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092/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四圣谛无间等有苦、集、灭、道的次第 时间: Mon Jun 30 20:32:02 2014 「四圣谛无间等有苦、集、灭、道的次第」 依据《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97经: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5.html#三九七 四圣谛的无间等,有苦、集、灭、道的次第 其中苦集的次序,很直觉。但为何要先「灭」的无间等,才有「道」的无间等? LinkTitle: (三九七)[0107a03] -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 LinkDescription: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作是说,我於苦圣谛未无间等,苦集圣谛、苦灭圣谛未无间等。而言我当得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所以者何?无是处故。 LinkTarget: http://www.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buddhaspace.org%2Fagama%2F15.html%23%E4%B8%89%E4%B9%9D%E4%B8%83&h=bAQFpUHFj&s=1&enc=AZPr-xSZJNd1DoMIxKVwHWbayH_bkkkKhAovfQXVv0XWdo5r-wc3j99KKwUpoFxEGg0O2xkkl2hWCGI16Q1k4xyDZ9aepJIDsUW00Q-HNzmDmA > -------------------------------------------------------------------------- < From: 赵庆光 Time: Mon Jun 30 22:01:02 2014 这个要参见435、436、437经,依序现观苦集灭道,如登阶。 要知道什麽是苦,确实是苦;然後知道苦怎麽产生,确实产生;知道苦可灭,确实可 灭;然後知道灭苦之道,确实之道。 可是咱记得读过经文是说,见苦则亦见集灭道、见集则亦见苦灭道...,见一谛则见 三谛,四谛现观。好像是《尼科耶中》的???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ue Jul 01 13:54:07 2014 一般我们解释四圣谛如下: 苦谛:一切法是短暂而存在,没有持久、常住、永恒的东西。所以生活中当然有苦有 乐,但乐也是短暂,使人难以忍受的是这诸行无常。因此这〈五蕴)假合的我面对这 一切生存所必经的生、老、病、死是苦。 集谛:集起苦之因,又称苦集谛。人的苦难来自追求永恒的生存欲,启贪、嗔、痴三 毒因为生死流转永无宁日,终日担忧。 灭谛:要想去除痛苦,就要消灭产生痛苦的原因「贪、嗔、痴」的三毒,这就是「灭 谛」 道谛: 又称为苦灭道圣谛,是说如何破解苦集,使苦不再积聚,乃至於灭坏的修行 方法。必须要去修八正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道谛」。随顺趣向涅盘之 道,细化为三十七菩提分法。 所以「道」即指一切行者趣向涅盘时,所修的正法; 但「道」也是通行之义,如《俱舍论》云:「道义云何?谓涅盘路,乘此能往涅盘城 故。」 一般把「道」只解释在灭苦的「方法」,但如我们这里把它解释为「道路」、正 道」或「涅盘路」或许比较好理解。 依《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97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作是说,我於苦圣 谛未无间等,苦集圣谛、苦灭圣谛未无间等。而言我当得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 说不应。所以者何?无是处故。 我个人解注:那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果他们是如此说,我於苦圣谛未「如实 知、如实见」,苦集圣谛、苦灭圣谛未「如实知、如实见」。而自说我现在已得如实 在「涅盘路」无有差别者,此种说法不应有。为什麽呢?因为这是不对的。 如此便不会认为,既然不知灭苦的「方法」,何来能灭苦的疑问? 如果把「道」解释为「道路」、正道」或「涅盘路,就可说我於苦圣谛「如实知 、如实见」,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如实知、如实见」。因此自说我现在已得如实走 在「涅盘路」无有差别。我走在离苦的「正确道路」不是岔路。我的修行方法是清楚 与正确的。 > -------------------------------------------------------------------------- < From: Max Tseng Time: Tue Jul 01 16:09:13 2014 Ming-Hong Bai 师兄 1.经典讲的见(现)法涅盘通常指阿罗汉的自作证生已尽...... 意思是当生(可)得涅盘。 2.当时有一类外道主张当生便能体验(他们所谓的)涅盘,称为现法涅盘论者,佛教回 应这类问题,比较有名的是沙门果经,回应外道分类得很清楚的梵网经回应六十二种 外道见。 也有一名印度的教授提出佛教发展出的 (现生体验涅盘) 是灭尽定,论文这麽说 : 这个境界最接近涅盘的状态,这是禅修者在此世间可以经历到的涅盘。 3.佛教版的涅盘我是不太清楚 在清净道论讲到根谛品说明灭谛的後面有一段精彩辩论,蛮值得一看的,在向智比丘 的无我与涅盘一文也有提到,同一段不同的人翻译可以参考。 4.也有南传禅师阿姜念说到不要去思维这个问题(不要去猜测涅盘),有害无益。 > -------------------------------------------------------------------------- < From: Max Tseng Time: Tue Jul 01 16:47:52 2014 「得见法涅盘」,南传作「当生得涅盘」(di??hadhammanibb?nappatta,另译为「现 法涅盘;见法涅盘」),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就在这一生到达涅盘」(attained Nibb?na in this very life)。 > -------------------------------------------------------------------------- < From: Max Tseng Time: Tue Jul 01 17:38:55 2014 你又编辑过了,我是回覆你之前的贴文 念师说不要去猜测涅盘 你讲的现法涅盘是当生证得涅盘 菩提比丘长老现法涅盘「就在这一生到达涅盘」 一样吗?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ue Jul 01 17:39:24 2014 Ming-Hong Bai师兄可能误解我的意思,不错灭谛,就是知「苦可灭」,因为知「一 切集法,皆是灭法。」,所以知苦可灭。但知苦可灭,仍未证灭(现法涅盘),因为证 灭需要进一步的修行,断结缚。 但我们很多人知「灭谛」都是文字上的了解,所以要如实实际修行,如确实如实 观四念处,才能对苦缔如实知如实见也就是苦缔的无间等,才能进而集缔无间等也就 是如实知如实见集缔,才能进而灭缔无间等也就是如实知如实见灭缔。光文字上的了 解,再怎麽了解还是不算无间等。要实修亲尝其味才算无间等的与真理无有间隔的如 实知如实见。 不错我等一介凡夫是要先依佛的知见,也就是必须要去修八正道,诸恶莫作,众善奉 行,这就是「道谛」。随顺趣向涅盘之道,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实修而趣向「涅盘」 。 一般人认为我看了很多经典,就认为很懂佛法,深知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然 而殊不知这种文字上的了解,与佛陀的真实义可能还有一段差距。因为文字上的理解 会依个人的因缘或理解或偏好习性,对此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有深浅与不甚对的看 法。所以光文字上的理解还不是很可靠,这难道能称为道谛的无间等? 例如现今有人整天拿瓶水到处喷喷,口里念念有词说就能拯救无形众生。试想活 人如都不伸手救助,谈何发心救度无形众生。 此发心救度无形众生,无疑只是满足 自私之心,想从此动作以博取对他们的有所求。要知佛陀教导的是缘起法及解脱味。 要解脱就要往心内看,而不是教导信众,反而执迷在外相上及增长其贪执心。不能自 度那有能力度人,就如双手自缚之人那能替人解缚。 就算念咒语能就度众生,那也 是後得智的功德。但未得根本智那来後得智。即使要靠佛、菩萨的力量,最少也要修 法修到与本尊相应。 那能说法密不密、汉传不像汉传的教法。恐引众生走入迷信。 我想据他认为他是在讲佛法,但佛陀的真实义是如此吗?我不知道。 所以唯有透过实修,於苦圣谛「如实知、如实见」,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如实知 、如实见」。才能知我现在是不是如实走在通往「涅盘路」上。我是走在离苦的「正 确道路」不是岔路。我的修行方法是清楚与正确的。由实修实观苦圣谛如实知、如实 见,进而苦集圣谛,到苦灭圣谛如实知、如实见,才能越来越如实知、如实见佛陀讲 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的真实义,这叫道谛无间等。 > -------------------------------------------------------------------------- < From: Max Tseng Time: Tue Jul 01 19:52:02 2014 回答的是编辑前的,前面讲过了 > -------------------------------------------------------------------------- < From: Max Tseng Time: Tue Jul 01 21:22:10 2014 是喔..... > -------------------------------------------------------------------------- < From: 周靖山 Time: Wed Jul 02 09:21:04 2014 Ming-Hong Bai师兄: 可能我语意有表答不清,其实我要表达的是「灭谛」是指一切行人,经修道後,所证 得的寂灭境界;它是「寂静」、「寂灭」的。但寂灭境界就是在「不再生起贪、嗔、 痴」的三毒」状态下产生的苦的止息境界的意思。 Ming-Hong Bai师兄说:灭谛,就是知「苦可灭」,因为知「一切集法,皆是灭法。 」,所以知苦可灭。是不错。但我引经典中「苦灭圣谛无间等」说是苦灭圣谛「如实 知、如实见」。既然对苦是「如实知、如实见」,就是能亲证知苦可灭,这与师兄说 「知「苦可灭」,因为知「一切集法,皆是灭法。」,所以知苦可灭。可有差别? 当然我对「道谛」的解释,我已说明并不完全的一般解法。我说「道」一般即是指一 切行者趣向涅盘时,所修的正法;但我说「道」也是通行之义,如《俱舍论》云:「 道义云何?谓涅盘路,乘此能往涅盘城故。」这里说「涅盘路」,不是等於所说的「 现法涅盘」或「有馀涅盘」,而是乘此为能往〈趣向〉涅盘城的真正道路。 一般我们说无间等:就是洞察。没有任何间隔、差距地以智慧观察。又译作「现观」 。「现观」、「证」,有「理解、了解、通达」之意。 而我认为「现观」就是「如实知、如实见」。所以修四圣谛要「如实知、如实见」。 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要「如实知、如实见」。道圣谛也要「如实知、如实见 」,但更可说由於对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如实知、如实见」。而能没有任 何间隔、差距地以智慧观察,知是走在通往涅盘的真正道路上,也才能没有任何间隔 、差距地了解佛所说如何解脱之道。 至於您说的实证「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是解脱之道不错,但也是佛所说如何解脱之 道其中的一个面向。 > -------------------------------------------------------------------------- < From: Max Tseng Time: Wed Jul 02 11:19:15 2014 344经 尊者摩诃拘□罗与尊者舍利弗问答 (由三善不善根观察而入流) 而正见具足 (由四食厌想而入流) 而正见具足 (由三有之病观察而入流) 而正见具足 (由五取蕴观察入流) 而正见具足 (由缘起法观察而入流) 而正见具足 正见具足者是入流者,而八正道之首也是正见 由五种修法到入流前,其中有四种提到八正道必须被如实了知 (为观慧对象X) (为观 的结果,是慧属道谛O),其後都提到正见具足,这经由前三谛而有道谛应该就只是正 见具足与不具足。 > -------------------------------------------------------------------------- < From: Max Tseng Time: Wed Jul 02 11:19:57 2014 清净道的道次第将苦灭圣谛视为涅盘,如清净道中对灭圣谛这样解释 : 此「灭」有寂静的特相; 有不死的作用,或令得乐的作用 ; 无相、或无障碍是它 的现状。 佛音对於灭圣谛这段并没有足处(近因),所指的是涅盘。 (涅盘种种的语意中末学的提问是采用这寂静、不死、令得乐、无相、或无障碍的相 、味、现起 ) 如他之後的辩论中提到 : (问)因为尽了(烦恼)以後便不再起之故,此(尽)为涅盘应无过失 ? (答)不然,因为没有这样的尽之故,纵使有,也未免有如前面所说的过失之故 ; 并且圣道亦可认为涅盘的状态,因为圣道而尽诸烦恼,故名为尽,圣道以後便不再起 过失故。 其次就广义说,这是称为不生及灭的尽的(涅盘的)亲依之故,成了它的亲依,以接近 而说(涅盘)为尽。 佛音论师的意思是说: 因为涅盘的现观而烦恼灭尽,而不是烦恼灭尽而涅盘 若烦恼灭尽而涅盘,则涅盘是有为法 南传佛教灭圣谛的现观即是 道刹那以涅盘为所缘, 道刹那以涅盘为所缘这样的说法 的经典根据在哪? 这点请教所有博学多闻的师兄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hu Jul 03 12:29:09 2014 「道刹那以涅盘为所缘」此句应是在论中才容易见到。但此句我的看法补充一下: 此「道刹那」通常指的是,证得须陀洹道的刹那生起一次(也只有这麽一次),随後 即生起果心,。也就是转换凡夫种姓为须陀洹等的圣者种姓,是出世间心路中的第一 个转向,此时以涅盘为所缘的心。 但〈指初果、二果、三果〉的果心就不限於一刹那。 因为道心是以种姓智所示、以涅盘为所缘,而摧破那未曾摧破的贪□痴蕴的一刹那而 为须陀洹道,此後是无间生起了二或三的果(异熟)心。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Thu Jul 03 14:56:21 2014 发现要在交叉诘问中把看法说清楚,真的是不太容易,所以我把前面写的文章删了, 重新写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害大家变自问自答,真是抱歉! :D ) 我的看法是从转法轮经来的。在转法转经中,佛陀教导四谛、三转、十二行。所谓三 转,其实也就是现观四谛的三个阶段: 1. 示转:说明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 在示转阶段,如实知四谛而入见道位,知「苦」、知「苦因」,知「苦可灭」 (仍未 证灭),知「灭苦的方法」 (仍未修)。 入见道位其实才算正式走到修道的起点。到此阶段,集也还没断、苦也还没灭、道也 还没修。只是由集灭的特性,而知「苦可灭」,继而知「道可修」。 所以并不是因为「修道」之後,才知「苦可灭」。而是因为知「苦可灭」,「出世间 八正道的智慧」才生起。在出世间八正道智慧生起之前,所有的八正道见解,都只能 算是世间八正道。 2. 劝转:苦应遍知、集应遍断、灭应证、道应修。 在前面示转知四谛之後,整个解脱的原理及过程都清楚了,所以从劝转阶段开始,依 出世间八正道修行,趣向涅盘。 3. 证转:苦已遍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 在证转阶段,就是自知作证不受後有。 > -------------------------------------------------------------------------- < From: Max Tseng Time: Thu Jul 03 23:19:22 2014 前面讲错 八正道必须被如实了知 (为观的结果) 那是一种慧属道谛。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Fri Jul 04 09:54:42 2014 清净道论主张「四谛顿现观」(以灭谛为所缘),是以《相应部》『谛相应』SN56.30 经为基础: 「具寿伽梵婆提对长老比丘曰:友等!我自 世尊处,曾亲闻、亲受:『诸比丘!见 苦者,亦见苦 集、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见苦集者,亦见苦、亦 见苦灭、亦见 顺苦灭道。见苦灭者,亦见苦、亦见苦 集、亦见顺苦灭道。见顺苦灭道者,亦见苦 、亦见苦 集、亦见苦灭。』」 所以,部派之间存在著四谛「渐次现观」与「顿现观」的争议。也或许还称不上争议 ,只是不同传承而已。 > -------------------------------------------------------------------------- < From: Max Tseng Time: Fri Jul 04 12:42:47 2014 Ming-Hong Bai 师兄好,我没看到这段,四谛顿现观? 请问您在哪边看到? 末学记得七清净是有顺序相依性,如果要对应四谛,度疑以前为苦与集,生灭随观之 後为真正的毗婆舍那,到坏随观之後应该是观这能观也是无常、有为,如f七十七智 中所说。 以涅盘为所缘是观灭圣谛,这部分和前面所说观智的差异是彼分断与正断差异,应该 不是顿渐四谛差异。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Fri Jul 04 14:01:49 2014 清净道论主张「四谛顿现观」,其实是一些论文归纳出来的 (http://goo.gl/rIXIUg),我没研究过清净道论,所以也不是很清楚。 Max Tseng 说得有道理,有空我再去看看清净道论究竟是怎麽说的。只是这些问题对 我的小脑袋而言太困难了,我得让他休息休息。 :P > -------------------------------------------------------------------------- < From: 周靖山 Time: Fri Jul 04 14:08:49 2014 觉音(Buddhaghosa)按照《解脱道论》之修道次第所造成的《清净道论》,在其「 慧品」的智见清净中,有说: 『於谛观之时,在彼等(须陀洹道等的)四智的一一刹那所说的遍知、舍断、作证、 修习等各各四种作用,而此等(作用)都应依他们的自性而知。古师说:譬如灯火, 在非前非後的同一刹那而行四种作用——燃烧灯蕊,破除黑暗,发光,消油,如是道 智亦於非前非後的同一刹那而现观四谛。…以灭为所缘而得成就观见及通达於四谛的 。』 依《清净道论》「智见清净」一节来看,觉音论师对於四谛现观,完全是采纳《 无碍解道》与《解脱道论》之定论,故有顿现观思想的继承,是理所当然的事。 〈 四谛顿、渐现观之初探 释开仁〉 > -------------------------------------------------------------------------- < From: Max Tseng Time: Fri Jul 04 14:54:07 2014 感谢两位兄帮忙找资料,太感谢了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Jul 05 00:37:39 2014 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此经的南传对应经文,或许是因采用「四谛顿现观」的观点,而 跟北传的经文不同: 「比丘们!如果任何人这麽说:『我未如实现观苦圣谛,未如实现观苦集圣谛,未如 实现观苦灭圣谛,未如实现观导向苦灭道迹圣谛,而後将得到苦的完全结束。』这是 不可能的。 」 另一方面,北传的经文也有另一种解释法:若四个圣谛都是顿现观,那麽没有苦无间 等、集无间等、灭无间等前,自然也不可能道无间等。若照这种解释,则此经所强调 的反而不是苦、集、灭、道无间等的次第,而可能是强调顿现观。 由於此经篇幅太短,所以北传、南传的这点差别难以比较,得从其他经比对看看了。 > -------------------------------------------------------------------------- < From: Max Tseng Time: Sat Jul 05 06:55:55 2014 SN.56.29 (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这四圣谛,哪四个呢?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导向苦灭道迹圣 谛。比丘们!这些是四圣谛。 比丘们!对这四圣谛有应该被遍知的圣谛,有应该被舍断的圣谛,有应该被作证的圣 谛,有应该被修习的圣谛。 而,比丘们!什麽是应该被遍知的圣谛?苦圣谛应该被遍知,苦集圣谛应该被舍断, 苦灭圣谛应该被作证,导向苦灭道迹圣谛应该被修习。 比丘们!因此,在这里,『这是苦』应该作努力,……(中略)『这是导向苦灭道迹 』应该作努力。」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l 06 12:40:59 2014 根据《杂阿含经》卷十六第435、436经: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5%85%AD#四三五 《杂阿含经》卷16:「佛告长者:「此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CBETA, T02, no. 99, p. 112, c24-25) 和『清净道论』的看法显然不同。 但第436经的相对应的南传经文,和北传经文又刚好差了一点,而是说「四圣谛还没 无间等,则无法止息苦」,和卷十五第397经的南北传差异一模一样。 显然这边有因为不同部派传承,而影响经文的解读或传抄。如果从第436经的譬喻来 看,个人认为北传的传抄较合理,因为 1) 重阁有不同的楼层,强调的是一层一层上去的概念,如果要强调顿无间等(整栋 楼的不同层同时盖好?),那就不应该用重阁为譬喻了。 2) 「四圣谛还没无间等,则无法止息苦」这样的论述似乎是赘言,因为灭谛无间等 即可代表苦灭。 > -------------------------------------------------------------------------- < From: Max Tseng Time: Sun Jul 06 17:44:18 2014 清净道的灭有好几种灭,有暂时的,部分的和永久性的 如禅定的伏断,观慧的彼分断,和涅盘的永断。 > -------------------------------------------------------------------------- < From: Max Tseng Time: Sun Jul 06 18:01:54 2014 修观你不可能只见集起而不见灭去,到後面只观灭也只是不作意集起,到行舍智,他 的形容也是如水滴於荷叶,意思是由於这样的修行他不取著前後等概念,不表示烦恼 不起。(迅速舍断烦恼) 修观其实都是在有为法上的努力,如果说前分的努力是涅盘的因,那涅盘也成了有为 法。 五蕴六入的的如实知见算不算是现观集圣谛呢? 如果算那烦恼也并没有真的灭去,最多是不取著,没有那种不生不成不死的境界。也 就是说观集起也会观到灭去,这些集起与灭去以集圣谛就能表示了,清净道的确讲了 顿现观,但是他的实际意义是观灭圣谛,是指无为法的照见,如初道永断三结最多七 生。 清净道的讲法也不是没有道理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092/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