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074/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许多禅师教导弟子不要有「分别心」 时间: Sun Jun 15 23:27:55 2014 许多禅师教导弟子不要有「分别心」。在《阿含经》的用词中,「分别」却通常是正 面的词汇,代表解析,有分别才能分辨种种邪见。佛陀一再教导弟子要善分别诸法, 若不能善分别,反而是「痴」, 在《阿含经》中,「思量」、「计」这些词的意义接近後世论师说的「分别心」一词 ,《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59、360、361经中说:「若思量、若妄想者,则有使攀缘 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 、苦。如是纯大苦聚集」(CBETA, T02, no. 99, p. 100, b3-6) 这原理在於基於有「我」的思量,而有对於五阴的执著,陷於十二因缘的锁链。 《杂阿含经》卷八也有相关的说明,第226经中佛陀教我们如何「断一切计」,也可 以说是断除分别心:断除分别心绝非没有知觉、没有智慧、不懂捡择,而是断除「是 我、异我、相在」的「我见」,没有了我、我所的错误分别,而能於一切事不执著。 第227经讲「不计住」,不应该思量「是我、异我、相在」的「我见」,才能无所执 取、无所染著,才能如卷二第39经等经所说的「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 广」(CBETA, T02, no. 99, p. 9, a18-19),也就是由「不计住」而「识无所住」, 才能解脱。 这正应和了卷十四第359~361经所说的:「若不思量、不妄想,无使、无攀缘识住; 无攀缘识住故,於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CBETA, T02, no. 99, p. 100, a26-29)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Mon Jun 16 10:51:06 2014 大纲兄的文章,总是这麽精准 > -------------------------------------------------------------------------- < From: 黄创华 Time: Mon Jun 16 11:25:30 2014 师兄,借分享罗!谢谢!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Tue Jun 17 17:28:36 2014 能够用精准的文字来诠释,真是太棒了! 在讨论区中,常常有人叫别人不要有分别心,听起来像是走路不该看清楚红绿灯似的 。 我想无分别心就是要把「我见」丢掉吧。记得有一位禅师说过:「黑的不是白的、红 的不是蓝的,是什麽就是什麽,我不在里头。」或许就是无分别心的直白诠释吧。 > -------------------------------------------------------------------------- < From: 林义胜 Time: Tue Jun 17 17:50:30 2014 请借分享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074/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