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347/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urphy Chen 标题: 有我与无我 时间: Sat May 30 11:18:20 2015 有我与无我 由杂阿含 1 经、188 经、961 经,可看出佛陀讲「五阴非我」、「六入处非我」, 但佛陀不是讲「无我」。 不是「无我」,而是「五阴非我」、「六入处非我」、「诸法无我」。 也不是不肯定「无我」,就表示否定了「无我」,就表是肯定了「有我」。 亦不是不肯定「有我」,就表示否定了「有我」,就表是肯定了「无我」。 不是「有我」 (常见) 或「无我」 (断见),而是随著因缘而生灭变化。 佛法超脱了二元论。 《灵魂与物理》从量子力学提供了物理学上同样超脱二元论的例子。 学生向欧本海默询问电子的存在与运动问题。欧本海默回答: 如果问:「电子的位置是否保持不变?」我们必须回答:「不是。」 如果问:「电子的位置是否随时间而改变?」我们必须回答:「不是。」 如果问:「电子在运动吗?」我们必须回答:「不是。」 如果问:「电子是静止不动吗?」我们必须回答:「不是。」 这几个实例说明,不能抱持任何既定的观念,而是要不作判断地实事求是。 「灵魂」只不过是一些过程的集合,作用於瞬息万变的流动之中,遵循著因果定律。 「电子」这个名词只不过是为了方便而定义的,它是某个事物的标签,这种事物据推 断是存在的,但却又无法按照常理加以解释,因为它并没有真实的材质。 杂阿含 1 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 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 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 188 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正观察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见。正观故生厌,生厌 故离喜、离贪,离喜、贪故,我说心正解脱。如是耳、鼻、舌、身、意,离喜、离贪 ,离喜、贪故。比丘!我说心正解脱,心正解脱者,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 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无常,如是苦、空、非我,亦如是说。 杂阿含 961 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婆蹉种出家来诣佛所,合掌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昙 ,为有我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如是再三。尔时,世尊亦再三不答。 尔时,婆蹉种出家作是念:「我已三问沙门瞿昙,而不见答,但当还去。」 时,尊者阿难住於佛後,执扇扇佛。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彼婆蹉种出家三问 ,世尊何故不答?岂不增彼婆蹉种出家恶邪见,言沙门不能答其所问?」 佛告阿难:「我若答言有我,则增彼先来邪见;若答言无我,彼先痴惑岂不更增痴惑 ?言先有我从今断灭。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於今断灭则是断见。如来离於二边,处 中说法,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谓缘无明行,乃至生、老、病、死 、忧、悲、恼、苦灭。」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 < From: Heawen Chou Time: Sat May 30 12:48:53 2015 其实经文有时也是用无我的, 可能是用词或翻译的问题吧. 《杂阿含经》卷3:「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是无我;」(CBETA, T02, no. 99, p. 16, c19-20) 《杂阿含经》卷5:「诸比丘!於色当观无我,受、想、行、识当观无我。此五受阴 勤方便观,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CBETA, T02, no. 99, p. 35, b2-5) 《杂阿含经》卷11:「尊者难陀!我等已曾於此法如实知见,於六内入处观察无我, 我等已曾作如是意解:『六内入处无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应如是解:『六内入处观察无我。』」 (CBETA, T02, no. 99, p. 74, a28-b3) > -------------------------------------------------------------------------- < From: Murphy Chen Time: Sat May 30 12:50:24 2015 无我或非我换用还OK (虽然严格来说, 意义仍是不同), 主要在说明不是无我, 而是 五阴无我, 六入处无我, 诸法无我. :) > -------------------------------------------------------------------------- < From: Heawen Chou Time: Sat May 30 12:53:37 2015 我想, 961 经的意思是问者无法了解佛陀所说的无我, 会以为是有一个我, 然後把它 想办法去除掉, 佛陀为了避免有这种新的误会, 所以不回答. 那位大概是需要好好从 基本去了解, 才能懂佛陀所说的无我是什麽吧. 其实这应该也是阿哲想说的, 也是一般常见的, 许多人都会误解佛法的 "无我" . :) > -------------------------------------------------------------------------- < From: 蔡忏摩 Time: Sat May 30 13:07:01 2015 五阴无我,如是我闻~~ ^_^ > -------------------------------------------------------------------------- < From: Bowen Ke Time: Sat May 30 15:57:43 2015 杂阿含957经: ==============================================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婆蹉种出家,来诣佛所,合掌问讯。 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瞿昙!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佛告婆蹉种出家: 「随汝所问,当为汝说。」 婆蹉种出家白佛言: 「云何,瞿昙!命即身耶?」 佛告婆蹉种出家: 「命即身者,此是无记。」 「云何,瞿昙!为命异身异耶?」 佛告婆蹉种出家: 「命异身异者,此亦无记。」 ============================================= 对照一下经文就会发现,这个婆蹉种就是常常提出14无记的问题来问难佛陀的外道。 有些地方译为犊子梵志。这种问难有些时候类似一种辩论技巧,提出yes-no question,然後不管你答是或答否,都会无法自圆其说。 其实,在经中常常出现,无我、非我的教导,按照经文的缘起、无常、苦、空、非我 这种脉络都没啥问题。佛陀不回答婆蹉种,可能是因为他连基本的法义都不懂吧。所 以说了也是白说,因为会误解佛陀的回答。 > -------------------------------------------------------------------------- < From: ChenTim Time: Sat May 30 23:33:27 2015 如果说"我"是因缘与感官的产物很抽象虚妄,业力却是实实在在的,就如同原子□的电 子不好直接精准观测转而观察它的某种轨迹成像(很实在的影像),业力就像是"我"的 轨迹一般忠实著保存著以前到现在所做过的事迹与习气. > -------------------------------------------------------------------------- < From: RG Shi Time: Sat May 30 23:38:29 2015 读杂阿含961经,心里有种悲戚的感叹。 佛为了不增长来求法的人的「邪见」和「痴惑」,所以默然不语。 我们後世求法的人们,有时带著自己的「邪见」和「痴惑」来求法。佛不在了,所以 就向流传下来的经典求法,用自己心中已有的「邪见」和「痴惑」来解释、阐述佛法 ,不但自己没有增长「正见」和「智慧」,有时还增加自他的烦恼和疑惑。有很多现 成的实例在我们面前可以看到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跟他谈论佛法,增加他的成见才 是正确的应对之道。 对於这个陷阱,可以从邱大刚常常在提醒的一件事中得到解答:「学佛还是得依经、 依律,来找出佛说。」在这句话里面,其实就包含了要放下自我中心的深意了。这真 是一件值得我与大众共同自我勉励和警惕的事呀。 > -------------------------------------------------------------------------- < From: ChenTim Time: Sat May 30 23:49:14 2015 假如我po了一篇文章,另一个人马上po文说我是错的,更甚者说我的言论是邪见之类的 ,"我"看了第一时间会感到生气,这个"我"会生气的反应就是佛陀想要帮人解开的一个 结使.这个例子有好多元素可以值得讨论,其中"我"被否定或是不被认可是可以如实知 见而解开的结使. > -------------------------------------------------------------------------- < From: Bowen Ke Time: Sun May 31 19:46:30 2015 一般讨论"无我"这个议题,很容易由存不存在的角度去思考。我觉得婆蹉种问「我存 在吗?」「我不存在吗?」 也是基於同样思维。所以,"无我"常常会被认为是断灭见 ,或类似虚无主义的想法。 但是以经文的脉络来看,最常看到的论述是,无常即苦,苦即非我。所以无常即非恒 一,苦即非自在,这种一切有为法皆非恒、非自在,因此无我。这才是经上常见的论 述。而非在"我们到底存不存在"上面论辩。 杂阿含经33说: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於色病、苦生,亦不应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色无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 复如是。 =============================================== 如果色是我,那麽因为"我"涵盖永恒、自在,则我们对色有绝对的支配能力。但是依 照缘起,这是不可能成立的。所以,无我。而且不只有为法中无我,无为法中亦无我 (这算是世尊的圣言量吧,不是从缘起法来推论)。 由此可知,无我探讨的并非我们的身心现象(五蕴)是否存在的问题。有作业受报,这 是基本的缘起就提到的。而无作者、受者,这个作者、受者,指的才是永恒的支配者 ---"我"。 > -------------------------------------------------------------------------- < From: ChenTim Time: Mon Jun 01 22:40:10 2015 我们证道前认知的"我"是五蕴,照见五蕴是空则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347/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