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020/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ax Max 标题: 5. 不同道次第下的不同四念处的修法 时间: Fri Jan 17 18:50:06 2014 5. 不同道次第下的不同四念处的修法 之前在阿含经与相应部网站,写相应部对“得明断无明”有两个立场。 相应部的第一个立场 - 初果得明断无明,(道相应1经,觉支相应30经等) 相应部的第二个立场 - 四果得明断无明,(道相应9经,谛相应37经等) 第一个立场也是杂阿含的立场,所以是分别说部与一切有部的共说。 第二个立场则是分别说部的立场。 从四念处的经文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 说一切有部传诵的杂阿含621经: 佛告阿难:「此诸年少比丘当以四念处教令修习。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住,... ...乃至知身。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於心, 乃至知法。所以者何?若比丘住学地者,... 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 ... 正念正智 ,寂静於心,乃至於法远离。若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诸重担,尽诸有结, 正知善解脱,当於彼时亦修身身观念住,... ... 乃至於法得远离。」 注意点: 年少比丘 修四念处,是为了知身、受、心、法 - 修“如实知见”也。 比丘住学地者(得初果至三果)修四念处,是为了於法远离 - 修舍离欲贪也。 阿罗汉诸漏已尽 修四念处,是为了於法远离 - 修舍离欲贪也。 分别说部传诵的相当的经文是念处相应4经: 「诸比丘!诸新参比丘,出家未久,新接受此法、律者,诸比丘!汝等应劝导使修习 四念处而住。... 友等!汝等於身观身而住,为“如实知身”,应热诚、正知、一趣 、心清净、得 定、心一境。於受 ... ... 於心 ... ... 於法... ... 诸有学比丘,尚未获得心,以志求无上安稳而住者,於身观身而住,“为偏知於身” ,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於受 … …於心……於法 ... .... 诸漏尽之阿罗汉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重担而获得己利,尽有结之正知解脱 者,尚且於身观身而住,热诚、正知、一趣、心清净、得定、心一境,而“离身之系 ”。於受… …於心... ... 於法观法而住,... ...以离法之系。 注意点: 新参比丘,出家未久,修四念处,是为如实知身、受、心、法 - 修“如实知见”也 。 有学比丘(得初果至三果),尚未获得心(未得定)修四念处,是为了“偏知於身、 受、心、法” - 还是在修“如实知见” 诸漏尽之阿罗汉比丘修四念处,是为了“离身、受、心、法之系”。- 修舍离欲贪也 。 对照这两部经,不同点是有学比丘修四念处: 相应部 - 是为了为偏知於身、受、心、法。 杂阿含 - 是为了於法远离。 这应该不是传抄错误,而是反映出这两个部派对道次第的不同立场。 - 说一切有部主张初果已经得明断无明,所以有学比丘修的是舍离贪欲,于法远离。 (相应部也有这个立场的经文) - 分别说部其中一个主张是四果得明断无明,所以有学比丘,由於还没得明断无明, 修的是偏知於身、受、心、法。 所以杂阿含的: 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 尽。」(CBETA, T02, no. 99, p. 205, c1-6) 说三果五下分结尽,但是在四果阿罗汉,却很奇怪的不说五上分结(之一是无明)尽 ,应该不是漏译,而是忠实的反映了说一切有部的立场。 而相应部对无明何时断,的两个立场确实给南传佛教带来了道次第的混淆。 对於道次第,杂阿含的经文,除了少数几篇,则相对的一致。(consistent). > -------------------------------------------------------------------------- < From: 正解法师 Time: Fri Jan 17 19:25:18 2014 如是!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020/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