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309/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杂阿含经》「入界阴相应」的内容为卷三十一第892~ 时间: Sun Apr 12 14:47:48 2015 《杂阿含经》「入界阴相应」的内容为卷三十一第892~901经,是佛陀提到(六)入 (处)、(十八或六)界、(五)阴的一些经文。 「界」是「差别、分界、种类」的意思,因此可有各种分类,例如「十八界」为:眼 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 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而「六界」则为地、水、火、风、 空、识。 这些经文以六内入处的分析为起点,同理也可分析六外入处,所谓「缘眼、色,生眼 识」,六内入处对应到六外入处即生起各识,加起来就是如上述的十八界。 同理也可分析五阴。因此这些经文归类於入、界、阴相应。 值得一提的是,阴、界、入,是佛经中常用的对於一切事物的三种不同的分类法、或 三种不同的观察切入角度。举例来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空五阴);无眼、耳、鼻、舌、身、意(空六入处);无色、声 、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空十八界)」(CBETA, T08, no. 251, p. 848, c11-13)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hu Apr 16 23:49:10 2015 在佛教的看法,「缘眼、色,生眼识」,也就是说眼识只是在有眼、色时,才缘生的 ,生完就灭去,刹那生灭。这点可以注意喔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hu Apr 16 23:50:51 2015 关於眼、色、眼识的因果关系,有志者可以参考《杂阿含经》卷八的相关经文。c.f. http://buddhaspace.org/agama/8.html#导读_缘眼色生眼识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Apr 18 13:48:06 2015 有点小意见:有眼、色时,才缘生的,生完就(灭)去...应该是转变,生完就(灭) 去应该解释成"回不去了"(回不去当初有眼、色时才缘生的)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Apr 18 22:40:59 2015 《瑜伽师地论》卷3:「复次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作意正起。尔时从彼识乃得生。 云何根不坏。谓有二种因。一不灭坏故。二不羸劣故。云何境界现前。谓或由所依处 故。或由自性故。或由方故。或由时故。或由显了不显了故。或由全分及一分故。若 四种障所不障碍亦非极远。谓覆蔽障。隐没障。映夺障。幻惑障。极远有二种。谓处 所极远。损减极远。」(CBETA, T30, no. 1579, p. 291, a12-20)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Apr 19 20:27:32 2015 我要表达的是,眼识是刹那生灭,明天的眼识跟今天的是不同的眼识,而不像民间认 为有一个永生的灵魂,灵魂就等在那边、等著看到东西。 眼识的「缘生」是经上的标准用词,要说是「转」也可以,但那已是再下一次的缘生 cycle 而造成的假相了,其实是不同的眼识了 :) 《杂阿含经》卷13:「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 ,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CBETA, T02, no. 99, p. 92, c16-19) > -------------------------------------------------------------------------- < From: ChenTim Time: Mon Apr 27 23:00:01 2015 眼识让人联想到的电脑的影像辨识, 先用摄像镜头得到一张影像之後, 先截取特徵然 後比对资料库□多组特徵值, 经过计算之後辨识出这张影像□有什麽东西然後再将此 笔资料存入资料库. 与人的眼识有些相似, 人脑也是会先找出看到哪些特徵, 人脑的 资料库会得出这些特徵是另人喜欢或讨验的东西, 也可能认错东西, 所以眼识应该有 蛮大的比重是人脑的经验组成的. 经常看喜欢看的东西, 就会强化这方面的特徵偏好 ,...每次运算也会有不完全一样的结果, 因为每次的结果都会feedback造成系统的些 微改变. 下次再比对就会有些不同. 人脑的意识也是如此, 照一般佛经的pattern: 耳, 鼻, 舌, 身亦复如是.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May 13 08:50:58 2015 ChenTim 能思考,真不错 (y) 如果细部来看,「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 在电脑的影像辨识的例子来看,其中「摄像」约略等同「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 合触」,「得到一张影像」约略等同「受」阴,「 截取特徵然後比对资料库□多组 特徵值」约略是「想」阴,至於「经过计算之後辨识出这张影像□有什麽东西」等後 续的分析,或许较接近接下来意根的「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 想、思」了。 同意 ChenTim 的精辟观察:「每次运算也会有不完全一样的结果, 因为每次的结果 都会feedback造成系统的些微改变. 下次再比对就会有些不同」 (y)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309/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