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355/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urphy Chen 标题: agama: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时间: Sat Jun 06 21:37:51 2015 杂阿含 977 经 本经说明,「认为今生所有的遭遇,皆源自於过去所造的业」 (宿命论),「修苦行 以消除过去的业,并且不再继续造业,如此便可以达到涅盘」(修苦行可得解脱) 是 错误的知见。 世尊说明,今生的遭遇,有三种成因: 因自己的努力、因他人的影响、因物理定律 (例如大自然的节气)。 远离贪欲、□恚、睡眠、掉悔、疑缠,行八正道 (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 正精进、正念、正定),才能够解脱涅盘。 佛法非宿命论,而是因缘论;非修苦行得解脱,而是如实知见而得解脱。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尸婆外道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 ,有一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如是说:『若人有所知觉,彼一切本所作(1)因,修诸 苦行,令过去业尽,更不造新业,断於因缘,於未来世无复诸漏。诸漏尽故业尽,业 尽故苦尽,苦尽者究竟苦边。』今瞿昙所说云何?」 佛告尸婆:「彼沙门、婆罗门,实尔洛漠(2)说耳,不审、不数,愚痴、不善、不辩 。所以者何? 或从风起苦,众生觉知,或从痰起,或从□唾起,或等分起(3),或自害,或他害, 或因节气。 彼自害者,或拔发、或拔须,或常立举手,或蹲地,或卧灰土中,或卧棘刺上,或卧 杵上、或板上,或牛屎涂地而卧其上,或卧水中,或日三洗浴,或一足而立,身随日 转。 如是众苦精勤有行,尸婆,是名自害。 他害者,或为他手石、刀、杖等,种种害身,是名他害。 尸婆,若复时节所害,冬则大寒,春则大热,夏寒暑俱,是名节气所害。 世间真实,非为虚妄。 尸婆,世间有此真实,为风所害,乃至节气所害,彼众生如实觉知。 汝亦自有此患,风痰□唾,乃至节气所害觉,如是如实觉知。 尸婆,若彼沙门婆罗门言一切人所知觉者皆是本所造因,舍世间真实事而随自见,作 虚妄说。 尸婆,有五因五缘生心法忧苦。何等为五? 谓因贪欲缠,缘贪欲缠,生心法忧苦;因□恚、睡眠、掉悔、疑缠,缘□恚、睡眠、 掉悔、疑缠,生彼心法忧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缘生心法忧苦。 尸婆,有五因五缘不生心法忧苦。何等为五?谓因贪欲缠,缘贪欲缠,生彼心法忧苦 者,离彼贪欲缠,不起心法忧苦,是名五因五缘不起心法忧苦。 现法得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 尸婆,复有现法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 定。」 说是法时,尸婆外道出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时,尸婆外道出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离诸狐疑,不由於他,入正法、律,得 无所畏。即从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 ,得比丘分耶?」 佛告尸婆:「汝今得出家……」如上说,乃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 (1) 本所作: 过去的造作,又作「本行所作」。 (2) 洛漠: 疏略纰漏。 (3) 等分起: (风、痰、□唾等原因) 混合所引起。 经文连结: LinkImage: https://external.xx.fbcdn.net/safe_image.php?d=AQDhnQkFoM0aYPzB&w=720&h=720&url=http%3A%2F%2Fbuddhaspace.org%2Fmain%2Fmodules%2Fdokuwiki%2Flib%2Fexe%2Ffetch.php%3Fw%3D177%26h%3D133%26cache%3Dcache%26media%3Dhttp%253A%252F%252Fwww.fjnm.org%252Ftkys%252Fjbqz%252F1%252F103.jpg&cfs=1 LinkTitle: agama: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LinkDescriptio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是华人界第一个佛学专站。提供佛学讨论交流,基於佛陀遗教,探寻佛陀本怀,实践於日常生活,见证於慈悲智慧。 LinkTarget: http://www.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bit.ly%2F1Jytwnq&h=PAQFsDX-R&s=1&enc=AZMsjE4to0TeOX2XKs0O-u3Zf69WTR-XGcs-yxJ3hMFEOlH0orVWe3Wbrnuto1Ab9HRl40eGbNVBhYKKKcJqRn0jzhi2ArcihMZJWW1ZcjrFsw > -------------------------------------------------------------------------- < From: 周靖山 Time: Sat Jun 06 23:28:15 2015 想请问,我们常听说:「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这一句的意思,与这段「认为今 生所有的遭遇,皆源自於过去所造的业,修苦行以消除过去的业,并且不再继续造业 ,如此便可以达到涅盘」的意思,有没有差别?还是意思是一样? > -------------------------------------------------------------------------- < From: 蔡忏摩 Time: Sun Jun 07 08:06:47 2015 差别很大喔! 前面是修自己的身口意,深信业果报不失,不随不顺遂的外境起贪□痴; 後面是认为每个人所受的苦有一定的数量,以为可以先受苦以求早日解脱。 问题是对所缘境不如实知、结使未断,一有违缘、外境来还是被外境所系缚结缚,驱 使造作欲、恚、害念,更长愚痴。贪□痴业又造更多不善果报,如此永无宁日。 所以正信因果是第一步,修行向善;之後还要了解缘起性空,有为法的无常、苦、非 我、无自性。於是心对外境如实知,不取不舍,正尽苦边。 > -------------------------------------------------------------------------- < From: 周靖山 Time: Sun Jun 07 09:45:36 2015 谢谢蔡大德,那麽再请教。这句「今生所有的遭遇,皆源自於过去所造的业」是不是 不对?如果是不对,那麽何来「随缘消旧业」? > -------------------------------------------------------------------------- < From: Murphy Chen Time: Sun Jun 07 09:58:48 2015 业的定义很清晰: 身、口、意的造作。 因此业是不可能消除的 -- 身、口、意的造作发生了,就发生了,如何消除呢? 「消旧业」: 是中文语言及传统使用中文的人们的特性,语义思路逻辑不清晰产生出 来的不精确说法,因此容易造成误解。经中应该没有提到这种说法。若有的话,可指 出该经出处,我们一起探讨。 在此板讨论我们还是尽量以经为主, 经是世尊说法的第一手资讯,比较精准而不会有 distortion. 论及後人论述, 难免会有争议及 distortion. > -------------------------------------------------------------------------- < From: 蔡忏摩 Time: Sun Jun 07 10:12:20 2015 我看不出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有告诉「我们今生所有的遭遇,皆源自於过 去所造的业」的意思。 我也相信佛陀讲的: 「佛言:智者於处非处如实知?,是处非处善巧,谓如实知?: 无处无容身、语、意??,感可爱、可?、可欣、可意?熟; 有处有容身、语、意??,感?可爱、?可?、?可欣、?可意?熟。 无处无容身、语、意妙?,感?可爱、?可?、?可欣、?可意?熟;有处有容身、语、意 妙?,感可爱、可?、可欣、可意? 熟。 无处无容?身、语、意??已,由此因缘,身坏命终,生?善趣;有处有容?身、语、意 ??已,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趣。 无处无容?身、语、意妙?已,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趣;有处有容?身、语、意 妙?已,由此因缘,身坏命终,生?善趣,是处、非处善巧。 」 我们可以依此推论这一生受的和过去所造业行的有所关联 ^ ^ 并生起强烈的动机,在身口意上做修正~~ 用禅定天眼神通等 知见、验证~~ 至於是不是所有发生的都源於过去? 因为这世上没有独自存在的ㄧ件事物,所以我们要先知道自己并把握已经知道所有内 外发生的遭遇,包括自己和这个宇宙所有所有的事,用天眼之类的神通或仪器等等去 观察、验证才能去做比较如实的.。观察的□畴只有「人」不可能得出如实的结论。 > -------------------------------------------------------------------------- < From: Russ Wang Time: Sun Jun 07 10:55:32 2015 我觉得此经与中阿含盐喻经互相参照,十分有助於了解业的面貌以及处理业的方法。 於此经想请问,近观今生一切,无非是自己的努力、他人的影响、以及物理定律的结 果,那麽过去世所造作的业因,是以转生为何处现起吗?是以过去累积的习气在今生 造成影响吗?是以贪嗔痴的强度与倾向在今生造成影响吗?是以过去曾对於他人所做 的善恶之业而在今生造成影响吗?或是以甚麽方式在今生造成影响呢?非常谢谢。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2:%E4%B8%AD%E9%98%BF%E5% 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8%89#一一_中阿含业相应品盐喻经第一 > -------------------------------------------------------------------------- < From: 周靖山 Time: Sun Jun 07 13:10:01 2015 我也相信佛陀讲的,这是无庸置疑,但就看我们对古经文如何解读。 我的看法如下,请参考: 〈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尸婆外道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 昙!有一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如是说:『若人有所知觉,彼一切本所作因;修 诸苦行,令过去业尽,更不造新业。断於因缘,於未来世,无复诸漏;诸漏尽故,业 尽;业尽故,苦尽;苦尽者,究竟苦边。』今瞿昙所说云何?」 这一段我的看法如下: 此段是说有一位外道的出家人,名叫尸婆,来到佛所,禀告佛陀说:有一派沙门 、婆罗门认为:『一切的苦,皆源於自己过去宿命的所作所为;但只要修行种种苦行 ,能令过去的业报灭尽,同时不再造作新业。断除这些苦因,令这业缘无所缘起,於 未来世不再生苦与烦恼,这些烦恼有漏因此得以灭尽,种种的业报也跟著灭除;业报 灭除了,所以苦不生;苦尽不再生,那就到了苦的边际。』不知瞿昙您的看法如何? 」 此段要注意外道的出家人,认为『一切的苦,皆源於自己过去宿命的所作所为 ;但只修行种种「苦行」,就能灭一切的苦。 〈二〉佛告尸婆:「彼沙门、婆罗门,实尔洛漠说耳!不审、不数,愚痴、不善、不 辩。所以者何?或从风起苦,众生觉知;或从痰起,或从□唾起,或等分起;或自害 ,或他害,或因节气。」 此段是说佛告尸婆:「这些沙门、婆罗门如此说法,实在是太草率!没有好好 的审察、细数,是愚痴、不好的、不擅於分别的。苦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的受风寒 而引起的苦,有的由痰引起身体的苦,有的由唾液引起的苦,或是由上述因素综合引 起的苦;是这些苦,有的是因自虐自害而起苦,有的是受他力他害而起苦,有的是因 四季节气的变化而产生的苦。」 ,,,,,,「彼自害者,………………,是名节气所害。」〈这段省略不谈〉 〈三〉「世间真实,非为虚妄。尸婆!世间有此真实,为风所害,乃至节气所害,彼 众生如实觉知。汝亦自有此患——风、痰、□唾,乃至节气所害觉,如是如实觉知。 尸婆!若彼沙门、婆罗门言:『一切人所知觉者,皆是本所造因。』舍世间真实事, 而随自见作虚妄说。」 此段是说,「世间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虚妄的。世间是如此地真实,有为风所 害而起苦,乃至於节气所害而起苦,这是众生能够如实地觉知得到。那些沙门、婆罗 门随自己见解作虚妄诉说:只注意认为『一切的人所能知觉苦者,都是源於自己过去 宿命的所作所为。』而舍弃不见现世间各缘起存在的真实事,而认为光修一种苦行就 能解脱一切的苦」。 〈四〉 依本人看法:『一切的苦,皆源於自己过去宿命的所作所为有所关连』,基 本上没错。但不能忽略了现世间各缘起存在的事实,缘起的多样性,因而互动牵引招 致各种苦,那能用单一的「一种苦行」而能化解过去种种不善的所作所为之因,所造 的各种苦。况且「苦行」不是真正灭苦的方法,这不是对症下药。要离苦、究竟苦边 ,就要依照佛陀如下所说修行。 就是:在五因、五缘,不使生心法上的忧苦。也就是因贪欲生染著,而於五欲之境, 无有厌足,而生忧苦;心要离此贪欲,於境不抓、不取,即不著、不缠,故不生忧苦 。於□恚、睡眠、掉悔、疑缠,故缘□恚、睡眠、掉悔、疑缠,亦复如是。这就是使 心不生忧苦的五种因缘。当下即能出离种种的忧患苦恼,不须等待来日,当下就能见 证,这一切皆能自己亲身体验,如实的觉察与了知。」 因此不在否定『一切的苦,皆源於自己过去宿命的所作所为有所关连』,那些 沙门、婆罗门不了解「众因缘和合」的道理,只认为『一切的苦,皆源於自己过去宿 命的所作所为 』的单一因,忽略了现世间各缘起存在的事实,缘起的多样性的存在 ,而采取 单一的「苦行」方法,以为可以灭苦得解脱,这就是随自己见解作虚妄诉 说。更不知依远离、离欲、灭、向於舍及八正道,才能真正苦尽不再生,到苦的边际 。 因此我对讨论经的说明,「认为今生所有的遭遇,皆源自於过去所造的业,修 苦行以消除过去的业,并且不再继续造业,如此便可以达到涅盘」(宿命论+苦行)是 错误的知见。 或许我们可不认同「修苦行可以消除过去的业」,但不必全然否定全句事实。 > -------------------------------------------------------------------------- < From: Murphy Chen Time: Sun Jun 07 16:25:00 2015 了解了 周靖山 师兄的想法, 看来大家的认知应该是相同的, 只是文字表达上的技术 细节有所差异. ^^ > -------------------------------------------------------------------------- < From: 周靖山 Time: Sun Jun 07 17:27:56 2015 是的,大家的认知应该是相同的, 只是文字表达上的技术细节有所差异.但是如果在 文字上像是否定这「认为今生所有的遭遇,皆源自於过去所造的业,修苦行以消除过 去的业,并且不再继续造业,如此便可以达到涅盘」(宿命论+苦行)的全句。那麽很 容易让人产生断灭见,不可不慎。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un Jun 07 19:25:39 2015 不对阿,那如果以前过去做的是善业,那你我甘愿这些善报消失吗?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un Jun 07 19:49:40 2015 尸婆,有五因五缘不生心法忧苦。何等为五?谓因贪欲缠,"缘"贪欲缠,"生"彼心法 忧苦者,"离"彼贪欲缠,"不起"心法忧苦,是名五因五缘不起心法忧苦。(现法得离 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这也说明现世会产生业报,有业必 报(不待时节)(因缘具足就发生);而除了圣者的现世是最後受业报?(没当过不知 道!)....这是我对此经的想法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un Jun 07 22:45:23 2015 打一下广告:....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本地分中修所成地......谓略由四处。当知普 摄修所成地。何等四处。 一者修处所。二者修因缘。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 > -------------------------------------------------------------------------- < From: Murphy Chen Time: Mon Jun 08 07:55:30 2015 Russ Wang: 找到相关的经文: 正法念处经 第1卷 [0003b09] 「又修行者观业报法,云何三种身、口、意业,如是十种,乐行多作,彼 决定受?此义云何?何者业果於现世受?何者业果於生世受?何者业果於馀世受?复 於世间何处何生?彼见闻知或天眼见:...... http://tripitaka.cbeta.org/T17n0721_001 > -------------------------------------------------------------------------- < From: Russ Wang Time: Thu Jun 11 15:10:48 2015 陈正哲 非常谢谢您的法布施,无论南北传经典,都有许多因果例说让世人引以为戒 ,然而观慧不足如我辈,却时常执取例说而为通说,以至於对业、因果产生诸多迷妄 推论,实在可惜。行者若要真实了解异熟法如何依因缘法於三世生灭,究竟还是要依 止修观才能明白吧。一点小小的反省。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Jun 15 17:54:52 2015 谢谢大家精辟的讨论,我略为整理本经的读经拾得如下: 本经中佛陀解说我们所觉知(感受)的,并不都由过去的业力所造成,还有从以下的 各种原因而来: * 身体四大不调(风、痰、□唾、三者混合因素) * 自害(苦行自虐) * 他害(他人加害) * 节气(冷热不调) 身体有这些感受,内心不必然忧苦。心法忧苦从何而来? 1. 贪欲 2. □恚 3. 睡眠 4. 掉悔 5. 疑 也就是「五盖」这五种覆盖心识、阻碍善法发生的烦恼。没有了五盖,就能升起七觉 支,走在觉悟解脱的道路上。 如何能不生心法忧苦?则要离於五盖、行八正道。 依本经所说,宿命论(今生所有的遭遇全都源自於过去所造的业)是错误的,认为吃 苦就能解脱(修苦行能消过去的业,并不造新业,就能涅盘)也不正确。这种错误的 知见是耆那教的看法,可能让信徒在面对事情前不好好准备、事後消极不加以补救, 基於错误的因果观而一味地逆来顺受,不知可以八正道积极地开创未来。 佛教则不是宿命论,而是因缘观;不是吃苦得解脱,而是如实知见、行於八正道、断 烦恼而得解脱。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Jun 15 17:58:25 2015 造成今世感受的原因,本经及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经文 对比如图所示。 虽然《杂阿含经》的本经没有明列过去的业作原因,但综合各经所说,过去的业是相 当重要的因素,只是佛陀在此经特别指出今生的内外各因素也会造成影响。对於业报 的法则有兴趣的同学,也可研读《中阿含经》卷三〈业相应品2〉第11经盐喻经。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Jun 15 21:13:10 2015 最後一段加以广说,以清楚些: 佛教则不是宿命论,而是因缘观,除了过去的业力外,此生甚至当下的物理因素和心 的染著都会影响我们的际遇;由於此生能行八正道,乃至当下能解脱五盖等烦恼,终 究能「现法得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亲证解脱。 > -------------------------------------------------------------------------- < From: Russ Wang Time: Tue Jun 16 14:58:46 2015 邱大刚 陈正哲感谢诸位鼎力释疑,我也说说自己的观察心得,再请诸位听听是否有 误。我将引《杂阿含经296经》,与南传相应部《缘经》为本:如果人观察到法住法 界乃是依於缘起法,而且这个性质具有「真实性、无误性、无例外性」;此外这个人 也观察到依这个性质而立的一切缘生之法(缘生法),乃是「无常的、有为的、缘所生 的,是灭尽法、消散法、褪去法、灭法」。那麽,因为这个人如实知见了缘起法与缘 生法,终能於未来世成不生法。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有著缘起法的概念、却没有对 於缘生法的观察,便可能因为执取缘起法的特性而误认一切遭遇皆是过去业造、入宿 命论、执取各种大我见解、行错误苦行。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对於法的观察并不具备 缘起法的知见,便可能因为执取缘生法的无常性,而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生、乱起乱灭 、生断灭想、否定修行的必要与可能性。依我所解,必须同时如实了知缘起法的真实 性与缘生法的无常性,才有可能对於业做离於二边的正确观察。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291.htm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355/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