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558/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守财奴对自己及他人都吝啬,受不到福报的利益 时间: Sun Dec 27 12:25:41 2015 「守财奴对自己及他人都吝啬,受不到福报的利益」 《杂阿含经》第1232经记载一位摩诃男长者,多财巨富,但是完全不肯花钱而生活得 像个穷人,也不帮助他人、施与他人。 因此佛陀将人的财产譬喻为池水,无常而总有消失的一天。若不能在福报仍在时好好 运用,嘉惠周遭的人,多多布施以累积未来修行的福报资粮,就完全是浪费资源。在 家五法「信、戒、施、闻、慧」当中即有「施」,正确的布施,也就是利用今生的福 报来修行,造未来的生天、解脱善因。 守财奴通常是因为太贪,而对自己及他人都吝啬,受不到福报的利益。 Ps. 佛世时「摩诃男」是菜市场名,此经中极吝啬的摩诃男长者不同於五比丘之一的 摩诃男尊者,也不同於《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记载的学佛 的摩诃男居士。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943449_911359198947893_6632224474369584435_n.jpg?oh=d16120da91c5d5e365fd258f4467fd89&oe=5AA7146A LinkDescription: 「守财奴对自己及他人都吝啬,受不到福报的利益」 《杂阿含经》第1232经记载一位摩诃男长者,多财巨富,但是完全不肯花钱而生活得像个穷人,也不帮助他人、施与他人。 因此佛陀将人的财产譬喻为池水,无常而总有消失的一天。若不能在福报仍在时好好运用,嘉惠周遭的人,多多布施以累积未来修行的福报资粮,就完全是浪费资源。在家五法「信、戒、施、闻、慧」当中即有「施」,正确的布施,也就是利用今生的福报来修行,造未来的生天、解脱善因。 守财奴通常是因为太贪,而对自己及他人都吝啬,受不到福报的利益。 Ps. 佛世时「摩诃男」是菜市场名,此经中极吝啬的摩诃男长者不同於五比丘之一的摩诃男尊者,也不同於《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记载的学佛的摩诃男居士。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11359198947893&set=gm.545711028936071&type=3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Dec 27 12:27:20 2015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9B%9B%E5%8D%81%E5%85%AD#一二三二 本则读经拾得感谢 Russ Wang, 蔡忏摩, Melon888 等同学的分享。 > -------------------------------------------------------------------------- < From: 郭晓娴 Time: Sun Dec 27 14:52:34 2015 感恩分享……谢谢 > -------------------------------------------------------------------------- < From: Chang Wei-Ching Time: Wed Dec 30 23:02:05 2015 疑问:既然得不到福报为何又是钜富?我经常有此疑惑 > -------------------------------------------------------------------------- < From: Russ Wang Time: Fri Jan 01 16:01:22 2016 就我的理解,业报有其客观的部分:如是因、如是缘,得如是果;然而业报亦有人尽 皆异的主观部分:缘於同样的客观条件每个人升起的感受、以及受用的程度都不尽相 同,毕竟每个人执取的面向都不一样,这同样也是我们过去的造作结果。在 1233 经 中,摩诃男过去布施多迦罗尸弃辟支佛的身口意行,使得他七反天上人间,并且在客 观的生活条件上都超级富足;然而却因为当初布施时心中的动机非为净信,不恭敬与 、不自手与,施後又变悔,使得摩诃男面对富裕的客观外在时,都因为心中的悭吝而 不能受用这些财富以自安身。业因通常都是身、语、意行交织重下的结果,因此当这 个业因有朝一日成熟时,其业果也不会只反映外在的行为,而是复杂的呈现了过去所 刻划与累积的身、语、意行。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Fri Jan 01 18:04:47 2016 真的。 > -------------------------------------------------------------------------- < From: Chang Wei-Ching Time: Fri Jan 01 18:49:46 2016 感谢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558/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