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000/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无我 时间: Sat Dec 14 15:15:02 2013 「无我」的严谨定义是「没有恒常不变的真我」吗? 很多同学会想:「我在没读佛经之前就认为没有『恒常不变的真我』呀!」甚至在现 代除了特定宗教信徒,很少人会认为有「恒常不变的真我」,那难道大家都符合佛法 说的「无我」甚至悟道了吗? :-) 上周读经班讨论到这个议题。现代在为初学者解释「无我」时,一种说法是「没有恒 常不变的真我」。这是学术上的一种解释,因为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认为「有我」, 即有灵魂之类,具有「永恒、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特性。而佛陀是反对婆 罗门教的这类概念,因此学术上解释「无我」为「没有恒常不变的真我」。 这个解释是合理且易懂的,作为对初学者的教学很适合。但要了解这是一种「解释」 ,而不是严谨的经典「原文」。经典原文,不论南北传的三藏,毕竟都是讲「无我」 、「非我」,白话直译是「没有我」,而不仅限於「无真我」、「没有恒常不变的真 我」。 在佛教来看,不须要等到永恒才知道「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我」,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 就不同了,上一秒和下一秒的我就不同了,甚至当下就是「无我」才对。 当下就「无我」,才是佛教说的圣者现证、现观无我的本意。 佛教的「无我」不仅在於「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我」,对圣者来说是现证「没有我」( 而只有因缘生灭)的,没有了自我的误认、没有了自我的执著。这是直观、现证的境 界,不必要逻辑上安立一个「恒常不变的真我」然後说没有那「恒常不变的真我」。 对於修证婆罗门教而天人合一、经历到和梵天的大我合为一体,而以为是恒常不变的 真我的人,佛教的「无我」的确是指出「没有恒常不变的真我」。作为对初学者的解 释,为了方便理解,的确也可以解说「无我」是「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我」,让初学者 不致於一下子难以接受。但若严格来探究,依经、依律来作严谨的定义,的确南北传 经律中都没有将「无我」仅限於「没有恒常不变的真我」,而是「没有我」才是佛经 原文的直译。 佛陀说圣者所没有的这个「我」不仅限於「恒常不变的真我」,更是我们日常生活自 以为的那个「我」,例如把身体当作我的那个「我」,把身心当作我的那个「我」, 爱面子的那个「我」,自我保护的那个「我」,认为死後返归大地的那个「我」,把 大小周天甚至宇宙当作我的那个「我」,佛陀说这些通通都是「无我」的,而圣者是 要现观这些通通都是「没有我」的,自然就没有了因「我」而起的种种烦恼乃至轮回 。白话来讲,「本来没有我」,但众生通通执著「有我」而轮回生死。 另一方面,「无我」也不是「我=无」,那是断灭见。因此说有因缘的生灭,而没有 我的主体。 就逻辑上的分析,可以将五阴作系统化的分析,发现身心都是一直因缘变化,全部的 身心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没有永存不变的成份。进阶来说,则是体证当下即无我 。当然,这就不是嘴皮子了,不只是逻辑了,而是要依戒、定、慧的修学而真正破我 见、破我执才能体证的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Dec 14 17:15:59 2013 瑜伽师地论87卷.....T30n1579_p0787c24(00)□复次愚位有五。若於中转堕愚夫数。 T30n1579_p0787c25(02)□何等为五。一不获得俱生慧故。 T30n1579_p0787c26(05)□二不获得从闻他音缘生慧故。三不获得真圣慧故。 T30n1579_p0787c27(00)□四愚痴缠所缠缚故。五彼随眠所随缚故。 T30n1579_p0787c28(00)□复有四种妄计我论。一者宣说诸行是我。 T30n1579_p0787c29(00)□二者宣说我有诸行。三者宣说诸行属我。 T30n1579_p0788a01(00)□四者宣说我在行中。 T30n1579_p0788a02(08)□由二因缘妄计我论作诸杂染。一执著故。二随眠故。执著 故者。 T30n1579_p0788a03(00)□谓诸外道虽求解脱。 T30n1579_p0788a04(08)□由彼为障於一切种不能获得。随眠故者。谓诸内法耽著境 界。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Dec 14 17:19:11 2013 即蕴计我(一者宣说诸行是我。),离蕴计我(二者宣说我有诸行。三者宣说诸行属我。 四者宣说我在行中。)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Dec 14 17:34:09 2013 由二因缘妄计我论作诸杂染。一执著故。二随眠故。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Dec 14 17:44:31 2013 修证婆罗门教而天人合一、经历到和梵天的大我合为一体,.........即蕴计我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Dec 14 17:45:36 2013 我们日常生活自以为的那个「我」,例如把身体当作我的那个「我」,把身心当作我 的那个「我」,爱面子的那个「我」,自我保护的那个「我」,认为死後返归大地的 那个「我」,把大小周天甚至宇宙当作我的那个「我」,.......离蕴计我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Sat Dec 14 17:58:17 2013 我有几个意见大家讨论一下: (一)“「恒常不变的真我」”也一样不必限于婆罗门教的教义。其他宗教说的灵魂 、永生等等,也是适用。 (二)《阿含经》的典型句子都是以“无常”开头,如“观色无常。。。”,正观无 常可以契入无我,而有常见则绝对不行。一个有我见的人,一个寻求涅盘境界的人( 这里的涅盘包括外道说的永恒安隐的境界),如果逼他把这个所谓的“我”的相貌写 下来的话,他必然要落入“恒常不变”里头,而不会结论“我是无常的”。 (三)在理论上,如果非要一个有我见的人描述所谓的“我”的相貌的话,“「恒常 不变」”应该会出现。这样的“我”不必限于是婆罗门教的教义。 (四)另有一类众生认为死後一了百了,这是断灭见。虽然他已经不承认有“「恒常 不变的真我」”,但是,这一类的人倒是不适合直接说“无我”,反倒要说缘起、因 果业报等。不然,既然死了一了百了,还需要修行做什麽呢?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Dec 14 18:15:43 2013 「无我」的严谨定义是「没有恒常不变的真我」吗?....哪麽"我"是什麽定义?!(看 到题目的反思)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Dec 14 18:21:46 2013 回覆 Cheng Soon Lee 大德所言,「恒常不变的真我」是「我见」没错,但「我见」 却不仅限於「恒常不变的真我」。 举例来说,将身体当作是我(色是我),这也是一种「我见」,这种见解当中并没有 恒常不灭的概念,但的的确确有我见、我执。 再举个例子,笛卡儿说的「我思故我在」,没思的时候就没有我,有思的时候就有我 ,这也是明显的「我见」,但不是「恒常不变的自我」。 因此将「无我」解为「没有恒常不变的真我」不能说是错误,但的确是局限了「无我 」的本意,而且的确不是经典中的原始说法,而只是一种解释方式。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Dec 14 18:25:54 2013 乔瑟夫大德问道,「我」是什麽定义? 如果就经中来看,凡夫是以身心的一部份或整体,或任何能感知甚至形而上的东西当 作是「我」,抓著这个「我」的分别而执著,而有人、我的分别,合於「我」意的产 生贪,於「我」有冲突的即生□,而生出种种执著。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Sat Dec 14 18:28:44 2013 我同意「我见」却不仅限於「恒常不变的真我」。我想要说的是,当一个人想到解脱 、想要涅盘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人的“我见”一定包括“恒常不变”这一个相貌。 把身体当作是我的人,他会结论死後就没有我,那麽修行来做什麽?同样的,笛卡儿 说的「我思故我在」这个想法,他也不会去想要修行得解脱。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Dec 14 18:40:49 2013 Cheng Soon Lee 大德所说算是以「无常想」能引至「无我想」的意思 :) 所谓「无 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盘。」 不过照经中说,也有「把身体当作是我的人」自认为在修行,像外道六十二见中的「 现世涅盘论」的外道将人世间的感官五欲就当作是最高的快乐及涅盘,因此追求快乐 的生活。这种人非常多啊,虽然离佛教的修行还差得远,但他们也自认为在修行 :Q > -------------------------------------------------------------------------- < From: Cheng Soon Lee Time: Sat Dec 14 18:57:44 2013 这「现世涅盘论」的涅盘的意思似乎只是非常通俗的用法,这样子的用法甚至可以说 :“吃饱饭就是涅盘”。 这扯到古印度“涅盘”的意思了。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Dec 14 20:33:20 2013 在古印度有些认为"无色界"禅定的那个境界是所谓的“涅盘”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Dec 14 20:35:27 2013 嗯,在《杂阿含经》卷七第170经有提到这类,例如离五欲就涅盘,乃至四禅是涅盘 : http://buddhaspace.org/agama/7.html#一七○ 印象中毗婆沙论有更多的例子。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Dec 14 21:11:50 2013 後面有问号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Dec 14 23:19:48 2013 瑜伽师地论87卷论述「无我」相对应的是杂阿含经62经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un Dec 15 14:16:56 2013 杂阿含80经......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 ...... > -------------------------------------------------------------------------- < From: 陈祥林 Time: Fri Dec 20 22:27:03 2013 诸法无我,一切有为法中并没有一个真我,无我相,非无我非有我。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Dec 20 22:47:32 2013 佛教的角度很难懂,难懂到佛教在印度本土是消失的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Dec 20 23:08:23 2013 梵我合一 从梵书到奥义书,也是印度教“梵我合一”思想逐步形成的过程。其实在「吠陀」文 献群里的「三希塔」所强调的信仰理念,主要是以祭祀为主,此时咒语并无突出地位 之应用。但在其後「波拉呼马那」(梵书、祭仪书)里,表面上似乎是继承了「三希 塔」以祭祀为主的传统,实际上在祭祀的外表之下,真正主导的却是咒语,这时他们 想要藉此咒语来支配万物。那些念咒语的人是哪类人呢?其实就是那类懂得「波拉呼 马那」(梵书、祭仪书)哲学的婆罗门阶级的人。 至於其後兴起的奥义书,其思想在演变之中,就形成了“梵我合一”的想法,也就是 我与万物是同一的思想。在印度文明与近代的西方接触之後,奥义书的思想就藉由翻 译广泛地流传至西方,并且已对西方文化产生不小的影响力。毋庸置疑,新纪元运动 (New Age Movement)的中心思想正与奥义书的宗旨的一致性,正是此类思想影响的 结果之一。 奥义书的思想相信创造神做完创造之後,即进入万物之中(51),因此万物之间的关 系就是“梵我一如”,所强调的是“我就是一切”,也就是我与一切之间并无分别。 事实上“梵我一如”的思想一直是带著神□色彩,当此思想初期落实在祭祀修行阶段 ,其实仍然采用了许多巫术的咒语,其後才逐渐减少。 在此时必须要□清印度教的神观,类似於中国道教的天、地、水三界诸神,印度教起 初也是有著天、地、空三界各种不同的神□;所不同的是,道教诸神之间具有封建体 制的隶属关系,但印度教诸神之间大体上是各自独立的,并无隶属关系。(18)至於 在其後某些派别曾出现至上神创造的观念,但并不表示他们否定了其他神□的神性, 只能说他们在承认众多神□的同时,选择其中的一位作为至上神。这种信仰形态是「 择一神教」的信仰形态。如今在奥义书里却强调“梵我一如”的思想,却上使其成为 了「泛神教」的信仰形态。http://www.m-ccc.org/m-christn/flwup/Indn.html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Dec 20 23:10:35 2013 很显然的,佛教讲的那个"我"是不同於婆罗门教 > -------------------------------------------------------------------------- < From: 陈祥林 Time: Sat Dec 21 03:11:19 2013 > -------------------------------------------------------------------------- < From: 陈祥林 Time: Sat Dec 21 04:27:37 2013 谁在看经,我非我,当我们努力去思惟经法时就有我见我知我信解在当中转动。在此 转动中就必须不生不著我法相,心应无所住。如此应用在生活中思考东西做每一件事 也一样。心很重要在乎有持否。很难做到,所以才有戒定慧的共同应用上,再进化为 六度,耒降伏这个心。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Sun Dec 29 23:28:44 2013 Sadhu sadhu sadhu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Dec 30 18:54:11 2013 其实就真正学术角度仔细分析佛经,最後也是反对有日常生活的那个「我是」、「我 见」,也要破除「我慢」,不过在学术的较复杂的推导之下,有的人只看到「没有恒 常不变的真我」这初步的解释,其馀後续的较复杂的推导文字忽略了,才会误认为「 无我」只是讲「没有恒常不变的真我」。 简单讲,从学术来看,「无我」也不只是「没有恒常不变的真我」。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000/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