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014/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ax Max 标题: 四念处之受念处 时间: Sat Jan 04 16:51:22 2014 四念处之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3. 之前的贴文写说,身念处的“身”更应该说是五阴六入的身心。那麽受、心、法呢? 我们先看看念处经。 虽然四念处是佛法中的非常重要的修行道支。但是经典中对四念处的教导却十分扼要 。对受、心、法更常常是讲身念处後只说“亦作是说”,“亦复如是”。最详细的算 是(大)念处经了。 但是经过学者的考察,认为(大)念处经应该是後期的编辑, 把散见于圣典之中的有关(甚至不属於念处)的经文集合编辑在一起。【 Schmithausen (1976),Shimoda (1985: 545□546),Gethin (2001: 45)】 例如,心念处的有关修行心念处的经段与经典中许多有关圣者神通知道他人的心的经 段雷同。有趣的是,那些经段都是描述知道‘他人’而非‘自己’的心。 DN I 79□80, 233; DN III 281; MN I 34□35, 69; MN III 12, 98; SN II 121□ 122, 213; SN V 265, 304; AN I 255; AN III 17□18, 280. 比对 - 例子 (念处经) 诸比丘!比丘如何於心随观心而住耶?於此,比丘有贪欲心而知:「有贪欲心。 无贪 欲心而知:「无贪欲心;」有□恚心而知「有□恚心,」无□恚心而知「无□ 恚心 ;」有愚痴心而知「有愚痴心,」无愚痴心而知「无愚痴心。」摄心而知「摄心,」 散心而知「散心,」高广心而知「高广心,」非高广心而知:「非高广心。」 有上 心而知:「有上心,」无上心而知:「无上心,」定心而知:「定心,」非定 心而 知:「非定心,」解脱心而知:「解脱心,」非解脱心而知:「非解脱心。」 (神足相应 11经)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对他人之心,以心偏知:以有贪心了如 为有贪 心,以离贪心了知为离贪心,以有□心了知为有□心,以离□心了知为离□ 心,以 有痴心了知为有痴心,以离痴心了知为离痴心,以收心了知为收心,以散心 了知为 散心,以大心了知为大心,以非大心了知为非大心,以有上心了知为有上心, 以无 上心了知为无上心,以非定心了知为非定心,以定心了知为定心,以不解脱心 了知 为不解脱心,以解脱心了知为解脱心。 巴利文比对,此两段是一样的。 看来编者只是因为此段经文有关系到“心”就把它编入。 再比对“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灭坏,而心灭坏。 ”(相应部47.42) 令人怀疑心念处真的是如念处经所说的这样修习吗? 因此就有不同的学者尝试还原念处经的“原形”。 例如: Schmithausen (1976) Bronkhorst (1985: 309□312) Ven. Sujato (2006: 264□273) (以上资料取自:mindfulness in early buddhism - new approaches through psychology and textual analysis of Pali, Chinese and Sanskrit sources. Tse-fu Kuan 2008 由Routledge出版。 所以真的是:有够吃力。到底什麽是佛陀所说的“一乘道”的四念处? 之前的贴文写说,身念处的“身”更应该说是五阴六入的身心。那麽受、心、法呢? 关则富Tse-fu Kuan 先生认为:先有身念处,而後再发展详尽成为四念处。而“身” 指的是通过六根能够经验外境的生命本身,不是身体。其文抽丝剥茧,多篇汉巴经文 对照,兼及论书注解书,及现代学者研究。论述还请详见其文。 台湾的随佛法师则依“依食集起,而身集起;依食灭坏,而身灭坏。 ……依触集起 ,而受集起;依触灭坏,而受灭坏。 ……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灭坏,而 心灭坏。 ……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灭坏,而法灭坏。」 (SN45.42)而 认为四念处是十二因缘的禅观法。也有其立论。例如依“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 名色灭坏,而心灭坏。”认为是十二因缘中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禅观。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014/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