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462/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修净土法门是否可修四念处 时间: Sat Sep 12 19:28:41 2015 「修净土法门是否可修四念处」 转贴网友提问,如下: ===================== 净土宗说《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 ,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 学佛变成儒家的修身端心?学佛修的是四念处吧!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Sep 12 19:33:00 2015 纯粹就事论事,初学者可跳过这篇,以免起烦恼 :-) 《无量寿经》有五个汉译本,不过都没有这句话 :-) 咦,那这句话哪里来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近年由居士改编大藏经中原有的《无量寿经 》译本而成,不是佛经,也不在大正藏中。这个本子大家知道是有争议,除了将《无 量寿经》各译本经文一律用的「十念」一词改成「十念」外,网友提到的这句虽然看 似无伤大雅,严格说来也是改编的缺失。 楼主所说的文句,大藏经中的经典原文是什麽?可见三国时代吴国支谦翻译的《佛说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4:「当自端身、当自端心:当自端目、当自端耳、当自端鼻 、当自端口;当自端手、当自端足,能自捡敛,莫妄动作,身心净洁,俱善相应,中 外约束,勿随嗜欲。」(CBETA, T12, no. 361, p. 297, c11-14) 原经文很可能是从念身、心,念六根,念日常行住坐卧,这样简化而来。其中先身才 心,也就是四念处先念住粗的(身念住),才念住细的(受心法念住)顺序;「身念 」又分为眼耳鼻舌身前五根(属於身),这个五根的「身根」再解为日常生活行住坐 卧时留意姿势(译为「当自端手、当自端足。能自捡敛,莫妄动作」)。除了独自修 行的四念处外,行走人间时也要守戒勿随五欲驰骋(「中外约束,勿随嗜欲。) 这样的四念处实修,可参考《中阿含经》卷二十四第98经所述。虽然《无量寿经》在 三国时代的译词和唐代之後统一的译词不太一样,这整个流程是一种修习四念住的合 理流程。 可惜《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的改编者可能不知道四念处,而润文修改 为「心身耳目口鼻」,改编者应是好心照国文字面想要让文章看起来更通顺,而不知 道次第改错了。 原经文「身心净洁,俱善相应」也修饰为「身心净洁,与善相应」,虽然差一字影响 不大,但原经文较好,可说有二重意义「身心俱善」、「身心相应」。「相应」的用 法在支谦译的同经有「中表相应」、「表□相应」,可见支谦的译本强调「身心相应 」,再搭配接下来的「中外约束,勿随嗜欲」也可说是七觉支中由「念觉支」至「择 法觉支」的次第,果然原经文再下一段就在讲下一觉支「精进」了,讲了精进觉支後 ,经文才接著说:「如是经法,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者,胜於在阿弥陀佛国 作善者百岁。所以者何?阿弥陀佛国皆积德众善,无为自然在所求索,无有诸恶大如 毛发。」(CBETA, T12, no. 362, p. 315, c16-19) 《无量寿经》的原经文可说是以四念处,然後接七觉支(前几支)的次第一路开展净 土法门,不愧是三根普被,从四念处、「十念」直到往生净土的保证实修法。这四念 处接七觉支的次第是连在一起的,只是被改编者拆成「重重诲勉第三十六」、「如贫 得宝第三十七」两个不同的章节,也不幸失去了正确的次第及细节。 译经实在不是件简单的事,建议研习佛经还是从大藏经有的经典来下手,比较保险些 :-)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Sep 12 19:52:31 2015 https://youtu.be/0_X1qQEYXdM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Sep 12 19:55:35 2015 http://www.sanghanet.net/wanfo-website/papers/05/papers-5-9.htm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Sep 12 19:59:04 2015 会集不顺译法经有明禁 ...然而以凡夫识见任意抄截经文著於前後所成之文本,既非 佛陀金口所亲宣,岂能如理如量地彰显净土之深义?自来会本以王日休居士为始,民 初则有夏莲居居士在後,所谓「 无事生事 」(印光大师复王子立居士书三),正凡 夫之通病也。弘法之热忱固然可佳,唯不顺译法,师心自用之嫌则迥然不可免!若会 本必可为,则此经何须绵亘八百馀年,一译再译?岂不一会了事?隋、唐以降,净宗 门中人才辈出,又岂无具眼宗匠进行此事,何须留待末法白衣代庖?现存五译本,梵 文原典既已有异,复又翻译者思想、风格,及其所处之时代、与用语用辞等皆迥异, 勉强裁剪缀集,不但会有思想、语法不一贯的缺失。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at Sep 12 20:03:03 2015 > -------------------------------------------------------------------------- < From: Kuan-Ta Wu Time: Sat Sep 12 20:27:15 2015 大刚兄整理得很不错。 我一看到这个命题「修净土法门是否可修四念处」,就直接想到,这不是每天都在做 的事情吗? 不过要把两件事情 merge 就需要一些经验,特别是在社会上经过人事历练的经验。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Sep 12 21:55:43 2015 乔瑟夫 所引用法藏法师的分析,蛮深入的。白话讲,就是法藏法师表示今人改编的 版本问题大。 除了乔瑟夫列出的段落外,法藏法师还提到: 「这就无怪乎当年夏氏会集时,必须借诸拈阄(见梅氏序文)来决定取舍了,试问∶ 大众慧命与正法之抉择,古来岂有依此为凭者?」 【也就是说改编本若不明白法义,当时是靠抽签决定的。】 法藏法师并一一开示「会集违於教相、惑於行法」,「妄立往生之正因」,「篡名与 立名之乖谬」,「有断传承开恶例之失」、「古德今师皆不许」等原因。 > -------------------------------------------------------------------------- < From: RG Shi Time: Sat Sep 12 22:54:08 2015 净空老法师是依据夏莲居的会集本,再加以编修。据我所知,很多居士学者很重视这 本净空老法师讲解的会集本,如杜正民老师即为一例。 也有很多人对此会集本有所意见,乃至对净空老法师有所意见。如此网页之文,法海 一滴(乔瑟夫所举),即为一例。 修行本以「止观(定慧)」为基础,修行「四念处」是如此,修行六念法门中的「念佛 」法门亦是如此。这些法门都是有共通的基础的,乃至外道法门如涉及止观的修行, 也是有所共通的部份。 上面大家都已经讲了很清楚,我再来乌鸦饶舌,请多包涵。 > -------------------------------------------------------------------------- < From: 蔡忏摩 Time: Sun Sep 13 08:34:13 2015 「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 犯诸恶。」 讲的只是根律仪,为什麽要随便给人家贴上标签再大肆批判呢?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Sep 13 12:03:36 2015 的确根律仪也是佛法的一环 :)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Sun Sep 13 12:58:10 2015 同学能否试著解释一下" ..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 与善相应..."这段的意思,特别是"身心洁净"?以及和往生净土的关系? 谢啦~ > -------------------------------------------------------------------------- < From: 蔡忏摩 Time: Sun Sep 13 13:11:18 2015 我还是用原经文解释,因为会集本把原文文句的次第乱掉了。 原文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律仪的文句是 「当自端身、当自端心、当自端目、当自端耳、当自端鼻、当自端口、当自端手、当 自端足。能自捡敛,莫妄动作,身心净洁,俱善相应。」 就我的理解,「当自端身、当自端心」是六根律仪的略说。 「 当自端目<眼>、 当自端耳<耳>、 当自端鼻<鼻>、 当自端口<舌>、 当自端手、当自端足。能自捡敛,莫妄动作<身>, 身心净洁,俱善相应<无贪、无嗔、无痴等善心相应>。」是六根律仪的广说、详说。 身心净洁俱善相应是说: 眼根由律仪所摄护,眼识色时心不染著,没有贪心、嗔心、 欲寻、恚寻、害寻等出现,耳、鼻、舌、身亦复如是。 > -------------------------------------------------------------------------- < From: 蔡忏摩 Time: Sun Sep 13 13:23:16 2015 杂阿含346经讲到:「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何等为 三?谓:失念、不正知、乱心。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失念、不正知、乱心,何等为三?谓:掉、不律仪、不学 戒。 」 杂阿含277经也提到:「 眼根不律仪所摄护,眼识著色,缘著故,以生苦受;苦受故,不一其心;不一心故, 不得如实知见;不得如实知见故,不离疑惑;不离疑惑故,由他所误而常苦住;耳、 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不律仪。」 这都是告诉我们律仪的修行是「心ㄧ境性」还有四念住正念正知的基础。如果念佛要 达到一心不乱,必须要有根律仪的修行。 如果是真修行四念住的人,他照理说也要重视这一内容的。不应该将贬低律仪,藉以 攻击别的宗派。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un Sep 13 15:00:45 2015 佛说无量寿经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这一段我觉得蛮重要滴).....佛告弥勒:「汝等 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所以者何?诸佛 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今我於(此世间)作佛),处於五 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 ,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佛言:「何等五恶?何等五痛?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 长寿泥洹之道? > -------------------------------------------------------------------------- < From: 乔瑟夫 Time: Sun Sep 13 15:14:17 2015 功夫好的人怎样渡生死海?(他可以游过去),如果没工夫的人怎麽办?佛不会让这群人 淹死的,总是得有办法吧!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462/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