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3980/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导读:计] - 杂阿含经卷第八 时间: Sun Nov 03 22:16:43 2013 一直只贴《阿含经》的经文好像其他的经不存在,也怪怪的。来一则《金刚般若波罗 蜜经》的名言:「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CBETA, T08, no. 235, p. 749, c21-23) 如来是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杂阿含经》卷8第226、 227经讲「不计住」,不应该思量「是我、异我、相在」的「我见」,才能无所执取 、无所染著。c.f. http://buddhaspace.org/agama/8.html#导读_计 此经说「莫计眼我、我所,莫计眼相属,莫计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 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莫计是我、我所、相在。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CBETA, T02, no. 99, p. 55, c17-20) 简直是在讲「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 、香、味、触、法生心」。 《杂阿含经》卷二第39经则说「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CBETA, T02, no. 99, p. 9, a18-19) c.f.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html#三九 在阿含经中「心、意、识」是混用的,也就是「识无所住」就是「心无所住」的意思 。 综合以上二经《阿含经》经文,也能得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 、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CBETA, T08, no. 235, p. 749, c21-23) 只是, 无所住还能生什麽心?「无明触灭,明触觉起」,这就超过我们凡夫的层次了 :) LinkTitle: [导读:计] - 杂阿含经卷第八 LinkDescription: 许多禅师教导弟子不要有「分别心」。在《阿含经》的用词中,「分别」却通常是正面的词汇,代表解析,有分别才能分辨种种邪见。佛陀一再教导弟子要善分别诸法,若不能善分别,反而是「痴」, LinkTarget: http://www.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buddhaspace.org%2Fagama%2F8.html%23%E5%B0%8E%E8%AE%80_%E8%A8%88&h=hAQFNeeTo&s=1&enc=AZN4Puo9R_sjOEdI3GNtokMX44VJFcdxvKfrd-YZujHaIcpMfYgpHGTtXeBiJ6BN7k83mVPXCwjQ-NhtDM66xTjhjKAmnT4UGKtSRv1LbVt5TA > -------------------------------------------------------------------------- < From: RG Shi Time: Sun Nov 03 23:46:54 2013 大刚最後问的好:无所住还能生什麽心? 有一个在凡夫层次就可以生的心:分别觉择心。这是个凡夫就可以有的智慧心,用来 检别这些从色声香味触法所生出来的心。这个心是「无所住」因为它不住在色声香味 触法上,这个心的生起因缘是由「觉」所起的。 所以我给的参考答案是:从觉而起的智慧心,是无所住而生的。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Nov 04 11:01:07 2013 谢谢凡僧云水的回覆。同意您的态度,也就是纵使我们还没有圣者的定慧,起码也要 模拟一下,找出在世间上的应用,让经文在生活上发挥作用。就像四无量心,严格说 来是梵天程度的定境,但佛教徒也大量引申用在一般的日常对人处事上,纵使没有定 境、虽然程度还不到「无量」,但在修行上是有帮助的。 另一方面,若严格来看,《金刚经》所述是基於「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 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证量的境界,一般人的「分别觉择心」是在「缘意、 法,生意识」的□畴内,离无住可能还是有差别。但若坚持这严格的定义,恐怕要初 果以上,能离「无明」而生「明」,才能行持,那也太远了些。所以我是赞成凡夫也 要设法模拟一下,毕竟择法觉支是趣向解脱的,没有择法觉支更没办法解脱。我们是 「应」无所住,还没真的无所住没关系,多觉、多有智慧,就是起步。 加赠一则相关经文: [圣弟子不求过去世,不求未来世,不著我见、众生见、寿者见] <杂阿含、十二、二 九六> <<<<<<<<<<<<<<<<<<<<< 多闻圣弟子於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善见,不求前际,言: 『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 不求後际:『我於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 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於此没当何 之?』 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说寿命见所系、忌讳 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於未来世,成不生法。是 名多闻圣弟子於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 >>>>>>>>>>>>>>>>>>>>> > -------------------------------------------------------------------------- < From: 乔瑟夫 Time: Wed Nov 20 01:35:04 2013 <俱舍论>...心能导世间 心能遍摄受 如是心一法皆自在随行 乐等五受。信等八根。於染净中如次增上。乐等五受染增上者。贪等随眠所随增故。 信等八根净增上者。诸清净法随生长故。有馀师说。乐等於净亦为增上。如契经说。 乐故心定。苦为信依。亦出离依喜及忧舍。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3980/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