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365/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有从爱生爱,从爱生恚;从恚生爱,从恚生恚 时间: Sun Jun 14 21:45:59 2015 「有从爱生爱,从爱生恚;从恚生爱,从恚生恚。」 《杂阿含经》第985经提到了众生间四种爱恨相生的情况,这四种情况文言文看起来 很难懂,南传的对应经文翻成白话但更难懂,但若能用生活上的例子来解说,就好懂 多了: 1. 从爱生爱:有共同的兴趣、嗜好,而成为好友、情人、甚至夫妻。 2. 从爱生恚:我爱的他不爱,因此敌视对方,例如某些一神教信徒敌视异教徒。 3. 从恚生爱:俗谚:「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4. 从恚生恚:我不爱的他爱,因此敌视对方,例如政治狂热份子仇视立场相反的人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n 14 21:47:11 2015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8%89%E5%8D%81%E4%BA%94#九八五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n 14 21:50:06 2015 另外,本经提到证得初禅至四禅,而能对於爱恨交识「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 罗树头,无复生分,於未来世成不生法」。 然而佛法一般是说初禅至四禅对於爱恨的舍离不是永久的,出定後还是会缘生爱恨, 为何此经说可「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相对应的南传经文是说证得初禅至四禅「这时」不起爱恨交织,直到证阿罗汉後才「 已断已知,断其根本」,次序较为合理。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Sun Jun 14 22:33:49 2015 以「现证」的法门来说,四禅是基本条件。三明解脱者如罗云就是在四禅修三明得阿 罗汉。请参考罗云解脱的经文。以阿罗汉来说,三明解脱者和俱解脱者一样稀有。 > -------------------------------------------------------------------------- < From: Russ Wang Time: Sun Jun 14 22:34:26 2015 邱大刚 联想到杂阿含586经,天人向佛陀求证而说:「犹如利剑害,如头火燃,断除 贪欲火,正念求远离。」而佛陀则说应该是:「断除於後身,正念求远离」。马哈希 尊者在毗婆舍那讲记中,於此段阐述「虽然在进入禅那的期间可以暂时断除贪欲,乃 至因曾经习得奢摩他而投生梵天界的期间,也仅能暂时断除贪欲」,藉由阿那含道而 断除贪欲才是彻底解决之道。http://buddhaspace.org/agama/22.html#五八六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Sun Jun 14 22:38:45 2015 四禅本身色蕴几乎都灭了(止道),因此此处所修得之天眼通/宿命通(观道)不受"色 "的干扰,观察□围无远弗届。自然能自观观他得知无量轮转之三界如火宅,没啥可 恋。 > -------------------------------------------------------------------------- < From: Brian Pin Time: Mon Jun 15 01:26:18 2015 请问有没有提道避免的方法? > -------------------------------------------------------------------------- < From: 锺盛义 Time: Mon Jun 15 07:50:47 2015 § 清净道论导读(三十六) 成就初果的圣者最多只经七番在人天的轮回,必然灭尽於苦。 入流的圣者必然灭尽苦,就像树根己断,不能再吸取养分, 只剩过去业所造成的苦,终将枯死。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Jun 15 19:30:41 2015 To Brian Pin: 本经提到不要再爱恨交织,究竟的方法就是修习禅定证得初禅至四禅 ,接著证得无我的智慧,不再有自我的执著。 不过若还没麽厉害,修习慈心观是比较容易的作法,也有助於得禅定。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Jun 15 20:51:40 2015 至於「慈心观」的修法,若要详细的演讲内容,可参考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ya/%E5%9B%9B%E7%84%A1%E9%87%8F%E5%BF%83 .pdf 第21页开始。 简单讲就是先对自己有慈心,然後渐渐推及到自己尊敬喜爱的人,然後渐渐推及到一 切众生,以这样的心境让心能很稳定。 咦,Brian Pin 你不是我高中同学吗! :D > -------------------------------------------------------------------------- < From: Brian Pin Time: Tue Jun 16 00:13:16 2015 是啊...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Jun 16 19:52:57 2015 To Osaka Kimura: 谢谢您的分享。就我所知,原则上不是这样对应的,因为四禅跟 「无我见」不是直接对应的关系(除非依定发慧而悟无我),例如提婆达兜及各种外 道有四禅但是我见强烈,或是认为有大我。「截多罗树头」这些则一般是对阿罗汉彻 底断除烦恼、永不再生烦恼的描述,和「尽诸有漏」等都完全是讲阿罗汉的成就 :) > -------------------------------------------------------------------------- < From: 锺盛义 Time: Tue Jun 16 19:54:36 2015 § 把经文再读一遍,以整部经的法义来思考, 发现这样看也行,且不会有四禅爱恨交 加的问题。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九八五)》 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乃至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具足住者, 从 爱生爱、从恚生恚、从恚生爱、从爱生恚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无复 生分,於未来世成不生法。若彼比丘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当於尔时,不自举,不起尘 ,不炽然,不嫌彼。 § 如果比丘具足以下事项: 1)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乃至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具足住者。 2)从爱生爱、从恚生恚、从恚生爱、从爱生恚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 无复生分,於未来世成不生法。 3)若彼比丘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那麽就 「当於尔时,不自举,不起尘,不炽然,不嫌彼。」 123# . > -------------------------------------------------------------------------- < From: 锺盛义 Time: Tue Jun 16 20:16:59 2015 §To邱大德,以上三个条件都成立才能如此分类对应说明这四不,不过为避免误解,所 以索性删除。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Jun 16 20:23:48 2015 To Osaka Kimura: 嗯,先前提到的,也类似这个意思,这些都要符合也就是证阿罗 汉才能永无爱恨交织 :) ==================================== 相对应的南传经文是说证得初禅至四禅「这时」不起爱恨交织,直到证阿罗汉後才「 已断已知,断其根本」,次序较为合理。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Jun 16 21:52:00 2015 这二个议题和原经文的关联性较小,我个人的看法如下,大家若有不同看法也可分享 : 1. 五下分结断就证三果了,非常不简单。圣者的境界我们只能瞎子摸象,就原理来 看,断五下分结包含断身见、欲贪(欲界的贪)、□恚,因此我们所知的爱恨交织就 不会有了。接就著就要看阿罗汉才断的「色爱、无色爱」是否可能造成色界、无色界 众生的爱? 2. 这边叙述有特别提到阿罗汉心解脱(定力)、慧解脱(慧力)的能力,因此是有 四禅定力的阿罗汉。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Jun 17 10:45:50 2015 在跳到一一问题回应之前,先善意提醒 Osaka Kimura 大德,如果有意研习佛说,读 经最好是地毯式的研习,比较能客观的理解。若用搜寻功能来讨论,资讯则较片面, 通常附佛外道打笔仗才是用搜寻的只字片语,一不小心就断章取义,对自己不见得有 好处,讨论佛法还是要尽量从整体来看较好。 佛陀也多次强调如下: [不应以经文作竞诤之工具] <增一、四十八、五十、八> <<<<<<<<<<<<<<<<<<<<<<<<<<<<<<<<<<<<<<<<< 若有愚人习於法行。所谓契经.□夜.偈.授决.因缘.本末.譬喻.生.方等.未 曾有.说.广普。虽诵斯法。不解其义。以不观察其义。亦不顺从其法。所应顺法终 不从其行。 所以诵斯法者。从欲与人共竞诤。意计胜负。亦不自为己有所济及。彼诵法已。则犯 制限。犹如有人出彼村落欲求恶蛇。彼若见极大之蛇。到已。以左手摩□其尾。然彼 蛇回头螫蜇其手。由此缘报。便致命终。此亦如是。 若有愚人□习其法。十二部经靡不斟酌。亦不观察其义。所以然者。由不究竟正法义 故 <<<<<<<<<<<<<<<<<<<<<<<<<<<<<<<<<<<<<<<<< (下封续)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Jun 17 11:32:51 2015 几点看法如下,供参考: > 南传经文是说证得初禅至四禅「这时」不起爱恨交织,对这南传经文我还是有疑问 ,不是说初禅至四禅对於爱恨的舍离不是永久的,出定後还是会缘生爱恨 在证得初禅至四禅时,也就是入定的时候。例如初禅离欲、恶不善法,已超越五欲了 ;四禅更是只有舍,因此不会有世俗的爱恨。 但是,出了定之後还是会有憎忌、有情绪的,例如提婆达兜有四禅定力及神通,但想 自己当老板想疯了,想把佛陀给作掉,後来自然也失去定力及神通。他在入定的当下 是不会有恶念的,而是由定所生神通之後,出定後贪於名闻利养,贪□痴的雪球越滚 越大,最後就无法回头了。 因此南传经文说在禅定「这时」不起爱恨交织很合理,毕竟出了定还是会缘生爱恨。 > 「截多罗树头」 多罗树是棕榈树,从根部被砍掉的话就不会再生长了,是经中常见的譬喻。这譬喻在 不同的前後文有不同的意涵,例如律中也以截多罗树头表示恶性重大没救了 :D 《杂阿含经》卷20:「彼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於未来世 更不复生。」(CBETA, T02, no. 99, p. 144, c9-10) 这些经文中是以截多罗树头比 喻阿罗汉断尽烦恼永不生。 您搜寻到的第91经经文和此处的经文不一样,第91经是说见谛(初果)断了极多的苦 ,但没有说「永不复生」,毕竟初果圣者还是最多会七番生死,至於第985经则强调 「无复生分」,不生了,这是阿罗汉的程度。 (就像「砍头」一词,有商人说「蜂蜜不纯砍头」,回教徒也有律法是「喝酒的人砍 头」,乡民则说「大恶人活该砍头」,前後文不同,意义就不一样 :)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Jun 17 11:59:20 2015 >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 所以得心解脱後,还得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自证"无 漏心解脱",这样讲是否正确? 您这是拿第1经的经文移花接木到这边。是有人以「心解脱」为定的成就,然後「慧 解脱」为慧的成就,依定发慧完成心解脱、慧解脱。但在更多的经文中两者是并列的 ,两者一起说明阿罗汉的成就。 阿罗汉的定慧是在别的经文中有很多的说明,尤其在《中阿含经》中,此处用搜寻功 能挑几个字咬文嚼字不太有效率,阿含有很多其他的经文更为清楚,有志读经的同学 不必陷在这几个字里啦。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Jun 17 15:18:58 2015 这跟我烦不烦恼无什麽关系咧?基於佛法、律的讨论本应该就事论事,而不是断章取 义或没事就扯到个人头上。 前几天才有附佛外道萧平实的人来断章取义经文, Osaka Kimura 这个看来资料都是 假的空壳帐号理也该多受些监督,断章取义是本社团绝对不欢迎的,就这麽简单 :) > -------------------------------------------------------------------------- < From: 锺盛义 Time: Wed Jun 17 15:50:34 2015 § 感谢邱大德的善意提醒,会谨记在心。Sorry....已改文和删文。 > -------------------------------------------------------------------------- < From: 锺盛义 Time: Wed Jun 17 15:53:48 2015 § 对於此经看法是: § 如果比丘具足以下3条件: 1)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乃至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具足住者。 2)从爱生爱、从恚生恚、从恚生爱、从爱生恚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 无复生分,於未来世成不生法。 3)若彼比丘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这三个条件都具足,那麽就 「当於尔时,不自举,不起尘,不炽然,不嫌彼。」 满足条件1未必满足条件2 满足条件2未必满足条件3 满足条件3未必满足条件1(这个仍有争议) 所以这三个条件都必须具足才有那 "四不"。 § 满足条件1未必满足条件2 如楼主言,四禅确实不可以断爱恨交织的根本。 住:保持在……状况,另译作「游」,如「具足住」 四禅具足住者,有能力保持在四禅状况者 § 满足条件2未必满足条件3 四果阿罗汉肯定「爱生爱、从恚生恚、从恚生爱、从爱生恚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爱生爱、从恚生恚、从恚生爱、从爱生恚已断已知,断其根本」未必是四果阿罗汉 , 因为 "贪、□、痴、慢、疑" 中的 "慢" 不一定跟著断除。 大的包含小的,有小的唔一定就是大的。 § 满足条件3未必满足条件1 因为四禅定功可能退失。 但漏尽通不会退。 没有否定要修四禅的意思。 只是写出我的看法而已,或许对或许不对。 若有失言还请海涵。叩首中...忏悔中... 123# > -------------------------------------------------------------------------- < From: 吴文雄 Time: Wed Jun 17 19:33:50 2015 假帐号违反脸书使用规则,不好吧。才请走附佛外道萧平实的徒弟,就来一个假帐号 ,难怪大家觉得怪怪der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Fri Jun 19 15:31:56 2015 上面的慧解脱指的是阿罗诃慧解脱,不是须深经的慧解脱,同学可得小心别自己移花 接木。请以「阿罗诃慧解脱」找阿含就会看到其实修方式。接著再来思考与四禅的关 系。 > -------------------------------------------------------------------------- < From: 锺盛义 Time: Fri Jun 19 15:58:51 2015 § 若彼比丘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 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慧解脱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以智慧断除烦恼而解脱。 2.定力尚未完全满足,以智慧断除烦恼的解脱者。 §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云(大正28.597b)∶「云何漏尽智证通?若智生有漏 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 现世自证知成就行,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有,是名漏尽智证通。 」 漏尽智证通得这两个:无漏心解脱、慧解脱, "慧解脱圣者" 也是得漏尽通。 这整句: 若彼比丘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浓缩後: 若彼比丘得漏尽通,自知不受後有。 123# . > -------------------------------------------------------------------------- < From: 锺盛义 Time: Fri Jun 19 21:56:13 2015 § 承以上漏尽通的文,若彼比丘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 [佛光阿含藏] 心解脱(ceto-vimutti)(巴):「於欲离故心解脱」。参阅杂阿含卷三十七第一○一五 经(大正.卷三十七.一○二七经)。 慧解脱(pa???-vimutti)(巴):「离无明故慧解脱」。参阅杂阿含卷三十七第一○一五 经(大正.卷三十七.一○二七经)。 § 无明白"无漏心解脱" 和 "心解脱" 的关系,经楼主提点 "初禅至四禅对於爱恨的 舍离不是永久的,出定後还是会缘生爱恨"。 这种禅定的离欲是有漏的,因为出定後还是会缘生爱恨。 那麽"无漏心解脱"不就系不论是否在禅定中或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离欲的,这才算是 无漏。 阿罗汉未涅盘前也不会总在禅定中, 但 always 离欲的。 "慧解脱圣者" 得漏尽通, but 漏尽无一定四禅具足住。 这样的理解合不合理? 123#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365/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