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086/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urphy Chen 标题: 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坏诸□冥,光明显照。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听彼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是故,比丘於此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精进修学。 时间: Sun Jun 29 12:01:58 2014 《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96经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5.html#三九六 今天读经班有同学提问: Q1.「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所有集法一切灭了,这样 听起来像是阿罗汉,但这边却是讲须陀洹? Q2. 通常是初禅後到初果,为何这边初禅在初果之後提? Q3. 「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这句话文意上如何理解? 不晓得大家有什麽想法呢? LinkTitle: (三九六)[0106c18] -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 LinkDescription: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坏诸□冥,光明显照。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听彼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是故,比丘於此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精进修学。」 LinkTarget: https://l.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buddhaspace.org%2Fagama%2F15.html%23%E4%B8%89%E4%B9%9D%E5%85%AD&h=ATNR2W-6AcemtM3rupKxoEf9xHlJ78nTnSnAUa2HahGER8Uwx2rs8MoB9eZdUwK30lq8swaVKNsrkhB0zfP53GErqMzzoxsdYstavNPqT_0m&s=1&enc=AZNUfDdsZOrwtOAKq76EmP2L1L-pX7jFErxepdml3en-7GbXrBgF4Hy5eA-zrq_YXotdgUGJD1Dd6h9zBXeV3eMVq37ejRMEznHpH055-LCByQ > -------------------------------------------------------------------------- < From: 刘运泽 Time: Sun Jun 29 12:40:23 2014 个人研读程度有限,仅提供一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96.htm 在对应的增支部3集95经/秋经/可以确认,□当圣弟子的远尘、离垢之法眼生起时, 比丘们!连同见生起,圣弟子的三结被舍断:有身见、疑、戒禁取。 □这是在描述 初果者而非贪嗔痴永尽的阿罗汉,而且法眼的光明能够□击破一切黑□□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79.htm 由杂阿含第379经可知,得初果的尊者阿若拘邻所现观证悟的内容是看见□四圣谛三 转十二行是修行灭苦的道路□。在南传的对应经典56相应11经更指出尊者阿若拘邻现 观四圣谛初转法眼的核心法要便是□「凡任何集法都是灭法。」 □。 现观因缘法缘生法而如实知一切集法皆悉有此灭法是证初果者的证量,一旦得证则能 清楚看见而相信佛陀所叙说的四圣谛三转十二行-是离苦杀烦恼灭尽的不二道路,而 应该不是指看到这条道路就已灭尽一切烦恼,否则证初果就变成证阿罗汉了。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n 29 13:08:17 2014 关於Q1,同意 Wizer Liu 以上所述,读经班上也是讨论到这边可能是汉译语意不清 ,应该只是见到所有生的都会灭,而不是已证得灭尽涅盘。 关於Q2、Q3,看来南传对应经文也有一样的问题待解。 (dokuwiki 的对应经典资料库似乎漏了此经的对应经文,以後可更正。)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n 29 13:25:02 2014 元亨寺版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卷3:「诸比丘!譬如秋季时,於晴而无云之虚 空,日通过苍空、破除一切虚空之暗黑而光辉,而热、朗照。诸比丘!正如是,当圣 弟子生起远离尘垢之法眼时,诸比丘!与见俱生之己身见、疑、戒禁取之三结即断。 又,从贪、□之二法脱出。彼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离所生喜乐之初静 虑而住。诸比丘!此时圣弟子或有死事,彼无可能有被此结所系而再来此世之圣弟子 。」(CBETA, N19, no. 7, p. 346, a13-p. 347, a3 // PTS.A.1.242) 关於Q2、Q3,看来北传经文虽然有点混沌,但还有得讨论。若就南传经文来看,似乎 是无解? 从北传经文来看,Q2 的一种解释是证得初果的圣者在残存的最多七次往来人间之中 还是有忧苦,但(一种解读是)在新的一世因为过去世曾证得初果(不再造三恶道业 ,容易相应於离欲、恶不善法),而较容易证得初禅,证得初禅後过去世证初果的证 量现前(不再只是乾慧),然後能继续升进修行。 Q3 的一种解读,则是该处应该有标点符号的「删节号……」,完整标点为「听彼圣 弟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 断,能令还生此世者。」也就是说初禅之後也可以继续升进,例如到三果而不还此世 。这解法有点阿Q,不过在现有的南北传文字下,似乎只能这样说通了 :) > -------------------------------------------------------------------------- < From: Heaven Chou Time: Sun Jun 29 14:11:23 2014 我觉得这里是指初果圣者若进一步断除贪□, 这时可以是初禅境界, 因为断贪□即是 "离欲、恶不善法". 同时也指出行者已证三果. 因为三果即是断五下分结. 所以才说 「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 意思就是 "能令众生出生在欲界的 是五下分结, 而我看不出三果圣弟子有任何一丝让它回到欲界的五下分结还没被断除 , 也就是指三果圣者的五下分结全断了". 而依这里的逻辑, 似乎是指若初果圣者证入初禅, 就能证三果? 或是, 初果圣者若断贪□而证三果, 就必能证入初禅? (这个似乎不太合理, 因为有 慧解脱的存在)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n 29 14:53:57 2014 Heaven Chou 所述也有道理,毕竟初果的三结尽加上断贪、□,是有机会符合三果的 资格。(先不讨论初禅是伏住贪、□,而三果是断贪、□,这些区别。) 但我个人觉得奇怪的地方,在於经中常见的一个次第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 果->二果->三果->四果,这次第不是绝对的,但还蛮常出现的。如果说初果圣者有初 禅即成三果圣者,那麽这个常见的次第中二果就可直接跳过?或是色界天人(有初禅 以上定力)得法眼净时可直接证三果?(色界天人这事或许可不管,因为天界太乐了 难以修行。) 另外,这又牵涉到证初果须要的定力为何的问题... 这些加起来,这个问题实在是复杂难解啊 :D > -------------------------------------------------------------------------- < From: 友王 Time: Sun Jun 29 15:20:03 2014 二果是"薄"贪□,因此,从初果到初禅断欲界贪□(三果),中间的过程一定会经过"薄 "贪□(二果)的阶段! 这样说不知道对不对? > -------------------------------------------------------------------------- < From: Heaven Chou Time: Sun Jun 29 15:21:32 2014 幸好这是博士班的问题, 我是幼幼班的不用担心太多. (^_^)y-~ > -------------------------------------------------------------------------- < From: Heaven Chou Time: Sun Jun 29 15:26:38 2014 >那麽这个常见的次第中二禅就可直接跳过? 大刚这句是要指 "二果" 被跳过吧?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n 29 15:49:57 2014 圆慧说得有理。Heaven,的确那是我的错字,已更正 :) > -------------------------------------------------------------------------- < From: 友王 Time: Sun Jun 29 15:54:08 2014 请问, 哪里可以找到有法师大德专篇讲述"证初果次第"的视频影片?...至今只看过曾 银湖居士有出版过"初果"一书, 其他,就几乎都是广□围的修行讲述.我常看慈莲寺大 愿法师的讲述,但还没有针对在家人修证初果部分作专题讲述,或许都并入在四圣谛及 四念处讲述内了...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n 29 16:11:11 2014 原则上不同宗派法门对於证初果次第都有不小的差别,南传的不同宗派似乎也有蛮大 的差别。 至於曾居士(希尔伯列克)後来到泰国去学南传佛教,依止阿姜摩诃布瓦,也把南传佛 教搞得满城风雨。(他攻击阿姜摩诃布瓦比丘的信连结已移除掉了,我手上只有别人 回他的信的连结: http://www.charity.idv.tw/rr.htm)。 只能说,既然已读《阿含经》,就尽量依经、依律,依法不依人了 :) > -------------------------------------------------------------------------- < From: 友王 Time: Sun Jun 29 16:11:36 2014 洞恒法师的观点~佛陀当年证悟解脱时,一样有入禅定(初禅到四禅),而为何今日却有 人主张不需禅定即可解脱,关於这点,洞恒法师还是坚持依据经典~"佛陀开示弟子的解 脱道,一定有四禅".(可直接跳至51分50秒先看结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NPrT4wLuR8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Mon Jun 30 03:39:13 2014 怎麽越说越复杂了...@@a 经文的意思很单纯. 1.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坏诸□冥,光明显照。如是,圣弟 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 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 这是证须陀桓的理论, 应该大家都没问题. 2.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听彼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 具足住。 接著世尊说明圣弟子在修行过程当中一定会有忧苦("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原因 是还没证初果到四果, 仍在生死流转,接著就是实修的过程, 也就是止观二道. 经中 是以初禅来举例, 但阿含经是速记的方式来记录的, 初禅只是开始有小成就而以,请 同学要注意. 3.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 接著世尊重复强调, 圣弟子要证初果必须要断身见、戒取、疑, 任何一法没断尽是不 可能有七往来的成就."能令还生此世者"指的就是须陀桓的成就-->只需要"最多"七次 人天, 之後必尽苦边.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Jun 30 19:44:54 2014 To 圆慧: 佛陀教导的的确是止观双运,由戒生定、依定发慧。因此要有一定程度的 定力,才能发起无漏的智慧,是没错的。 而这定力的最基本要求为何?就是後世有各种争议的所在。一般较常见的说法是要证 得阿罗汉起码要有初禅或是未到地定(欲界定)的定力(暂不讨论慧解脱等议题)。 南传有所谓纯观派的说法,表示不须要修定,还是能证果。就学理上而言,纯观派表 示在证悟前还是有得到刹那定(一刹那间入定了),虽然不是像传统打坐入定那麽久 。纯观派也以经中很多佛弟子听法即证初果为例子。 南传另外也有很强调定力的系统,例如帕奥禅师的系统,主张要一、二、三、四禅一 路修上去,要离众清修很长一段时间以达到最佳定力。 如果就七觉支的角度来看,在修行的各个阶段,都还是尽量定、慧均衡,是最理想的 。 当然,初禅至四禅、初果至四果,通通都有,那就太赞啦!可惜现代通通证到的人太 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Jun 30 19:51:22 2014 Linus Hsao 的解法很有创意,将第一、二段直接分开来,这样子一、二段之间没有 时间关系的话,就不会二段之间矛盾了。 不过这样解的问题在於第二段开头讲明了「彼圣弟子」,因此是承接第一段继续讲, 要说是分开的二段,就较牵强。加上南传版本对比,这二段看起来还是有关系的 :) 只是我赞成本经若是要硬解成合乎其馀经中最常见的说法来说,用 Linus Hsao 的解 法是改动最小的。 另外,「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通常在经中是指三果圣者,因 为三果是不还果,不再还生欲界。不过这是有模糊空间,毕竟本经没讲明这是三果, 反而本经是在强调法眼净、初果的程度。 > -------------------------------------------------------------------------- < From: 友王 Time: Tue Jul 01 03:50:28 2014 不错,推荐~ 【菩提禅心】 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fJOvcvKb2Qs2uJ09A9qnP6fyjFAzVDZ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086/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