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011/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还持衣钵,不? 时间: Mon Dec 30 18:55:33 2013 《杂阿含经》卷二第57经: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html#五七 有一整段: 「愚痴无闻凡夫於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 「不见色是我,而见色是我所……不见色是我所,而见色在我……不见色在我,而见 我在色……不见我在色,而见受是我……不见受是我,而见受是我所……不见受是我 所,而见受在我……不见受在我,而见我在受……不见我在受,而见想是我……不见 想是我,而见想是我所……不见想是我所,而见想在我……不见想在我,而见我在想 ……不见我在想,而见行是我……不见行是我,而见行是我所……不见行是我所,而 见行在我……不见行在我,而见我在行……不见我在行,而见识是我……不见识是我 ,而见识是我所……不见识是我所,而见识在我……不见识在我,而见我在识……不 见我在识,复作断见、坏有见。」 「不作断见、坏有见,而不离我慢。不离我慢者,而复见我,见我者即是行。」 在读经班上有同学提出:此人若已经「不见色是我……不见识是我」那麽应该已经没 有「我见」了,为何此处经文说「不离我慢者,而复见我」?不是经过前述的观察已 经没有「我见」了吗?怎麽「我见」又生出来了? 还请大家提供一下想法。 LinkImage: https://external.xx.fbcdn.net/safe_image.php?d=AQD117ZVyHACgzhG&w=720&h=720&url=http%3A%2F%2Fbuddhaspace.org%2Fmain%2Fmodules%2Fdokuwiki%2F_media%2Fagama%3A%25E5%258D%25B72%25E7%25AC%25AC34%25E7%25B6%2593_%25E9%25B9%25BF%25E9%2587%258E%25E8%258B%2591_%25E4%25BA%2594%25E6%25AF%2594%25E4%25B8%2598%25E8%25BF%258E%25E4%25BD%259B%25E5%25A1%2594.jpg%3Fw%26h%26cache%3Dcache&cfs=1 LinkTitle: (五七)[0013c07] - 杂阿含经卷第二 LinkDescription: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还持衣钵,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於西方国土人间游行。 LinkTarget: http://www.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buddhaspace.org%2Fagama%2F2.html%23%E4%BA%94%E4%B8%83&h=EAQHrdQnJ&s=1&enc=AZOdg80l4LspZTvFgJs7nMp9YOTNXBJnrz86TZkJjgoslvWniHeiVfiSVXJVfVBa7TRT0m_AB5y4sbWg3p5ULfRAWRDW9mEpw2WGR401TKwq0w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Dec 30 19:22:40 2013 顺道一提,这边原先法雨版的标点符号较难懂,可能初学者会误会,已在读经班同学 反映後修改了标点符号并通知CBETA。 > -------------------------------------------------------------------------- < From: RG Shi Time: Mon Dec 30 20:22:12 2013 此人若已经「不见色是我……不见识是我」那麽应该已经没有「我见」了,为何此处 经文说「不离我慢者,而复见我」? 我凭直觉答喔,经文你们自己看,然後核对核对,今天有点累。 这里是讲「第二阶段」的「我见」,一般人以「见色为我」起慢,这里是指以「不见 色是我」起慢。 > -------------------------------------------------------------------------- < From: 周靖山 Time: Mon Dec 30 21:10:38 2013 关於此「不作断见、坏有见,而不离我慢。不离我慢者,而复见我,见我者即是行。 」的说明。 在《杂阿含经》卷二第57经中: ………..「愚痴无闻凡夫於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 「不见色是我,而见色是我所……不见色是我所,而见色在我……不见色在我 ,而见我在色……不见我在色,而见受是我…〈此中略〉…不见识是我,而见识是我 所……不见识是我所,而见识在我……不见识在我,而见我在识……不见我在识,复 作断见、坏有见。」 前面这段讲的是观五蕴渐次而达到「非我、非我所、不相在」而趣无漏的过程。 例如:凡夫刚开始是於色「见是我」,但如能深观则会「不见色是我」,但仍然见色 是「我所」。也就是能见色「非我」,但仍然不能见色「非我所」。再深观则会见色 是「非我所」,但仍然见色是「在我」。也就是再深观则会见色是「非我所」,但仍 然见色是「在我之中」。再深观则会见色「不在我」,但仍然见「我在色」。再深观 则会见「我不在色」,但仍然见「受是我」。再深观则会「不见受是我」,但仍然见 受是我所。以下「受、想、行、识」……类推。最後会达到「不见识在我」,「不见 我在识」。 在前面渐次深观五蕴,似乎能达到「非我、非我所、不相在」而趣向无漏。但这还不 完全能达到。要注意下面一段解说。 尤其不要漏调此句〈不见我在识,复作断见、坏有见〉,才好说明。 此较完整段为: 『不见我在识,复作断见、坏有见。不作断见、坏有见,而不离我慢。不离我慢者, 而复见我,见我者即是行。」 此段意思为:是说深观最後能做到「不见识在我」,「不见我在识」,但又存「断灭 见」、及坏「缘起法有」之见,也不具足。既使能「不作断见」、「不坏有见」,如 不能离「我慢」。不离我慢者,则又会「有我见」,有我见即会造作而入轮回。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ue Dec 31 08:34:56 2013 我见:是包括具有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及五钝使〈贪 、□、痴、慢、疑〉。观五蕴能渐次而达到「非我、非我所、不相在」容意断身见也 就是断对身〈五蕴身〉的我见及对身的贪、□、痴,但须注意要观一切法才有助於断 尽「五钝使及五利使」。参见要断十结才能证阿罗汉。 > -------------------------------------------------------------------------- < From: 庄曜祯 Time: Tue Dec 31 19:06:07 2013 末学提供一下粗浅的看法。其实大家的疑问应该是这句,"而复见我,见我者即是行 "。"见我"是不是等同於"我见"? 末学大胆的结论是,两者并不相同。 > -------------------------------------------------------------------------- < From: 庄曜祯 Time: Tue Dec 31 19:10:02 2013 先看对应经典,南传《相应部尼科耶》〈22 蕴相应〉第81经波陀聚落经。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599.htm 其中经文段落是"他或不认为色是我 、不认为受……不认为想……不认为行……不认为识是我……(中略)不认为我在识 中,也没有这样的见:『彼是我者彼即是世间,死後我会成为常的、坚固的、永恒的 、不变易法。』也没有这样的见:『那会非有,那会非我所;那必将非有,那必将非 我所。』但在正法上有困惑、疑惑、未达热心。 而,比丘们,那在正法上有困惑、疑惑、未达热心是行。" > -------------------------------------------------------------------------- < From: 庄曜祯 Time: Tue Dec 31 19:13:30 2013 南传经文上直接以"在正法上有困惑、疑惑、未达热心"(即是北传的"我慢")是行直接 带过,并没有再提到"见我",省略了这个困扰。 > -------------------------------------------------------------------------- < From: 庄曜祯 Time: Tue Dec 31 19:19:02 2013 大家应该都同意身见(萨迦耶见)破除後,"我执"并没有完全解除,因为还有"我慢"。 杂阿含里的"见我"是否可以解释成还有"见到我执的成分",还有自我为中心的傲慢。 以上浅见,仅供参考。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Dec 31 21:15:41 2013 感谢大家热心的讨论。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上面这三位都是我的老师 :) 虽然 是老师,不过我也来提出可能难以解释的地方,提供作参考。 感谢凡僧云水在忙了一天後还发文。可能因为太累了,比较没空仔细看经文,此经似 乎不是以「不见色是我」起慢,此解释较不合理,不过还是感谢费心! 周大德所说的很精辟,我也曾这麽想过,不过有二个议题难以解释: 1. 初果断「我见」(身见),四果断「我慢」,而初果是不退的。如果因为「我慢 」没断,会连「我见」都出来了,像是说会退至初果以下,很奇怪。 2. 「我见」是十结中五利使的「身见」。(您文中这部份要修正一下。) 庄大德所说的有洞见,我也有受到启发。不过阿含经中一般「我见」、「见我」是同 一回事,虽然可能有例外。在读了庄大德的文章後,我终於发现这是怎麽回事了,原 来很可能是一千五百年前《杂阿含经》的译者求那跋陀罗法师,和笔受(写下经文的 汉人)沟通时,一胡一汉在沟通当中一字之差,而有的美丽的错误。欲知详情如何, 且待下回分解~ > -------------------------------------------------------------------------- < From: 庄曜祯 Time: Tue Dec 31 21:27:44 2013 老师?! 末学不学无术,说老师太沉重。不过,小小提醒一下,大刚师兄提到"一胡一 汉",依中土的看法,北方异族称"胡",南方异族则称"蛮"。求那跋陀罗法师是中天 竺人,似乎应该归类於"南蛮"。插花插花,轻松一下。^^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Dec 31 21:54:16 2013 呵呵,庄大德真细心。可能是小时候看金庸小说把西域人说是胡人,而给我的印象 :D 刚查了一下,好像各种用法都有,例如: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4%BA%BA 《翻译名义集》:「自汉至隋皆指西域以为胡国。」 《历代三宝纪》卷4:「胡乃西国边俗,汉是东方,一号且九州地,唤於西方,总言 天竺,故汉书言身毒国也,身毒即天竺。」(CBETA, T49, no. 2034, p. 53, a23-25) 不过也有论疏中说雪山以北才是胡人。 「一蛮一汉」听来有点逊,看要不要讲「一个老印、一个老中」好了 :p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ue Dec 31 22:02:37 2013 大刚兄,您说的没错,证初果为圣者是不会再退,但不表是不会造作而入轮回。要知 初果又叫七来,是要最多七次天上人间轮回才能证阿罗汉。至於一般都认为断「身见 」就是完全断「我见」,但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也预期会可能会引起许多人质疑 ,我需外出一阵子,找机会再分析。 > -------------------------------------------------------------------------- < From: 庄曜祯 Time: Tue Dec 31 22:06:35 2013 呵呵呵...其实以胡、夷、蛮来称呼异族,都有一些文化上鄙视的意味。以当时印度 的思想文明的进步,加上又有佛陀的出现,应该是以上国对待,大概不会用鄙视的言 词加诸其身上。西域各国倒有可能。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Dec 31 22:23:54 2013 《杂阿含经》第57经中的「不离我慢者,而复见我」,是怎麽来的呢? 细说从头,我们来看一下此经中佛陀一开始所说的法要: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html#五七 《杂阿含经》卷二第57经:「我已说法言:『当善观察诸阴,所谓四念处、四正勤、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我已说如是法,观察诸阴。而今犹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 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 若复善男子於我所说法,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勤信,彼能疾得尽诸漏。」 (CBETA, T02, no. 99, p. 14, a6-13) 我们所讨论的落落长经文,正是以上这一段法要的进一步解释。 眼尖的同学会发现这段经文在说「观察诸阴」後,提到「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 、不勤信,而自慢惰」。这个「不勤信而自慢惰」的相对应巴利文是 ani??ha?gata ,也就是南传汉译的「未达热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 indecisive(不能下定决 心的)。 如同庄大德所指出的,这词在落落长经文的最後又提到了,南传汉译为「但在正法上 有困惑、疑惑、未达热心。」北传经文为「而不离我慢」。 原来,这边的「我慢」,正确汉译应是「自慢惰」。 一千五百年前,当求那跋陀罗法师翻译《杂阿含经》时,由宝云传译、慧观笔受。在 言语往来之间,「自慢惰」恐怕漏听了一字而成「自慢」,「自慢」又可能解为「我 慢」,使得「自慢惰」变成「我慢」了。 这句话很可能南传的对应经文才是正确的,是在讲「自慢惰」,才能跟本经佛陀一开 始所说的法要首尾呼应。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Dec 31 22:37:47 2013 由本经前面的法要来对著看後面落落长的解说,就比较清楚了。 落落长的解说,正是解释如何「善观察诸阴」。落落长解说的最後一句,正是在讲「 我已说如是法,观察诸阴。而今犹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 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若复善男子於我所说法,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 、勤信,彼能疾得尽诸漏。」 因此之前我向周大德提出的问题自然也就不是问题,而和庄大德讨论的「我见」、「 见我」、「我慢」,自然也不影响本经的意义了。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Dec 31 23:28:28 2013 因为文字太多,如果有人看不懂我说的「落落长的解说」是哪部份经文,可以参考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7%A0%94%E8%A8%8E_%E4% B8%8D%E9%9B%A2%E6%88%91%E6%85%A2%E8%80%85_%E8%80%8C%E5%BE%A9%E8%A6%8B%E6%8 8%91 最下面的表格 :)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Dec 31 23:40:36 2013 http://bestzen.pixnet.net/blog/post/41369139-%E5%B0%8D%E6%B2%BB%E6%86%8D%E 6%85%A2 > -------------------------------------------------------------------------- < From: 庄曜祯 Time: Tue Dec 31 23:42:57 2013 嗯,如果对照南传的经文,大刚师兄的推论是极有可能的。笔受把"自慢惰"误植为 "我慢"。 > -------------------------------------------------------------------------- < From: RG Shi Time: Tue Dec 31 23:49:16 2013 大刚不用客气,我只是一介凡夫,不是老师,不是贤圣,更不是佛,讲的不对,是正 常的。 我基本上赞同大刚上面的分析。不同的是,我不认为这两种翻译有所□触,当然,这 只是我个人的偏见。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Dec 31 23:55:41 2013 (俱舍论)T29n1558_p0021c10(00)□慢□别者。慢谓对他心自举性。 T29n1558_p0021c11(05)□称量自他德类差别。心自举恃[□*欠]蔑於他故名为慢。 T29n1558_p0021c12(00)□□谓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 > -------------------------------------------------------------------------- < From: 陈祥林 Time: Wed Jan 01 07:38:32 2014 其实这五十七篇经文,以我的看法应该是要表达慢惰(对三十七道品不勤欲作,乐, 信,念,)对修无我见时所起的障碍,而会复起我慢我见。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Jan 01 09:40:08 2014 谢谢凡僧云水谦虚的回覆,学佛这些年来,发现从现代自称是佛或贤圣的人只能学到 如何变愚痴,这些现代自称贤圣的人真的是骗人的,如同经载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已 预示的。而从说自己不是贤圣的法师,学到的才多 :)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an 01 09:47:56 2014 我们都是人,所以可以彼此互相学习的地方很多。我近几年来,变得很宅,能在网路 上遇到许多有热忱的法友,是我晚年的一种幸福。 :D > -------------------------------------------------------------------------- < From: 周靖山 Time: Wed Jan 01 11:14:59 2014 我发表此看法可能有一点颠覆一般人看法,有时候是不想发表。但基於以法会友。依 於四不依::〈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义不依语。 〈三〉依智不依识。〈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发表给同学参考。 个人认为「我见」不只指「身见」,应包括: 1我见:.我身见、我边见、我邪见、我见取见、我戒禁取见、及我贪见、我□见、我 痴见、我慢见、我疑见。 2.或我见:应该包括我身见、我疑结见、我戒禁取见、我欲爱见、我□见、我色爱见 、我无色爱见、我慢见、我掉举见及我无明见。 身见指的是初果断的我欲界身见,要到四果才断我色界色身见、我无色界识身见。 初果断「我欲界身见」〈四大五蕴假合之身,执著为实我,於自身产生种种妄想执著 。〉、我戒禁取见、我疑见。这里的「我疑见」应该也包括〈我边见、我邪见、我见 取见〉,因为断疑见就是对佛、法、僧、戒不疑而成就四不坏信,当然就没有不信因 果的我邪见,没有落入两边的「断见」、「常见」。没有以错误知见判断事物,却认 为自己之谬解最为优越之见取见。否则就不可能成不退转圣者,但尚有「我无明见」 〈我欲爱见、我□见、我色爱见、我无色爱见、我慢见、我掉举见〉。 到三果才能断我欲爱见、我□见,到四果才能断我色爱见、我无色爱见、我慢见、我 掉举见及根本无明见。 「我身见」:也可分为「我色见」、「我受见」、「我想见」、「我行见」、「我识 见」。 就以《杂阿含经》卷二第57经为例: 「不见色是我、不见色是我所、不见色在我、不见我在色」是断「我色见」 「不见受是我、不见受是我所、不见受在我、不见我在受」是断「我受见」 「不见想是我、不见想是我所、不见想在我、不见我在想」是断「我想见」 「不见行是我、不见行是我所、不见行在我、不见我在行」是断「我行见」 「不见识是我、不见识是我所、不见识在我、不见我在识」是断「我识见」 但如能观此五蕴身断但「我五蕴身见」而还存有「断灭见」、及坏「缘起法有」之邪 见,也不具足趣向无漏,因其未具正见尚是外道之法。且也不具足证初果的条件,初 果要断「我身见、我戒禁取见、我疑见」,能具断「我戒禁取见、我疑见」就不会有 「断灭见」、及坏「缘起法有」之邪见。 所以我说「我见」不只是指「身见」,细解应不指此。 再引一段维基百科的说法以资佐证: 萨迦耶见(巴利文:Sakkaya-Dithi),音译为萨迦耶达利瑟致,义译为有身见、身 见、虚伪身见、移转身见,佛教术语,佛教认为这是众生(又叫补特伽罗)的一种错 误见解,认为由五蕴组成的身体之中,存在自我,并升起「这是我」、「这是我所拥 有」的见解。认为萨迦耶是我,即是我见(巴利文:Attanu-thiti)或我执中的一种 ,称为萨迦耶我执。 萨迦耶见被认为是五见(五种恶见,佛法中所说五种会导致无法解脱的不正确见解)、 十随眠(十使,也就是会缠缚众生无法解脱的十种烦恼)之一。 修行断我见是一种知见或见地。 我见有二义,一者,[1],错误地将虚妄会断灭的意识心执为自我,因此错误地认为自 我是永远不灭,佛陀在长阿含经卷第十开示『夫计我者,齐几名我见,名色与受,俱 计以为我。』,由佛陀之开示可知错误地将虚妄的五阴计为自我者,皆是我见。二者 ,[2]。意根相应之深层我见,与生俱来即有我相,此即是我执。 佛教的教义认为,众生(又叫补特伽罗)因为无明,认为自我是永远不灭,是真实的 、是在生生世世轮转生死的生命中永远存在的。然而这种想法,就是所谓的萨迦耶见 ,却正是造成了有情众生在世间的种种烦恼痛苦与生死轮回的原因。因为有情众生的 自我,是以五蕴所组成。而尚未透过佛法正确教导的无明众生,对五蕴自我的无常、 虚妄不实,却丝毫不知。在观念里有人以为色身是真实的自我;或者有人以为能知能 觉的觉受感知是真实的自我,事实上这都是对於虚妄的五阴有了不正确认知。而这种 一念无明的见惑烦恼,就是萨迦耶见(我见),会导致有情众生对世间种种的人事物有 了贪爱而无法舍离,所以便生生世世在三界世间不断出生五蕴的自我。 由上段可看出萨迦耶见〈我见〉包括一种错误见解,认为由五蕴组成的身体之中,存 在自我,并升起「这是我」、「这是我所拥有」的见解。也包括五见(五种恶见,佛 法中所说五种会导致无法解脱的不正确见解)、十随眠(十使,也就是会缠缚众生无法 解脱的十种烦恼)之一。 所以「我见」不是只指〈身见〉,还包括五见(五种恶见、我贪见、我□见、我痴见 、我慢见、我疑见、根本无明见)。因此我慢见一起便则又会「有我见」,有我见即 会造作而入轮回。也就是如大刚兄引的经文:「我已说如是法,观察诸阴。而今犹有 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 由我的论述「我慢」似乎与「自慢惰」同义。至於经文是否须要将「我慢」修饰 为「自慢惰」,那就由仁者斟酌。 > -------------------------------------------------------------------------- < From: 陈祥林 Time: Wed Jan 01 11:43:52 2014 因慢惰无闻衍生我慢,复生我见。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011/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