,亦无相貌,但 有名字。 空性圣法印经云:「□刍!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灭、离诸知见。何以 故?空性无处所、无色相、非有想,本无所生,非知见所及,离诸有著;由离著故, 摄一切法。住平等见,是真实见。□刍当知:空性如是,诸法亦然,是名法印。」, 就是以这些特性说明「空」为何,你将发现是没有告诉你有一个实体。 说到「空」说得简洁与提纲挈领的,不得不提到龙树菩萨的「中论」里说「空」。虽 然本版不大赞成引用「论」,但为了使谈论「空」能更加清楚,我还是冒犯引用一下 。「中论」中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 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论」又云:「诸法不自生 亦 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由此我们可了解一切法是依众缘和合而生,它不能无因无缘而自生,也不能只有单一 外因而能自生一法,他要众缘和合才能生万法。它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有缘 生即生起万法,缘灭即万法灭去。这种特性我们称他为空,而非有一个实质的「空」 可追寻。所以「空」指的是原本「空寂」,而这一切法是依缘起法,起生灭的规则特 性,非有他物。 有人常用「天空」或「空间」来比拟「空」,但此只能作个有现度的比喻,无法讲出 「空」的真实义。没错没有「天空」那里能有地方让水蒸气凝结成云?没有「空间」 那里能容下东西?但「空」的「空寂」除了含有「空间」的「特性意义」,更含有有 缘生即生起万法,缘灭即万法灭去的特性。如果如纯粹把佛教讲的「空」真的只看程 「天空」或「空间」,是容意误解「空」真正的意义。 了解此「空」的真实意,对心经中所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容意了解。 了解到一切色法即是「空性」众缘和合而生起,如无此「空性」依托即无此一切色法 ,故「色即是空」。此「空性」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地,有缘生即生起万法, 缘灭即万法灭去。由此色法更能显出「空性」的存在,所以空即是色。 如你所引用的《杂阿含经》卷2,确是在说: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常、恒、不变易 的。 《杂阿含经》卷2:「比丘!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无常。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 、灭、寂静、没,从本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 ,彼断已无所著,不著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盘。受、想、行、识亦复如 是。」」(CBETA, T02, no. 99, p. 8, b3-10) 此篇是告诉我们色、受、想、行、识是无常、苦、变易之法。唯有能离欲、灭、寂静 、没,断已无所著,不著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入涅盘之乐。 另外我们看杂阿含232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 名三弥离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 为世间空?」 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若色 ,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 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 佛说此经已,三弥离提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在此杂阿含232经指的就是「空性」是常、恒、不变易,非指五蕴与十八界为常、恒 、不变易。 为何此两经如此说?我前面已对「空」真正的意义有所阐述,一切「有为法」的展现 是一依於缘起法生灭的规则呈现无常、苦、变易现象,而这缘起法生灭的规则就是所 谓「空性」。 因此我们说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常、恒、不变易的。但这缘起法生灭的规则也就是 这「空性」是常、恒、不变易。此性自尔。也就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 既然是,本来如此,当然是常、恒、不变易。 我可在举个例子,如我们学佛都知一切法都是无常、都在变。我们是否可反过来说: 世上「唯一不变」的是一切都在变,那麽这「一切都在变」是否可说常、恒、不变易 的。 由此可知杂阿含232说「空性」是常、恒、不变易并没疑虑。 而你提:「有学者认为此处是因为汉译的《杂阿含经》是由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 」所传抄,说一切有部的论师主张「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之体实有」而有「常恒不变易 法」的概念,传抄中可能部派的注释混入经文,而多了「常、恒、不变易法空」这一 句话。」,此种论点是否有待商确或某些学者独断。 另你提:「一切法可分为有为法(一切因缘造作而成的事物,例如五阴)及无为法( 例如涅盘)。一般人会认为无为法(例如涅盘)是常、恒、不变易的,而根据《杂阿 含经》第232经,纵使无为法也是「空」的。」 是的「空」的规则是含盖有为法与无为法(例如涅盘),依缘起众生无明能现一 切色无常、苦、变易轮回之法。圣者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 灭无明而能证涅盘住於空寂。 如《杂阿含经》卷2: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从本 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不著 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盘。 如我们不如实知色是无常、苦、变易,而不知离欲、灭、寂静、没,那麽必然生活在 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的轮回当中。如我们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 静、没,从本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 无所著,不著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空寂,名为涅盘。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hu Sep 12 18:41:24 2013 谢谢周师兄的回覆,说得不错,整体上我同意您的看法。 其中有一点建议再仔细看的,此句似乎怪怪的:「在此杂阿含232经指的就是『空性 』是常、恒、不变易」。可注意此经文是「常、恒、不变易法空」而不是「空是常、 恒、不变易法」。 『中论』的「因缘所生法」为空的定义,字面上在这边较不适用,因为「无为法」不 是因缘所生法。但《杂阿含经》第335经〈第一义空经〉中所说的「有业报而无作者 」的「空」则仍是适用的。我不是说『中论』说的有误,只是在这段经文中的解释角 度不一样,用『中论』的字面定义或许有的人会误解 :-)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hu Sep 12 19:27:55 2013 邱师兄:先回您此段:「此经中的「空」是动词,不是名词」。 依本经庄春江注解:「世间空」、「空世间」,南传作「世间是空」(su??o loko, 逐字直译为「空-世间」),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世间是空」(Empty is the world)。 此「空」不是动词,顶多是形容词。此.《杂阿含经》第232经谈的是「世间空」,那 麽「世间空」、「空世间」就是名词。 其他留在下次谈。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hu Sep 12 19:48:33 2013 周师兄您好,这「动词」二字是打错,所以我贴出後十秒内就更正重贴了,可见版上 上文。没想到您动作这麽快,早一步先存下了 :-)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hu Sep 12 21:12:24 2013 邱师兄提到:『中论』的「因缘所生法」为空的定义,字面上在这边较不适用,因为 「无为法」不是因缘所生法。但《杂阿含经》第335经〈第一义空经〉中所说的「有 业报而无作者」的「空」则仍是适用的。我不是说『中论』说的有误,只是在这段经 文中的解释角度不一样,用『中论』的字面定义或许有的人会误解 :-) 那麽我们就用我提的「中论」与您提的第一义空经对照一下。 ◎「中论」中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 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论」又云:「诸法不自生 亦 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第一义空经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 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 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 纯大苦聚集起。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 …乃至纯大苦聚灭。 1. 第一义空经: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此讲法我认为是法本空寂的 意思,为「中论」无生之空寂相。在此无生空寂,诸法不自生当然是只有业报而无能 作者,就只有因缘扮其份,而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法本空寂无生,只因眼根、色尘、眼识三者因缘和合生触,受想思俱起而生一切法。 此眼根、色尘、眼识三者因缘因缘灭去又归於空寂无生,这那能找到来处与去处。但 是众生此阴灭已,异阴相续起攀缘识住,依於俗数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而生一切法。众生如不起攀缘识住,则便能有业报 而无作者、无受者。此空寂无生讲的即是无为法的法性。涅磐息灭造作,无我、无我 所即是具空寂无生法性。 2.第一义空经: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 故,彼灭。为「中论」中所说的:「众因缘生法」。此俗数法讲的即是有为法的法性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hu Sep 12 21:21:15 2013 周师兄您好,同意您的分析,因此我说「我不是说『中论』说的有误,只是在这段经 文中的解释角度不一样」。因为「无为法」不是由任何因缘而生,因此字面上「因缘 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有的人会反问「无为法不是由因缘而生,就不空了吗?」而 误会。但我们两人都知道这纯粹只是字面切入点不同 :-)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Thu Sep 12 21:24:16 2013 「而根据《杂阿含经》第232经,纵使无为法也是『空』的。」 这是在232 经哪段说的,我找不到,请大刚提示一下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hu Sep 12 21:32:05 2013 这是指第232经「常、恒、不变易法空」的第一种解释,也就是将「常、恒、不变易 法」解释为「无为法」,因为只有无为法才是「常、恒、不变易」的,而一切有为法 都不是「常、恒、不变易」的。 在此解释下,「常、恒、不变易法空」=「无为法空」。 就「空」定义为「无作者、无受者」(《杂阿含第335经〈第一义空经〉)来看,则 无为法也是无作者、无受者,因此也没有不合理。若将「空」定义为「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可能字面上会一时转不过来,如前所述。 我个人没对「无为法」作过什麽经文研究,程度也差太远,因此若所说有误也欢迎指 正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hu Sep 12 21:34:07 2013 先前我应该要留《杂阿含经》第232经的连结,大家才方便阅读原经文。如下: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9%9D#二三二 > -------------------------------------------------------------------------- < From: 黄识文 Time: Tue Sep 17 12:41:41 2013 「常、恒、不变易法空」可否解释为: 「 没有:常、恒、不变易法」?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ue Sep 17 16:39:15 2013 黄师兄:您说「常、恒、不变易法空」可否解释为:「 没有:常、恒、不变易法」? 我想解释为: 「没有:常、恒、不变易的因缘所生的有为法」,或许比较恰当。 因为「法」包括「有为法」、「无为法」。 1.「有为法」因为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此有为法会因为不同的因缘和合,而 产生变动,所以是无常、不恒久、变易之法」。 2.「无为法」就是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3.「法空」就如「无为法」中的非择灭无为法:一切有为法,皆是仗因托缘而生起的 ,如果没有能生之缘,或有因而无缘,则毕竟不生,这就是非择灭的意思。而此非择 灭的无为法为一切有为法的运行的不变的准则,所以才说「法空为常、恒、不变易」 。 所以不恰当说: 「 没有:常、恒、不变易法」。 > -------------------------------------------------------------------------- < From: 黄识文 Time: Tue Sep 17 20:10:57 2013 杂阿含51经: 「色是坏法,彼色灭涅盘是不坏法;受……想……行……识是坏法,彼 识灭涅盘是不坏法」。的讲法,比「为常、恒、不变易」的「法空」存在,更容易信 受 。感谢周靖山师兄对无为法的教导,末学受教了!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3948/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