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156/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修习止、观是成就解脱的基础 时间: Sat Oct 04 13:41:20 2014 修习止、观是成就解脱的基础,实务上有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 《杂阿含经》第560经中,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4%B8%80#五六○ 阿难归纳以下四种可成就阿罗汉的次第: 1. 先止後观:先著重修定,後来才修观慧。另外像佛世时外道打坐很厉害,有定力 但不知道四圣谛,听了佛法後开启智慧而能成道。 2. 先观後止:先著重观慧,後来才补足定力。 3. 调伏掉乱,然後止观:无法入定,因此先用调伏的方法排除障碍,才能顺利止观 。 4. 止观并行:止与观交互并行地修。 经文中「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止观一心、等受」都是在说「止」,而「 分别於法、量度」或「於法选择、思量」是在说「观」。 另外上上周参加读经班的同学可注意,此经大正藏的标点很乱,刚才已大改版过,标 点改正确後,这经会比先前好读许多。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Sat Oct 04 13:45:30 2014 大纲兄 ,1.2.何解?先导是何解??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Oct 04 13:52:22 2014 1. 先成就止而後成就观 2. 先成就观而後成就止 举例来说,佛世时外道打坐很厉害,有定力但不知道四圣谛,听了佛法後开启智慧立 刻成道,就是1。或是佛弟子先著重修定,後来才修观慧,也是如此。 相反的,著重观慧的法门,之後才补足止的,就偏向於2. 4. 是在修行过程中定与慧尽量均衡,就七觉支来说定慧均衡是最好、最稳当的。 3. 是一直没止也没观也不放弃,紧紧地抓住佛法,总有一天还是会修成定慧而成就 。这也是後世所谓「弘佛道」的基础,喊烧的人总有一天会吃进去。 > -------------------------------------------------------------------------- < From: Russ Wang Time: Sat Oct 04 15:23:02 2014 大刚兄,请问「止观一心」何以归类於止,而不是同时归类於观呢?其实际的行法与 4止观双连而修习有何不同之处?谢谢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Oct 04 16:01:54 2014 王兄所提出的也是我在标点时曾思考过的问题。直接讲结论: 这边只是标点的不同,如果标点为「止观、一心」,那麽「止观」是定慧皆有,「一 心」则著重定。 标为「止观一心」,解释为「修行止观到心专注、定的状态」。「一心」又作「心一 境性」,著重在定。 因为这句话连著几个词都是在讲「定」的同义词,中间突然冒出一个定慧皆有,会比 较奇怪,因此才标点为「止观一心」。 实际上这几个定的同义词不重要,反正就是要表达「定」的概念,像南传此段经文就 只一个字「定」带过,没提到各同义词。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Oct 04 16:07:01 2014 关於「止为先导而修习观」以及「止观双连而修习」有何不同,一般说来只是程度上 的差异: 著重「止为先导而修习观」的门派,会先修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然後修习观。 著重「止观双连而修习」的门派,会先修初禅,然後以初禅定的馀势修习观、分析五 阴等等。然後才修习二禅,再以二禅定的馀势修习观。 条条大路通罗门,这些方法都有其适应的群众。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Oct 04 16:09:46 2014 「止观和合俱行(SA.560)」,南传作「止与观双连而修习」(samathavipassana? yuganaddha? bh?ve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开发宁静与洞察结合成对」 (develops tranquillity and insight jointed in pair)或「开发平静与洞察连结 」(develops serenity and insight in conjunction),并解说其模式是先进入初禅 ,然後出初禅,应用洞察(观;□婆舍那)於那个经验,即:在初禅中看五蕴为无常, 易进入苦与无我,然後进入第二禅,以洞察随观(contemplates;凝视),应用相同的 成对程序於其他禅,一直到证初果。按:「止」(samatha),音译为「舍摩他」,「 观」(vipassana),音译为「□婆舍那」。 (出自庄居士对读) > -------------------------------------------------------------------------- < From: Chen Jian Time: Tue Oct 07 22:58:54 2014 报告 我有问题, 上面提到:比丘的心意被对法的掉举紧紧地握持 也是可成阿罗汉的途径之一,那我想到,五盖中有:贪、嗔、掉举、睡眠、疑,我读 过南传的禅修注释跟北传注释,大概掉举就是心不在当下,而抓住某物或被某物抓住 ,这样的掉举,也是可成圣果的途径吗? 意思是否是:这位比丘虽然没有止而心定起观,也没观而後止,只是心中一直被法抓 住,这样也有证圣果的机会吗? 或者实务上是这样:对法掉举到某一程度就乾脆入定了XD`? > -------------------------------------------------------------------------- < From: Chen Jian Time: Tue Oct 07 23:58:47 2014 另外一问题:北传经文看不出比丘的心被法的掉举所持(是由南传比对而推出掉举的 对象是法吗?),只看得出先有掉举,然後安住心,之後证道,我可以理解成 先有对 法的掉举,然後止,尔後道生起吗?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Oct 08 00:53:24 2014 陈建提出的是大哉问 (y) 这句话相对应的南传经文,四个版本(菩提比丘、Thanissaro比丘、元亨寺、庄春江 )就有四种不同的翻译法,互相抵触,就知道此处南传经文不见得比较不模糊了。 先说结论:这种类型一开始是「掉举所持」,也就是民间所谓业障深重啦,所以一直 混不出定慧,直到「以【调伏】心坐」,将卡关的原因对治了,才进入定、慧的阶段 。 今天太晚了,明天再细谈。 > -------------------------------------------------------------------------- < From: Russ Wang Time: Wed Oct 08 01:56:31 2014 陈建 若不是您问起,我则一直以为「心被法的掉举所持」是走起疑情的那个路子? 有待大刚解答 > -------------------------------------------------------------------------- < From: Chen Jian Time: Wed Oct 08 17:33:35 2014 我的想法一开始跟 王翔昱 师兄很像,我还想说 禅宗的疑情被认可了勒 哈哈 疑到 最後也入定 也蛮符合 当今实修者的说法(EX:圣严法师) > -------------------------------------------------------------------------- < From: 乔瑟夫 Time: Wed Oct 08 19:16:08 2014 3.......为了被掉乱所持;为了调伏此心....依止观而使内心住於一处.....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hu Oct 09 11:02:17 2014 谢谢 陈建 的提问,这议题是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阿难是用他自己的话讲出了 修学次第。由於细节很多,所以另开主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359688464204996/ 以讨论。 关於「心被法的掉举所持」,巴利藏中的「法」应该是指广义的法,代表任何有形、 无形、真实、虚妄的事物或道理, 障碍了修行者而有掉举,不是特指「佛法」。 关於「禅宗的疑情」,看来人的根基,如果有成就阿罗汉的,也是在这四种之一。例 如因为打破疑情而悟道,则是以观为先导者;因疑情成团而先入定,则是以止为先导 者;修了好久仍被掉举所持,下定决心断臂求法之後听到「把心拿来安」而突破者, 则是调伏成功的。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hu Oct 09 14:44:24 2014 先从止观说起。此二法众说纷纭,但起码有两种功能,一是得定(世尊所说得抓住五 只小动物),二是能观察。如果是把此二者看成两种实修法就会出现自认为修□婆舍 那比较好而不重视奢摩他的讲法(反之亦然),另外就是一些强调修XX观的教派会认为 自己才是在修止观的观。以止观来说中土一直都在提及此二道,只不过用的是另外的 名词,也就是三解脱学中的『定、慧』。止者得定,观的结果是得解脱慧。所以戒能 生定,定能发慧原因在此。 以当生证得解脱来说止观二道是必要的,然止道是更必要也是重要基础。因为要能观 的前提是心不掉举,否则当你想观察时心里一直出现Miranda keer走秀的画面,那就 无法观。然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止观的观,其所观察的是心。因此经典中所说得白骨 观/不净观这类和安般法同属止道,而不是观道。因那是为了入止道而选用的对治法 门,对治身见的执著。其他类推。 以解脱道来说大略分三种。也就是阿罗诃慧解脱/阿罗诃俱解脱/三明 《中阿含经》卷24〈因品4〉:「「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 著,得解脱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慧解脱。」(CBETA, T01, no. 26, p. 582, a14-17) 《中阿含经》卷24〈因品4〉:「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 ,得解脱,及此八解脱,顺逆身作证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 俱解脱。」」(CBETA, T01, no. 26, p. 582, a29-b4) 三明解脱是有神通的弟子能证知,以神通观察三界一切众生之死此生彼如处火宅,而 自然止诸漏。下列以比丘罗云为例(世尊也是这种类型,差别在於世尊无师自悟并於 霎那间成就一切智)。 《增壹阿含经》卷7〈安般品17〉:「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注:安般法),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 喜安,游於初禅。..(中略)..游於四禅。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 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 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亿载不可计,我曾 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乐,寿命长短,彼终生此,此终生彼。彼以此 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 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 。 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谤贤圣,行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入 地狱中。或复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造正见行, 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 ,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复更施意,成尽漏心,彼观此 苦,如实知之。复观苦习,亦知苦尽,亦知苦出要,如实知之。彼以作是观,欲漏心 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 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是时,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CBETA, T02, no. 125, p. 582, b5-c5) 上述的三种是解脱道的三大分支,其中的阿罗诃慧解脱数目最多,三明及俱解脱最少 ,原因由上述三种解脱道的次第可知一斑。以世尊早期的弟子很快证阿罗汉道的弟子 来说,他们大多本来就有深厚定力,修习离欲後马上就证阿罗汉(彼七识住及二处知 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者),这是最快也是数量最多的方式。请注意经中的离欲不 是普通人的离欲,那是高级的欲,例如以诸禅为解脱,住彼乐彼。而普通人连修定都 很难。 《中阿含经》卷29〈大品1〉:「 尊者舍梨子复三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亦不嫌此五百 比丘身、口、意行。世尊!此五百比丘,几比丘得三明达?几比丘得俱解脱?几比丘 得慧解脱耶?」 世尊告曰:「舍梨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达,九十比丘得俱解脱,馀比丘 得慧解脱。舍梨子!此众无枝无叶,亦无节戾,清净真实,得正住立。」」(CBETA, T01, no. 26, p. 610, b20-27) 现在来看看止观,阿难尊者和上座有过这麽一段谈话纪录。 《杂阿含经》卷17:「 尔时,尊者阿难往诣上座上座名者所,诣已,恭敬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问上座 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处、树下、闲房思惟,当以何法专精思惟?」 上座答言:「尊者阿难!於空处、树下、闲房思惟者,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 观。」 尊者阿难复问上座:「修习於止,多修习已,当何所成,修习於观,多修习已,当何 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难!修习於止,终成於观,修习观已,亦成於止。谓圣弟子止、 观俱修,得诸解脱界。」」(CBETA, T02, no. 99, p. 118, b16-25) 这里的『修习於止,终成於观,修习观已,亦成於止』通常被解释成先修止或先修观 ,但以实修的过程来看,止道会先成就原因如前所述。然止观二道本身是互相以螺旋 状的方式互相成就。也就是: 修习於止,终成於观-->修止道得定後,须修观道才能有解脱慧(智果)。 修习观已,亦成於止-->然要有稳定的观察力,则需要有止道的基础才能稳定的观察 禅境。如同水清不动後能看进水底一样。也因此修观道後如果有困难,则要回来修止 道,如此相辅相成。 而上述的止观二道的修习在前面的解脱道的三大分支(阿罗诃慧解脱/阿罗诃俱解脱 /三明)都具备,差别在於俱解脱/三明得证者,将观察的能力(经中称为智通)修到极 致,能观察到最微细的心,也因此能入灭心定当下了解了何为涅盘。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hu Oct 09 16:40:28 2014 承上,以杂阿含560经来说,阿难尊者对於这四种求解脱道的行者,都会予以赞同并 鼓励他们(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阿难尊者对於解脱道的理论知之甚详,一听 就晓得对方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杂阿含经》卷21:「 若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记说,我当善哉慰劳问讯,或求以四道。何等为四? 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止、观、一心、等受, 分别於法量度,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记说,我则如 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说初道。」(CBETA, T02, no. 99, p. 146, c22-28) 第一种行者是利根者,只要听到世尊诃责五欲就能心领神会,最典型的比丘就是除粪 比丘。这类人听闻正法後就能迅速的得证,因此经文中简单描述『比丘、比丘尼"坐 "』。一端坐下来就是心清净如除粪比丘,这类人证道很快。中国的禅宗如六祖慧能 大师就是此类人,一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马上心领神会,由六祖坛经可 知他的根基之利。 《杂阿含经》卷21:「「 复次,比丘、比丘尼正坐思惟,於法选择,思量住心,善住、局住,调伏止观,一心 等受。如是正向多住,得离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记说,我当如是善哉慰 喻,或求是,名第二说道。」(CBETA, T02, no. 99, p. 146, c28-p. 147, a3) 第二种行者也是利根者,和第一种差别只在於需要反覆由各种角度思量并检择世尊的 教法,一样是很快的证道。 《杂阿含经》卷21:「「 复次,比丘、比丘尼为掉乱所持,以调伏心坐、正坐,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 止观,一心等受化。如是正向多住已,则断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记说, 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三说道。」(CBETA, T02, no. 99, p. 147, a3-8) 第三种是顿根者,虽名为顿根但只是和前述的比较之结果。这类行者虽然了解世尊所 说得教法,但习性使然如大刚所提的难陀比丘一下子无法断除情欲,也就是说道理都 懂但身体不听控制,这类人的心就是上述所说得『比丘、比丘尼为掉乱所持』,也因 此需要以各种方式调伏。以难陀为例世尊用的方式比较劲爆,直接待他去天界和地狱 ,当他看到地狱那一锅後,马上就吓醒了了解到世尊所说不虚。之後能静心修行一样 是证解脱。现世的行者能用的方式就是常见的白骨/不净/数息这类调伏法门 《杂阿含经》卷21:「「复次,比丘、比丘尼止观和合俱行,作如是正向多住,则断 诸使。若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记说者,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教诫,或求是,名第四说 道。」」(CBETA, T02, no. 99, p. 147, a8-11) 第四种则是前文所述的得三明或是俱解脱的行者,在此不赘述。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156/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