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093/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杂阿含经》谛相应第407~415经 时间: Sun Jul 06 12:52:45 2014 《杂阿含经》谛相应第407~415经,记载了佛陀要比丘不要思惟、谈论俗事,而要思 惟四圣谛: 407: 为何比丘不应思惟世间思惟,而应思惟四圣谛。 408: 不应论议十四无记,而应论议四圣谛。 409: 不应起贪、□、害的想法,而应起四圣谛的想法。 410: 不应起亲里、国土人民、不死的想法,而应起四圣谛的想法。 411: 不应谈论王事等世俗事,而应论四圣谛。 412: 不应褒己贬他,自称知法、律而诤论,而应论说四圣谛。 413: 不应谈论哪个国王较有力、较有钱,而应说四圣谛。 414: 不应谈论过去生的事,而应说四圣谛。 415: 不应谈论哪位施主的布施的饮食较好、较差,而应说四圣谛。 这是因为谈论俗事无法导致解脱,出家人自然应该思惟四圣谛以解脱。 佛经中说世界、说众生、说各种世俗事的经文,目的也不外乎为了帮助佛弟子修行, 例如佛经对於三界的描述,是为了避免佛弟子误以为某些定境为涅盘,而走了歧路。 > -------------------------------------------------------------------------- < From: Chen Jian Time: Tue Jul 08 17:38:39 2014 如果以佛法的教度,正确的修行,那应该最近是不要太热衷於社会运动了,虽然有接 触,可能以我自己的身分是一定要接触到人群与相关议题,似乎是比较□触修行的, 那这样怎麽办呢? 可能要割舍 > -------------------------------------------------------------------------- < From: Max Tseng Time: Tue Jul 08 18:38:06 2014 有一次呢,我看到一个老婆婆被一辆吓到,她就坐在地上哀嚎,其实那辆车真的没撞 到她,但是却让她受伤了,我去看她的伤势,她却扬言要告我,我只好陪她去医院, 负担医药费用,每天去看她,她却扬言要告我,虽然她的孙女一直跟她说: 阿□别这 样。 我要是有看到这些经文我一定不理她 > -------------------------------------------------------------------------- < From: Max Tseng Time: Tue Jul 08 18:39:23 2014 佛经对於三界的描述,是为了避免佛弟子误以为某些定境为涅盘... 涅盘是什麽我不清楚,误以为某些定境为涅盘,那样的修行者通常定慧是分不清楚的 。 三界我用我的经验告诉师兄,有 > -------------------------------------------------------------------------- < From: Max Tseng Time: Tue Jul 08 18:42:01 2014 看到这些经文真是获益良多,再也不用鸡婆去帮助他人真是太好了 可是增支部佛陀去阻挡流离王耶.... > -------------------------------------------------------------------------- < From: Chien-Kai Wang Time: Tue Jul 08 19:48:25 2014 陈建 或许换个角度想,如果致力某些俗事可以安定大众,利於现世安乐,进而推展 四圣谛教法於世间,那麽也是可行之途。 另外,这段经文似乎专指比丘? 一般在家居士毕竟恐怕很难清绝於俗务。不过我想这 段经文最重要的还是在提醒修行者能时刻心念四圣谛,不为俗务缠身而恼误了修行的 方向。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Jul 09 18:17:39 2014 To 陈建: 我也同意 金山豆 所说的,这些经文是对出家人说,而出家律有禁止比丘 从政、赚钱等行为,毕竟身份不同。 另一方面,从佛陀的教导来看,是不主张过度执迷於特定事情(而引起三毒增上), 虽然在家戒并没有管那麽多。 一些所谓大乘经典的内容,也有探讨在家人如何取得二者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入世帮 助众生,另一方面众生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时,也不致於因此就心灰意冷了。这 是般若经典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深般若」所克服的难题。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Jul 09 18:22:35 2014 Max 提到「可是增支部佛陀去阻挡流离王耶」,可见佛陀并非不问世事,而是以智慧 、慈悲处理世事。 佛陀挡了流离王三次,可见其慈悲。前二次流离王就退兵了,第三次挡不住,琉璃王 心意已决,释迦族恶业难逃,佛陀也不会因此选边站、暗杀流离王而造恶业,可见佛 陀的智慧。 另一方面,佛陀毕竟已证道,处理世事时能不染;对於没有证道的比丘,跳到染缸里 不见得能不染,因此佛陀还是要比丘尽量不谈论俗事。 > -------------------------------------------------------------------------- < From: Chen Jian Time: Sun Jul 13 14:15:32 2014 感恩上面 金山豆 与 大刚学友的增上讨论 受益了Orz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093/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