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3950/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集思广益一下 时间: Wed Sep 18 22:18:25 2013 请读经较熟的同学,集思广益一下: 《杂阿含经》卷1:「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 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CBETA, T02, no. 99, p. 1, a11-14) 《杂阿含经》卷26:「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CBETA, T02, no. 99, p. 190, b17-18) 其中「心解脱」一词,市面上有几种解释: 1. 色界以上定力。把「喜贪尽」解为脱离欲界,因此最少是色界定。 2. 三果圣者的能力之一。把「喜贪尽」解为三果圣者所断的五下分结的欲贪。而有 三果能力後,「若欲自证,则能自证」到达四果。 以上1、2不一定互斥,若合起来看,也可解释为何一般认为最少要初禅以上才能「心 解脱」证阿罗汉。 3. 心解脱=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限定阿罗汉专属。 4. 形容「心的解脱」,也就是这是一个形容词,视前後文才能判断定义。 南传好像也不只一种解释。《杂阿含经》、《中阿含经》等的用词也不完全一样,例 如《中阿含经》相对於《杂阿含经》第一经的经文,就没有「若欲自证,则能自证」 这几个字。 想提出供较常读经的同学讨论,看何者才是「心解脱」的定义? 谢谢! > -------------------------------------------------------------------------- < From: Cathy Kao Time: Wed Sep 18 23:02:43 2013 "限定阿罗汉专属".....我笑了 :3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Wed Sep 18 23:22:42 2013 以杂阿含第一经来谈(最好连第二经一起看),经中说当行者观到『色受想行识』喜贪 尽证得心解脱,喜贪尽指的是在入诸禅境时,不会对诸禅境的觉受起贪爱造成障碍。 当行者到了『色受想行识』"尽"的地方,那里又是哪里?想讨论心解脱也就是在问『 哪里是"没有心"的地方』。波旬说『五蕴六入处我都找得到』,世尊说『我会在没有 五蕴六入处等你』。 > -------------------------------------------------------------------------- < From: 黄识文 Time: Thu Sep 19 00:06:17 2013 杂阿含58经中佛告比丘:「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於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 。」佛陀也有五阴。不知「『色受想行识』"尽"的地方」如何理解? > -------------------------------------------------------------------------- < From: 黄识文 Time: Thu Sep 19 01:07:20 2013 可否说:所"尽"的是因缘,而非五阴? 杂阿含609经「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随集法观心住,随灭法观心住,随集 、灭法观心住,则无所依住,於诸世间则无所取。」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Thu Sep 19 09:47:00 2013 《学佛三要》:「佛法说有二种解脱:一、心解脱,二、慧解脱。这虽是可以相通的 ,而也有不同。如画师画了一幅美女或一幅罗刹,因为人的认识起了错误,以为是真 的美女或罗刹,於是生起贪爱或者恐怖,甚至在睡梦中也会出现在面前。事实上,那 里有真的美女或罗刹呢!这种贪爱与恐怖等,只要正确的认识他——这不过假的形像 ,并没有一点真实性;能这样的看透他,就不会被画师笔下的美女与罗刹所迷惑了。 我们的生死系缚不自在,也是这样,依无明为本的认识错误,起染爱为主的贪□等烦 恼,忧愁等苦痛。如能以智慧勘破无明妄执,便能染著不起,而无忧无怖。*离无明 ,名为慧解脱,是理智的。离爱,名心(定)解脱,是情意的。*这二方面都得到离 系解脱,才是真解脱。」( Y 15p198~199 ) -- “离无明,名为慧解脱,是理智的。 离爱,名心(定)解脱,是情意的。” 《华雨集第二册》:「佛与圣弟子达到究竟解脱的,称为阿罗汉,有慧解脱 praj??-vimukta,俱解脱ubhayatobh?ga-vimukta二类。依慧得解脱,名慧解脱;心 离烦恼而得解脱,名心解脱citta-vimukti:这二者,本是一切阿罗汉所共通的。*由 於心是定的异名*,所以分为慧解脱,及(心与慧)俱解脱二类。佛为须深Sus?ma说 :慧解脱阿罗汉,不得四禅,也没有(五)神通,是以法住智 dharma-sthitit?-j??na通达缘起而得解脱的□3.019。俱解脱得四禅、无色定、灭尽 定,依禅而引发神通,见法涅盘d???adharma-nirv??a。如从离烦恼,得漏尽智 ?srava-k?aya-j??na而解脱来说,慧解脱与俱解脱,是平等而没有差别的。」( Y 26p31~32 ) -- “心是定的异名”。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Thu Sep 19 09:51:49 2013 “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我在想,这里的“自证”是“自己进一步证得”呢,还是“自己证明自己”?如 果是前者,则符合您的第一和第二个定义;如果是后者,则符合您的第三个定义。如 果是就整部阿含,而不是单就这段经文,或许第四个定义比较恰当。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hu Sep 19 09:58:27 2013 最好去查ㄧ下须深盗法的原始经文,慧解脱和慧解脱阿罗汉是差非常多的。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Thu Sep 19 10:14:25 2013 愿请教:怎麽个差法?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hu Sep 19 11:30:31 2013 须深盗法出自杂阿含第347经,经文开头说道外道派最强弟子须深来世尊僧团盗法, 以现学现卖来换取利养。这在现世常见於一些怪怪团体,在自己的观念里面参杂少许 世尊的讲法,以取信於信众。世尊心知肚明照样让须深受具足戒,由此可见世尊的度 量。 须深不愧是外道最强弟子,由经文可知他出家半月後已经学到不少解脱法的理论,也 因此才有下面经文。 《杂阿含经》卷14:「出家已经半月,有一比丘语须深言:「 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 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起诸 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不 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 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後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 作是说已,众多比丘各从座起而去。」 须深已经学到解脱法的理论,因此碰到有人自称不受後有很自然就会问专业行话(『 ..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因世尊所说得四种解脱者都得有禅定基础(请详八 支圣道经文) 须深学到理论了当然问了专业问题,也就是『你们有没有初禅到四禅?』(多用功的 盗法者啊)。而对方的回答另须深更迷糊『我是慧解脱也。』。 须深自己很清楚,没禅定基础的人怎麽可能已经证解脱果,所以他认为对方的说法是 前後矛盾,如同还没参加大学联考的人说自己能上大学一样。经文如下: 《杂阿含经》卷14:「作是思惟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彼众多比丘於我面前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我即问彼尊者:『得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彼答 我言:『不也,须深!』 我即问言:『所说不同,前後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 彼答我言:『得慧解脱。』作此说已,各从座起而去。 我今问世尊:『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後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 他赶紧跑去找世尊问个仔细,为何『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後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 言:「自知作证。」?』,世尊也详细为须深解释原因。 《杂阿含经》卷14:「佛告须深:「 彼先知法住,後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2]法,离於我见 ,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 逸[*]法,离於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 思惟,不放逸住,离於我见,心善解脱。」」 原来须深当时是新生,把慧解脱和阿罗汉慧解脱搞混了。世尊解释『彼先知法住,後 知涅盘。』,也就是说『先有正见,之後实修证涅盘』,所以世尊接著解释『彼诸善 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2]法,离於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就是之後的实修过程简说。须深很诚实的说自己以前的确 不知道,因此世尊说没关系,为须深再解释一『先知法住,後知涅盘』的意义,如前 所述。 须深赶紧问清楚点: 《杂阿含经》卷14:「须深白佛:「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 智。」」 这就是网友所贴文章所说得『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由经文可知所谓的『法 住智』就是『知道法次法向』的意思,也就是八支圣道第一支『正见』。有正见才会 有正确的实修作法,所以很重要。接著世尊亲自为须深解说解脱法的观念。 《杂阿含经》卷14:「佛告须深:「 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须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 须深答曰:「如是,世尊!」 「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 、行、无明,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 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 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 「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 须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 ,离於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此经最常被忽略的是世尊一再强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 於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也就是有『法住智』後,还得『独一静处,专精思 惟,不放逸住,离於我见』,才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结果就是须深既然要盗法,世尊就乾脆让他盗得彼岸...XD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Thu Sep 19 11:51:45 2013 抱歉,我还是没有看明白您要说的“慧解脱和阿罗汉慧解脱的差别”。您的意思是“ 慧解脱”者不一定是阿罗汉?不知哪一段文有这麽指出来? 您特地指出“『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於我见,不起诸漏, 心善解脱』”这段文,是要说最终还是要有禅定才能成阿罗汉吗?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Thu Sep 19 12:01:07 2013 “『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後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 如果“自证”=“自知作证”,那麽就应该是邱兄的第三个定义才对了。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hu Sep 19 12:06:03 2013 经中弟子回答须深自己是慧解脱,世尊解释『慧解脱』就是『先知法住,後知涅盘』 。也就是先知道『正见』,之後实修才得涅盘。回答须深的弟子当下其实还没证解脱 ,但日後必得四果解脱果,这是弟子见法後的自信。ch兄,咱们共勉之~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Thu Sep 19 12:14:53 2013 嗯,我的意见如下: 一、彼诸比丘自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这肯 定是阿罗汉境界(不是日後才得四果)。 二、彼诸比丘也否定自己得四禅(八定),而言是“慧解脱”。很明显的,这是“慧 解脱阿罗汉”的意思。其余经文都没有说可以自称“慧解脱”但又不是“阿罗汉”的 意思。 三、『先知法住,後知涅盘』,这应该是“慧解脱”的次第,而不仅仅是知见上的『 正见』而已。 四、“『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於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 脱』”,这应该是说不需四禅(八定),只要这麽做就能成“慧解脱阿罗汉”了。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hu Sep 19 12:29:24 2013 请找找看世尊的说明吧,这些在阿含经中都有。有正见修完四念处才能有最後正定, 修正定圆满就有四双八辈。 > -------------------------------------------------------------------------- < From: 黄识文 Time: Thu Sep 19 12:38:43 2013 杂阿含1024经中 佛告阿湿波誓: 「若沙门、婆罗门三昧坚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三昧,不应作念:『我於三昧退 减。』若复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 ,但当作是觉知:『贪欲永尽无馀,□恚、愚痴永尽无馀。』贪、恚、痴永尽无馀已 ,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 作,自知不受後有。』」 可知: 不应作念:「我於三昧退减。」因其无碍於「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而佛陀 所著重的也在於後者。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hu Sep 19 12:48:56 2013 谢谢黄兄,上述经文所讲得就是之前讨论退转的问题相关,世尊弟子先有定力却因病 退失定力,世尊安慰弟子『你因病退失的是定力,而不是经验和正见』,经验和正见 是不会退的。 > -------------------------------------------------------------------------- < From: Heawen Chou Time: Thu Sep 19 14:04:35 2013 我的选择倾向这个 : 心解脱=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限定阿罗汉专属。 不过心解脱也不能说等於慧解脱, 而是指阿罗汉解脱的不同面向, 也就是阐释的角度 不同. 也许在其他不同的上下文会有不同的意思, 不过目前印象中的经文, 我会认为是在说 明阿罗汉离贪而心的解脱. > -------------------------------------------------------------------------- < From: 黄识文 Time: Thu Sep 19 15:56:13 2013 不论是如何解脱,重点还是在於苦的熄灭。 杂阿含657经「谁般涅盘?唯苦灭、苦息、清凉、没。」 祝各位善知识:中秋快乐! > -------------------------------------------------------------------------- < From: 周靖山 Time: Fri Sep 20 11:42:59 2013 我想要说明心解脱与慧解脱、俱解脱三者之前先列一简单等式以便说明: 1.心解脱=离贪欲、如实知见,不起诸漏,心不染著,不住心状态。 2. 慧解脱=心解脱+断五上分结 3. 俱解脱=慧解脱+灭尽定 附注:心解脱、慧解脱都要具某种程度的禅定能力。 其他以下说明: 心解脱: a.以《杂阿含经》卷一第一经中,世尊所述: 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 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 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 喜贪尽者。说心解脱。(CBETA, T02, no. 99, p. 1, a7-12) ◎即是指出离贪欲者心解脱。 b. 以杂阿含209经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於此眼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见者,不起 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脱,是名初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 头,於未来法「永不复起,所谓眼识及色。」 此经讲为,以无我、无我所观一切法如实知见,但不起贪、噌、痴、慢、疑,而心「 不於诸法起染著」,此便是心解脱。 ◎也就是只有能观之心,但对一切法「不住」,就是心解脱。 2. 慧解脱阿罗汉: 《杂阿含六八四经》世尊告诸比丘:「若复比丘於色生厌.离欲.「不起」.解脱者 。是名阿罗汉慧解脱。受.想.行.识亦如是说。」 对照《杂阿含经》卷一第一经中,世尊所述: 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 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能观色无常。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就可说心解脱。心解脱还不能贪欲「不 起」。由此六八四经知,慧解脱阿罗汉除了於色生厌.能离欲.更要是贪欲「不起」 。 依《杂阿含经》卷26(71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比丘:「圣弟子清净信心 ,专精听法者,能断五法,修习七法,令其满足。何等为五?谓贪欲盖、□恚、睡眠 、掉悔、疑,此盖则断。何等七法?谓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 此七法修习满足。净信者谓心解脱,智者谓慧解脱。贪欲染心者,不得、不乐;无明 染心者,慧不清净。是故比丘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若彼比丘离贪 欲,心解脱,得身作证;离无明,慧解脱。是名比丘断爱缚、结,慢无间等,究竟苦 边」。 ◎由此经知,慧解脱不但要离贪欲,心解脱,身作证;还要离无明,也就是断十结才 是慧解脱。 ◎心解脱与慧解脱的差别: 依《杂阿含经》卷26说:「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CBETA, T02, no. 99, p. 190, b17-18) ◎因此可说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不能说心解脱=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 ◎由(710经)此经知,慧解脱阿罗汉应该是具有禅定,只是不必具像俱解脱阿罗汉 要到灭尽定. 由经中知此七法修习满足净信者。谓心解脱。智者谓慧解脱。七法包括念觉支定.舍 觉支。这都与禅定有关,所以心解脱、慧解脱都要具某种程度的禅定能力。而修习七 法,令其满足。也就是包括念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能满足。一般如还在欲界定,还 是贪欲比较炽盛,那麽推理应该要达根本定,如果根本定指的是初禅,就是要具足初 禅,如果根本定指的是未到地定,就是要具足未到地定。不过到底是要初禅或是未到 地定,也不用太争议,因为如果能证未到地定就很容易证初禅。等你能证到那程度的 定就自然解决,不用太早费心。 ◎另依《杂阿含经》卷14(347经)〈须深经〉所说: 时,众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经行。 尔时,须深诣众多比丘,而作是言: 「诸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时,众多比丘,将彼须深,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今 此外道须深,欲求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 尔时,世尊知外道须深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外道须深 ,令得出家。 」 时,诸比丘愿度须深出家,已经半月。 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 受後有。」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 「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 不起诸漏,心 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 第二禅,不起 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 及舍,具足第 三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 ,一心,具足 第四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不起诸漏, 心善解脱耶? 」 答言:「不也,须深!」 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後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 说?」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 作是说已,众多比丘各从座起而去。 尔时,须深知众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诸尊者所说不同,前後相 违,言不得正 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 作是思惟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彼众多比丘,於我面前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 作,自知不受 後有。我即问彼尊者:得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不 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彼答我言:不也,须深!我即问言:所说不同,前 後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记说 自知作证!彼答我言:得慧解脱。作此说 已,各从座起而去。我今问世尊:云何彼 所说不同,前後相违,不得正受 ,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佛告须深: 「彼『先知法住,後知涅盘』。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 不放逸住,离 於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由《杂阿含经》卷14(347经)〈须深经〉,须深问有一解脱比丘:「如何当知我等 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须深问该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 , 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此问就是得初禅是不是就可说「心解脱」?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也就是该比丘回答得初禅不是就可说「心解脱」。 须深问该比丘一直到四禅甚至无色界定也不是就可说「心解脱」。 ◎可见四禅八定并不等同「心解脱」,须深殊不知四禅八定等同於石头压草,贪欲烦 恼只是在定中止息,出定後便又春风吹又生贪欲烦恼又起。须深不知要从「法智住」 下手,才有机会断无明行,而彻底断烦恼,也就是我以前在灭尽定之分析所说「灭定 」要以无为法所摄。同理四禅八定并不等同「慧解脱」。 待续............. > -------------------------------------------------------------------------- < From: 周靖山 Time: Fri Sep 20 11:43:36 2013 ◎慧解脱阿罗汉: 在《杂阿含九三六经》佛告摩诃男: 「圣弟子一向於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彼知见有漏 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 ◎慧解脱阿罗汉虽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不具足住不表示不具八解脱身作证其中 几项。 慧解脱阿罗汉,有可能具四禅八定但不具灭尽定,或只具初禅或指未到地定。 依《杂阿含经》卷14(347经)〈须深经〉须深依次询问他们是否证得初禅、二禅、三 禅、四禅及无色解脱,比丘们皆回答未证得。可见慧解脱阿罗汉或只具未到地定以上 ,灭尽定以下的禅定。 ◎另依《大□婆沙论》卷143:慧解脱有二种,一是少分,二大全分。少分慧解脱於 四静虑能起一二三;全分慧解脱於四静虑皆不能起。此论中说少分慧解脱,故能起他 心智。苏尸摩经说全分慧解脱,彼於四静虑皆不能益。是二说俱为善通,由此少分慧 解脱者,乃至能起有顶等至但不得灭定。若得灭定名俱解脱。 ◎慧解脱可有二种,一是少分,二大全分。此可作参考,我就不作另解。 俱解脱阿罗汉: 「俱解脱慧解脱」就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才是「俱解脱阿罗汉」。 依上篇《大□婆沙论》卷143中提到:慧解脱有二种,一是少分,二大全分。……… …是二说俱为善通,由此少分慧解脱者,乃至能起有顶等至但不得灭定。若得灭定名 俱解脱。 ◎若得灭定名俱解脱。就是说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才是「俱解脱阿罗汉」。 ◎同时阿罗汉俱解脱要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也表示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才是「俱解 脱阿罗汉」。 如杂阿含九三六经》佛告摩诃男:「圣弟子於佛一向净信。於法.僧一向净信。於法 利智.出智.决定智。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以智慧见。有漏断知。如是圣弟子不趣地 狱.畜生.饿鬼。不堕恶趣。说阿罗汉俱解脱。」 又如《别译杂阿含一六○经》佛告摩诃男: 「获於身证具八解脱。住於具戒。以智慧见。尽於诸漏。是则名为得俱解脱阿罗汉也 。」 依《大乘阿□达磨杂集论》对八解脱分述之如下: (一) 【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云何有色观诸色解脱?谓依止静虑於内未伏见者 色想,或现安立见者色想,观所见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乃至 为解脱变化障。 (二)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云何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谓於内已伏见者色 想,或现安立见者无色想,观所见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 (三) 【净解脱】。云何净解脱?谓於内净不净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入 想、展转一味想故,於彼已得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为解脱净不净变化烦恼生起障, 解脱自在者能断净不净色变化障,及於此中烦恼生起障。 (四) 【空无边处解脱】。云何无边虚空处解脱?谓行人厌患色笼如牢如狱,心欲 出离之,舍色想而缘无边之虚空心,与空无边相应,故名空无边处解脱。 (五) 【识无边处解脱】。云何无边识处解脱?谓行人更厌前外之空,舍其虚空缘 内识为心识无边之解,心与识无边相应,故名识无边处解脱。 (六) 【无所有处解脱】。云何无所有处解脱?谓行人更厌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 ,心与无所有相应,故名无所有处解脱。 (七)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云何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谓前之识处是有想,无所 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之有想故名非想,舍前之无想,故名非非想;又无□想,故曰 非想,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行者於此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所爱乐,泯然寂绝, 清净无为,谓之非想非非想解脱。 (八) 【想受灭解脱】。云何想受灭解脱?谓依止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超过诸馀寂 静解脱,住於似真解脱具足住中心心法灭,为解脱想受灭障,此显想受灭解脱,以非 想非非想处为所依,无境界行相助伴,心心法无故,以心心法灭为自体。 ◎由此观之,俱解脱阿罗汉,需具灭尽定。 由巴本《相应尼柯耶》之《神足相应》第七比丘中:【元亨寺版】 「诸比丘!未来世之比丘,由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於现法自证知、现证 ,具足而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比丘,由诸漏尽,对无漏 心解脱、慧解脱,於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也能发起修习四神足通缺少「漏尽通」。 ◎综观心解脱,有可能具四禅八定但不具灭尽定,或只具初禅或指未到地定以上。也 就是慧解脱、心解脱未必与四禅八定或灭尽定划上等号。 慧解脱阿罗汉(四禅八定):具根本禅者,因其经典都有谈到四禅可发神通。因此也 可修发三明、六通。.俱解脱阿罗汉(灭尽定):一定具备三明、六通。 「心解脱」或许要到阿那含圣人才能完成,因其已断五下分结,不受欲界诸如1「色 欲贪爱」、2「□恚」、 3「身见」、4「戒取」、5「疑」等五种烦恼所困。也就是 贪爱、□恚全断。在二果也只贪爱、□恚薄,初果也只断「身见」、「戒禁取见」、 「疑见」还具贪爱、□恚,但虽具贪爱、□恚。但此圣者必然已能如实见贪爱、□恚 ,而具分分断贪爱、□恚之心欲以厌离,因此应也可称「心解脱」。 对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目前所传虽有诸多版本,如一切有部所传,大众部所, 还有一部是南传上座部所传的巴本《相应尼柯耶》种种版本的纪录,但个人认为以上 所引,应可某个程度说明,我比较不愿意陷在众多资料的泥淖中,去找太多资料。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Sep 20 12:16:28 2013 昨天和 Heaven Chou 作了讨论,确认应该得把 2. 三果圣者的能力之一 给划掉,因为三果圣者尚未断贪,只断了欲界爱,至於色爱、无色爱等五上分结,三 果圣者尚未断,是阿罗汉断的。 这是没有仔细比对前,很容易搞混的地方,因为五下分结之一是「贪欲」,但这个贪 欲特指欲界的贪,而不是指所有的贪。至於色爱、无色爱,是在五上分结。因此乍看 之下,没仔细搞清楚前,很容易陷於文字而以为三果圣者已断贪了。 因此除非「色爱、无色爱」不算「贪」,否则以「心解脱」作为三果圣者的能力是中 文相似词造成的误会一场... 我之前也大而化之,没分辨清楚 :p 谢谢 Heaven 的指 正。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Fri Sep 20 17:22:21 2013 "2. 三果圣者的能力之一。把「喜贪尽」解为三果圣者所断的五下分结的欲贪。而有 三果能力後,「若欲自证,则能自证」到达四果。" -- 您原来的定义就已经正确的 局限在“五下分结的欲贪”了啊。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Fri Sep 20 18:31:14 2013 我现在对慧解脱、心解脱和俱解脱的理解如下: 一、三者都是阿罗汉境界; 二、不得初禅以上者称慧解脱、得初禅以上者称心解脱、得四禅八定、灭尽定等称俱 解脱(大阿罗汉); 三、慧解脱局限在不得初禅以上的阿罗汉,只要有初禅以上功德就称心解脱。 四、《杂阿含经》卷26:「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 -- 这里的‘心解脱 ’其实也离了无明,非不离;慧解脱也是离了贪欲,非不离,只是就其各别的特点说 心解脱离贪欲(禅定的特点;另外,‘心’也是定的别名),慧解脱离无明(智慧的 特点)。 五、《杂阿含经》卷1:「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 ,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这样,这 段文就容易解释了。 关于周兄提的《大□婆沙论》: “另依《大□婆沙论》卷143:慧解脱有二种,一是少分,二大全分。少分慧解脱於 四静虑能起一二三;全分慧解脱於四静虑皆不能起。此论中说少分慧解脱,故能起他 心智。苏尸摩经说全分慧解脱,彼於四静虑皆不能益。是二说俱为善通,由此少分慧 解脱者,乃至能起有顶等至但不得灭定。若得灭定名俱解脱。” -- 此论自说“少分 慧解脱”是“此论中说”。此论似乎只分慧解脱和俱解脱,没有分心解脱(如果搜索 ‘心解脱’,不得论文),所以才有此说。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Fri Sep 20 18:45:59 2013 佛光大辞典: 心解脱 梵语citta-vimukti。谓由定力而于定障得解脱。与‘慧解脱’相对。其原始本义, 系指心由一切束缚中解放;解脱之当体即为心,故称心解脱;而以智慧解脱者,则称 慧解脱。但後世术语化,将无明之灭称慧解脱,将渴爱之灭称心解脱。更以心解脱连 结于禅定,谓依定而解脱定障,与无贪相应者,称为心解脱。依慧而解脱烦恼障,与 无痴相应者,称为慧解脱。此二者同时解脱,则称俱解脱。俱舍宗即将阿罗汉分类为 慧解脱、俱解脱(得灭尽定)二种,又有所谓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等种种心解 脱之说。[中阿含卷二十九说处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一、成实论卷十五止观品、集 异门足论卷三、俱舍论卷二十五] -- 或许回到“原始本义”才是最契合佛陀的意思。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Fri Sep 20 18:52:15 2013 1.心解脱:如杂阿含第一经所示,当观色无常...、厌离、喜贪尽,观至识无常...、 厌离、喜贪尽。这对照八支圣道就是完成第七支正念(四念处)後,正式进入正定。入 正定能得四禅正受(强调是"正受",这是世尊四禅和外道四禅的差别)就"可能"有资格 成为解脱者,这也是为何阿含经中八支道最後『正定』之定义为『完成初禅至四禅』 。因为这是完成解脱者的初步资格,而不是四禅就能解脱(以单纯的止道而言,观道 後述)。至四禅"正受"时,此时完成第一阶段『观至"色"尽』,这也是为何四禅天之 顶为『色究竟天』,"色"之究竟(就是色灭)在四禅顶。 进一步无有色想就至四空天第一,空无边处,往上一直到非想非非想会依序克服『受 、想、行』。 至於『止道能不能观』这需要□清,除非 a.停留在四禅之无想定(此禅境难以起观,先天限制) b.停留在四空天之非想非非想(此禅境难以起观,先天限制) c.沈浸其他诸禅之禅悦里(太舒服,只想停留不想继续升进)。 在四禅八定里顺逆观察并能克服a~c就是喜贪尽,不为一 切欲、色、无色所迷惑。 上述由初禅至非想非非想的过程,依止道如上所述是入定後继续至四禅而能『越过一 切色』,接著进入四空天完成五蕴灭尽。 依观道则入定後由八解脱顺序,观内身、观外身直到净解 脱一样能『越过一切色』,接著一样是进入四空天完成五 蕴灭尽。 无论是止道或观道,过了非想非非想後,五蕴『色受想行 识』全部『灭尽』,已经不能干扰行者,此时正式得到心 解脱。 2.慧解脱(阿罗汉所得,非须深经慧解脱) 行者在定境中一直往上靠得就是观察禅境,当越过非想非 非想,五蕴全部『灭尽』後,『继续观察』就会知道啥是 解脱了。此经验所得之智慧名为解脱慧or慧解脱(非须深经之慧解脱),正式证得解脱 者的资格。 第一次真正得解脱慧的行者一定得有这种过程,原理如前所述。 上述止道的过程如行者由『初禅至非想非非想至五蕴灭尽 』的过程顺逆出入很熟练者,称为得『狮子奋迅定』。这 样的行者能由任何定直接入灭尽,如由初禅直接入灭尽。能入灭尽就能决定要不要涅 盘。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3950/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