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274/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善知识不是半梵行,而是全梵行 时间: Mon Feb 02 19:34:26 2015 「善知识不是半梵行,而是全梵行」 许多老参们可能看过印老解说「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 ,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所以者何?纯一满静,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善 伴党、善随从」这句经文的讨论。 《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26经、卷二十八第768经、卷四十六第1238经的字面意义较 接近於:「只有部份清净修行的人仍不是善知识,完全清净修行的人才是善知识」。 但相当的南传经文以及《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九众生居品44〉第10经经文是作另一 个方向的阐释,意义较接近为:「善知识之谊不是一半的梵行,而是全部的梵行」, 也就是说善知识能成全我们的修行,例如南传经文说道:「当比丘有善友、善伴侣、 善同志时,这应该可以被预期:他必将修习八支圣道、必将多修习八支圣道。」 可能在佛经早期传抄时已有二种不同解读的版本流传。印老即作第二种解读。 (感谢正念同学於读经班的分享。)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Feb 02 19:46:56 2015 原经文参见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4%B8%83#七二六 > -------------------------------------------------------------------------- < From: Ven Juexu Time: Mon Feb 02 19:51:28 2015 大刚这个经文借我贴一下。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Feb 02 20:27:33 2015 感谢正念同学的提醒,加上注明印老是作第二种解读。印老的看法如下: 成佛之道/第二章 闻法趣入 某次,如来赞叹善知识的功德,阿难说:『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佛说」:『 莫作是言。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阿难的意思,亲近善知识, 那清净梵行,可说已完成一半了。可是佛的意思,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 已经完成。佛是怎样的重视善知识!所以「学者」,「应」该「尊敬」供养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的功德,《华严经》等都说得非常明。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Feb 02 21:23:04 2015 我刚也比对以前的讨论。现在整个看起来,原来印老应该是照南传的说法,来解释这 一经。难怪当初大家看印老这段解说时觉得和《杂阿含经》经文对不太起来,原来是 另有所本。 《杂阿含经》当中佛陀是以他自己为善知识的例子,例如:「我为善知识故,有众生 於我所取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如是择法觉分… …」但在《增 壹阿含经》及南传经文则相反,是说佛陀当初也是亲近善知识的关系,而成就七觉分 。例如《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九众生居品44〉:「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 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 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CBETA, T02, no. 125, p. 768, c20-24) 另外,在《杂阿含经》第726之前的第724、725经的意义和第726经是连贯的,第 724经说可根据持戒、修德、惭、愧,成真实法这五个条件,找到该亲近奉事的法师 ,第725经定义「纯一满净」为七觉分,第726经说善知识是全梵行(纯一满净;七觉 分)。 除了南北传阿含或尼柯耶的不同外,看来在部派时就已有二种不同的解读,例如以下 经文: 《大般涅盘经》卷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22〉:「我於尔时为是二人如应 说法,二人闻已得阿罗汉果。是故,我为一切众生真善知识,…(中略)…以是义故 ,阿难比丘说:『半梵行名善知识。』我言:『不尔,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识。』」 (CBETA, T12, no. 375, p. 764, b3-22) 此段阐述的立场同於《杂阿含经》的部派传承或翻译。 > -------------------------------------------------------------------------- < From: Angela Yen Time: Mon Feb 02 21:45:31 2015 有个小疑问:佛当时,周围的声闻、缘觉圣者多…当今末法时下…完全清净与真善知 识…可能无法跟当时…佛住世之际,可以相比较…… 善知识,难寻吧??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Feb 02 21:49:11 2015 言殷说得是好问题,其实在《杂阿含经》的前二经就有关於找善知识相关的经文: 「若比丘持戒、修德、惭、愧,成真实法,见此人者,多得果报。若复闻者,若随忆 念者、随出家者,多得功德,况复亲近恭敬奉事。所以者何?亲近奉事如是人者,时 时得闻深妙之法;得闻深法已,成就二正,身正及心正,方便修习定觉分;修习已, 修习满足,乃至舍觉分修习满足。」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E4%B8%83#七二四 根据本经所述,我们可依据:持戒、修德、惭、愧,成真实法这五个条件,找到该亲 近奉事的法师。其中前四项都或多或少都可由言行而知。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Feb 02 21:54:03 2015 这串讨论自1998年开始,终於到2015年有完整的脉络及结论了 :D 历史讨论已收录於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7%A0%94%E8%A8%8E_%E5% 96%84%E7%9F%A5%E8%AD%98%E6%98%AF%E5%85%A8%E6%A2%B5%E8%A1%8C_%E6%98%AF%E4%B B%80%E9%BA%BC%E6%84%8F%E6%80%9D > -------------------------------------------------------------------------- < From: Yw Liu Time: Tue Feb 03 09:31:07 2015 当年 Heawen Chou 兄还特别为这个间接问到了印老: 我最记得那跳楼的比喻 (相关 讨论都很长大一串,看适不适合另当参考)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dhism/S/F001016S&nu m=1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Feb 03 10:00:41 2015 Yw Liu 找到的这旧讨论也很不错,已一并加入整理。其中有提到 《杂事》 等相关 经典是目前的对应经典资料库所没有的,值得收录作对应经典。 > -------------------------------------------------------------------------- < From: Heawen Chou Time: Tue Feb 03 13:23:18 2015 这二天还真的找到不少旧回忆. :)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hu Feb 05 09:58:59 2015 善知识是满梵行或半梵行 1.恕我先放下一些大德、导师的看法,我依上下文及我对於佛法的了解理念陈述一点 我对(善知识是满梵行或半梵行)的看法。 首先对此两名辞下个定义: 满梵行:是指的是该行者能自己了脱於生死者,也能令众生脱离老病死,是善知识。 该行者能完成七觉分,能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因此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 亲近此行者,就能生起信、闻、念、施、慧都能有所增益,以此方便善巧引领众生走 上脱离老病死,就是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 半梵行:不是指修行一半者,而是指对脱离老病死解脱之法,知见尚不透彻了解,其 修行也只是少分少力而已,此为半梵行者。 此可参考:杂阿含726经『…..我之所以为善知识故,是音有众生於我所取念觉分, 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如是,择法觉分、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 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以是故当知,阿难!纯一、满{静}[净]梵行清白,谓 :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非恶伴党、非恶随从。」 杂阿含(六五)「,,,,,我以善知识故,脱於生死。是故当知,善知识者,梵行全体 。…」 2.我想在这些经典在於提省阿难尊者也在提醒我们,要真能修行,透彻了悟解脱之法 ,才能成为别人的善知识。才能成为别人修行的善友、善伴。不能对脱离老病死解脱 之法,知见尚不透彻了解,其修行也只是少分少力而已,就要成为别人修行的善友、 善伴。佛法是要对众生有大义函与利益,能招致现世报得利益,要真能修行,透彻了 悟解脱之法,才不会变成是与恶友恶伴恶知识等而为伴党。 3.就如现今末法时期,有些说法者,对法义亦不甚了解,不知是否有深修,也不依四 大教法,就大张旗鼓带著广大信众大肆所谓传法。以此以盲导盲,混乱知见增生众生 执取,真不晓得要将众生带往何处去?真教人忧心与警惕。 如今此种满梵行的善知识确实难找,然而「遇缘有师」,我相信根据《杂阿含经》 第724经所述:「该亲近奉事的比丘」 1. 持戒、 2. 修德、 3. 惭、 4. 愧, 5. 成真实法 我们当深入经藏,从事实修。依这五个条件,我想或许还能在这现今末法时期捡择 到该亲近的善知识。 ?z?Q > -------------------------------------------------------------------------- < From: Chen Jian Time: Sun Mar 22 21:54:15 2015 跳楼的比喻好好笑XD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274/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