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049/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标题: 难陀为什麽要观察四方? 时间: Sun Apr 20 15:40:35 2014 难陀为什麽要观察四方? 《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75经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4%B8%80#二七五 提到:「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 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观者,世间贪、爱、恶不 善法不漏其心。」 (CBETA, T02, no. 99, p. 73, b20-23) 今天读经班就有同学提问,为什麽难陀要观察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这跟正念正知有什 麽关系?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Apr 20 15:52:45 2014 我先抛砖引玉一下,若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也欢迎提出: 《杂阿含经》第275经这个段落,是在「关闭根门」、「饮食知量」、「精勤修习」 後的过程,也就是「由戒生定、依定发慧」的过程,这句话在讲的应该是打坐当中的 一个过程。 在很多要遍观一切的修定方法中,会先观自身,彻底分析观察自身後,再观察一整个 方向,例如东方;东方观察完毕後再观另一个方向,次第观察四方甚至十方,终至含 括到全宇宙。 以「慈无量心」的修法为例,打坐就是先对自己仁慈,然後观想对师长亲友仁慈,观 察彻底後,拓展至对仇人仁慈,然後再渐次观想对东方所有众生仁慈。东方观想完毕 後,再拓展至其馀各方,终至对世界所有无量的众生仁慈,因此称作慈【无量】心。 而像无色定的「空无边处」等定的修法,也是先观察一个方向是空的,一个方向消融 入空後,再渐渐将心量扩大到各个方向都是空的,最後是无量无边的宇宙都是空的, 而称为空【无边处】定。 因此难陀在修定的过程中,自然也会有先观察一个方向,再观察其馀方向的过程了, 这些都是修定过程的一部份,而不是说难陀打开窗户欣赏一方的风景、欣赏完再欣赏 另一边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Apr 20 15:58:18 2014 1. everywhere? 2. 「佛告□刍观四方者。谓观四谛。」《阿□达磨大□婆沙论》卷77 (CBETA, T27, no. 1545, p. 400, c13-14)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Apr 20 16:05:21 2014 谢谢赵大德帮忙找资料。《大毗婆沙论》的这一段话,应该是在说《杂阿含经》卷四 十三第1177经,此经中提到一个灰河的比喻,而在这比喻当中的四方是指四圣谛:「 观四方者,谓见四真谛。」(CBETA, T02, no. 99, p. 317, a28) 可说该解释是专门用於第1177经的,而卷十一第275经算是直述而不是比喻的用法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Apr 20 20:18:07 2014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34.htm 杂阿含34经: [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相应部22相应59经/无我相经: [凡任何色,不论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下劣、或胜妙, 或远、或近,所有色应该以正确之慧被这样如实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 这不是我的真我。』] 修观禅.观察五蕴时.要以11种不同的角度观察五蕴,难陀尊者观察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猜想是在观察五蕴的[或外、或远、或近...]。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Apr 20 20:45:01 2014 有个观察,大家没提到,在这里提出来,大家看看合不合在这里的理解。 最後一句:「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观者,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里面提到了「世间」,如何知道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那就是因为前面观看 四方时所做的观察,所得知。我感觉,这个「四方」是和「世间」相呼应的。 为什麽要观察四方呢?经文提到,难陀比丘「关闭根门」,但是不对境时,这事容易 做到,如果境界现前时呢?所以在定中,对四方不同的境界,去「观察」,观什麽? 一、观世间各种的境;二、观看六根在这些境界前面是否能够保持「关闭」。乍看好 像是在检查定力,但我觉得,这是定慧等持,不过这只是个人意见,不用讨论,看看 参考就过了。谢谢。 很久没读经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至少闭一次关,把藏经都至少读过一遍,在此随 喜大众,感恩这样的因缘。 _/\_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Apr 20 22:24:03 2014 我觉得问题并不是「为什麽难陀要观察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经中并没有要难陀观察 四方,这里的方位只是在形容不管他是如何观察或观察何方,他都是一心正念,不会 因为方位而有差别。 就像经文也会说行住坐卧如何如何,并不是要我们去做这四件事,只是在形容不管是 在做什麽事,都是一心正念。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Apr 20 23:39:11 2014 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自我批判;诚实的面对;独立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Apr 20 23:58:06 2014 别想太复杂,就是观察四方。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Apr 21 10:24:12 2014 下段文字『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 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心住,不令散 乱,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我认为这段文字是佛陀指导『关闭根门』的 方法。 通篇是讲述以正智於生活中观察世间的意思。『关闭根门』观察世间时智慧现前,前 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证知世人种 种贪、爱、恶不善法...等等行为的颠倒,由「关闭根门」、「饮食知量」、「精勤 修习」达到正智成就,一心安住於正念尽能形寿自然而然的守戒,梵行清白。 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空定仍是有漏禅,且有定可入容易贪著定相,入定也应该舍 弃,应安住正念并於日常生活中观察。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Mon Apr 21 13:11:32 2014 这篇经的开头是这样说的:.....其有说言大力者,其唯难陀,此是正说;其有说言最 端政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其有说言(爱欲重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 .....爱欲重者的修法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Apr 23 09:23:03 2014 稍微比对了一下,发现这段话的解读可能在一、二千年就有不同了。 巴利译本的解读就如同 Heaven Chou 的解读,"This is Nanda's guarding of the doors of his senses: If he should look to the east, he looks focusing his entire awareness, (thinking,) 'As I am looking thus to the east, greed & distress, evil unskillful qualities, will not flow out.' That's how he is alert there. " 也就是说难陀「如果」要看东方,会保持正念。注意此段在巴利经 文是归类於「关闭(守护)根门」之下。 汉译《杂阿含经》的解读则比较不一样,因为此经强调「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 心正念,安住观察」,除了观察外还「安住观察」。而且此段在《杂阿含经》是归类 於「正念正住」(而非「关闭根门」)之下,也就是归类於止观的修行中,而不是日 常生活的根门守护(那是另一段)。 《别译杂阿含经》则介於两者之间,但如汉译《杂阿含经》般将此项归类於「修最上 念觉」而非「关闭根门(能摄诸根)」之下。《别译杂阿含经》卷1:「族姓子,难 陀得最上念觉,难陀比丘捡心不散,正观东方,南西北方,亦复如是。捡心观察,不 令错乱。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悉知缘起,知此诸受起灭久近。亦知诸想起灭因 缘,亦知诸觉当住起灭因缘。[」(CBETA, T02, no. 100, p. 375, b7-12) 可见对於难陀的这段描述,很可能在二千年前《杂阿含经》由不同的部派传诵时,就 有一些些不同的解读了,不致影响经文重点,但将此二种不同的解读并陈,以供有疑 惑的同学参考。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Wed Apr 23 13:43:23 2014 谛观,无有偏颇。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Apr 25 20:54:17 2014 本篇经文如同[慈经]提到:观察四方或十方. 如果是站在[讨论经义]的角度. 那麽.经义很明显的是如Heaven Chou 师兄所说:[是在形容不管是如何观察或观察何 方,都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不会因为方位而有差别。] 但是.如果[一心正念,安住观察]是指:[禅修止观]. 那麽观察四方或十方.可就不只是[形容词]而已!而是禅修的实际步骤! 实际禅修时.有许多的[止禅]修法.必需要系统性的观察四方或十方. [观禅]的修法.有的也必需要系统性的观察四方或十方. [八城经]: 【以慈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 一切处,一切如自己,对具一切[有情]的世间以慈俱之心、广、大、无量、无怨敌、 无□害遍满而住。 他如是审察、了知:『此慈心解脱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 法。』他住於其处,得达诸漏尽。 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盘 ,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中部.八城经》玛欣德尊者 帕奥禅师:[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 【三十二身分:从禅那出定之後,在智慧之光的帮助下,顺逆地观照自己身体的三十 二身分,....能清楚地观照之後,就以同样的方法观照坐在自己前面那个禅修者身体 的三十二身分...向每一方向观照,...然後观照究竟色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 ... 「如此,他安住於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於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於观照内在与 外在的身为身。」】 *** *** *** 另外.附带一提: 四禅、四无量心、四空定、是[止禅]没错.但在实际禅修时.可以在瞬间转修[观禅]而 修慧. 由其是[俱解脱]的禅修者.进行[止观双修].是习以为常的!~ ^_^ 例如[大马伦迦经]: 阿难,哪种道、哪种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呢?阿难,在此,比库远离依、舍断不善法 ,止息一切身的粗恶,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於 初禅。 然而其处还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他观察那些法为无常、苦、病、疮、箭 、恶、疾、敌、毁、空、无我。 他使心脱离那些法。他使心脱离那些法後,心集中於不死界:『此为寂静,此为殊胜 ,即一切行的止息,一切依的舍遣,爱尽、离贪、灭、涅盘。』他住於其处,得达诸 漏尽。 若尚未得达诸,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盘,不 再从那世间回来。 阿难,这就是舍断五下分结的道、行道。 ~《中部.八城经》玛欣德尊者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Fri Apr 25 23:51:11 2014 这件事是很有趣的。 《长阿含经》卷2:「汝等欲知忉利诸天游戏园观,威仪容饰,与此无异。汝等比丘 !当自摄心,具诸威仪。云何比丘自摄其心?於是比丘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 忘,舍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内外身观,精勤不懈, 舍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CBETA, T01, no. 1, p. 13, c24-p. 14, a1) 在四念处的修习中,对方位的观察,就浓缩到:观内身 + 观外身 + 观内外身。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at Apr 26 00:28:10 2014 [长阿含经卷2]、以及[大念处经]提到:[观内身 + 观外身 + 观内外身]. 我个人觉得.这种修观的内容.是相应於以11种不同的角度观察五蕴:[过去、未来、现 在,内、外,?、细,好、丑,远、近]!~ ^_^ 如:[杂阿含34经]及[相应部22相应59经/无我相经]所提到的:[诸所有色,若过去,若 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 非我所,如实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at Apr 26 05:16:00 2014 所以就跟「目的」有关了,佛就讲这麽多,要怎麽用,大概有个谱,不会无缘无故的 了。反过来看或问,为什麽佛在这里会这样子讲?可能有点意思?! :D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May 04 07:49:48 2014 我一直认为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因为成就正智之後可以自然而然守戒,用戒考核自己 修行的情况,应该能算是以戒为师。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May 04 10:58:13 2014 换句话说,中华民国制定刑法,是为了那些 『自然不犯刑法的人』而制定的?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May 04 11:34:58 2014 ㄟ,中午到了,我只知道吃饭。用吃饭来讲,饭是煮给「自然不饿的人」吃的。 ㄟ ,看来我要该吃面了。 泡面!耶! ^_^ :D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May 04 12:35:51 2014 好啦,我承认我是来乱的,来让人讨厌的,别理我! :P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团) Time: Sun May 04 18:58:54 2014 有道理。制戒是为了防非止恶,由戒生定、依定发慧,证道之後就如筏喻啦。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049/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