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570/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Russ Wang 标题: 以下是我们幼幼班读书会在杂阿含卷二的进度中 时间: Tue Jan 05 18:02:42 2016 以下是我们幼幼班读书会在杂阿含卷二的进度中,关於十二因缘的讨论心得。由於我 们成员多是第一次接触佛经,不正确的部分请前辈们不吝指正。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 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 心得其一: 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其中「因」是直接导致的因子、「缘」则是间接助於集起 的变数,虽然因、缘有直接与间接上的差异,但本质上都是一切法的「构成的条件」 。应以「条件」的观点来看待经中所讲十二因缘之间的关系,无须执著十二这个数字 ,佛陀应机说教,有时只讲十二因缘一部分、有时也会简化而只说二因缘。 心得其二: 解说十二因缘时通常是依照无明缘行、行缘识 ... 次第而说,但十二因缘各元素之 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单纯。从先後顺序的观点来看,彼此之间并非固定的线性关系,好 比说识与名色彼此互为因缘、辗转相生;若是从时间的观点来看,十二因缘有时也不 是时先谁後,好比说眼、色、眼识便是一时俱起,每个片刻的识也都与上一刻的识不 同。综合上面两点,十二因缘其实比较像是一张刹那变化的因陀罗网,观察面向不同 、看到的路径也不见得一样,最主要的还是把握「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的原则 。 心得其三: 有人用人的出生到死亡去套用十二因缘的框架、也有人用一刹那的生灭去解释十二因 缘,这些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很好理解。与其硬要找出这些框架与十二因缘之间的连结 解释,我们选择回到最开始的地方,去思考佛陀是从甚麽地方著眼,然後怎麽一步一 步的逆推十二因缘。从佛陀的传记去推敲,佛陀思维十二因缘的切入点应是人的老病 死忧悲恼苦 ... 於是我们试著去观察,并推敲佛陀的思路或许是这麽走: 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 : 老病死以「生」为开始 有缘生:此生存在是因为「有」著过去所累积的善恶业与有我的执见 取缘有:认为有甚麽东西是我乃至於是我所拥有的,因於执「取」 爱缘取:因为贪「爱」的驱使,才执取那些无常变异之法为我、我所 受缘爱:爱?起於对现下「受」贪爱、对过去受依恋、对未来受渴盼 触缘受:是因为与外境接「触」而的有了身体与心理的领受 六入处缘触:「六入处」是我们与外境的接触的大门 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是结构与功能的集和,乃「名色法」的和合 识缘名色:名色法存在乃因「识」别知成立、名色法也反过来构成识领域 行缘识:舟行岸移,船如果不运「行」,便不会有岸好像在移动的觉识 无明缘行:「无明」 .... 是无明导致了行的推动、累积与惯性 心得其四: 好读杂阿含中把十二因缘画成一个圆圈,导致一开始我们在讨论十二因缘时,有种「 死又成了无明的条件」的预设,这一点在读书会讨论时造成了一些同学困扰,在杂阿 含经卷二有关十二因缘的经文中,好像没有很明显有关於此的论述。读书会的讨论结 论,十二因缘或许更像是因陀罗网,里面有很多路径、很多回圈,但这看起来好像一 直光耀的大网其实只有因缘合和的刹那生灭,既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拥有、是无常的 、是逼迫的。 > -------------------------------------------------------------------------- < From: 谢富雄 Time: Tue Jan 05 18:23:11 2016 提供另一个思维:[因缘和合所生]的因指因为,缘指六根触六尘----因为有六根触六 尘所以才有五阴现象生起----这叫缘生法,见缘生法如见佛。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Jan 05 20:50:07 2016 随喜大家认真的研习及讨论 (y) 的确十二因缘不见得要画成圆圈的,只是印象中以前书里有图的似乎较常画成圆圈。 佛陀是没有将之画成圆圈,因此如果有什麽想法,能更直白的表示,也还请不吝告知 喔! 最简单的改法是将「无明」和「老死」之间留一条缝,这样第一支和第十二支就不会 让人有直接接著的错觉? > -------------------------------------------------------------------------- < From: En Tian Hu Time: Tue Jan 05 21:00:03 2016 好难啊??最早看过佛使比丘的书後就在研究。但还是很难懂?? > -------------------------------------------------------------------------- < From: CK Lee Time: Wed Jan 06 10:41:58 2016 第一次接触佛经就能有此心得?佩服!!! > -------------------------------------------------------------------------- < From: Russ Wang Time: Wed Jan 06 13:44:38 2016 读书会由有经验的同学们担任导读,并非全部新手。然而读书会上,没接触过佛法的 同学们时常展现敏锐的观察力,反让导读者获益更多,实是相得益彰。 > -------------------------------------------------------------------------- < From: 周靖山 Time: Wed Jan 06 11:30:37 2016 我想对该文提一点看法以供参考: 1.应以「条件」的观点来看待经中所讲十二因缘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先後或是时间 序上的观点。 我的看法:前段「应以「条件」的观点来看待经中所讲十二因缘之间的关系」,我没 有意见。 但後段「而不是以先後或是时间序上的观点。」,如此下定义就要思量思量。 我们都知道,六入〈包括内六入→六根、外六入→六尘〉与识三足鼎立而生「触」, 因为有「触」才有「受」,因为有「受」才有「爱」,因为有「爱」才有取,因为有 「取」才有「有」,,因为有「有」才有「生」,因为有「生」才有「老、病、死」 , 这叫「生死流转门」。 如果我们没有「生」便没有「老、病、死」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有业感」便没 有「生」。如果我们没有「执取」便没有「有业感」,如果我们没有「贪爱」便不会 有「执取」,如果我们没有「乐受」便不会产生「贪爱」,如果我们没有「触」便没 有所谓「乐受」,如果我们没有,六入〈包括内六入→六根、外六入→六尘〉与识的 和合便没有「触」。这就叫「圣道还灭门」。 由以上说明,如何能说「十二因缘不是以先後说」?如果「十二因缘无有先後」, 便不能以修「十二因缘」而获得解脱、脱离轮回。因修「十二因缘」,要在适当的断 点上下功夫,才有机会断「十二因缘的轮回」而获得解脱。 或许你认为这只是在说「三世十二因缘」,但「一念十二因缘」何尝不是如此? 例如,有个秀色可餐的包子放在前面,如果你眼睛没有看到它,那麽就不会生起「触 」的机会。如果你眼睛看到它,再加上作意生起「识」,那麽就是「触」。由「触」 的「识」分别而有「感觉好吃的乐受」。有了「感觉好吃的乐受」便会产生「贪爱吃 的念头」。有了「贪爱吃的念头」便加强「一定要吃到的执取念头」。有了「一定要 吃到的执取念头」便「实际行动的业感」。有了「实际行动的业感」,在吃包子又是 另一觉受的「生起」,吃了包子以後,有的感觉好吃、有的感觉不好吃、乃至边际欲 望递减或至一个包子吃完,是为「老、病、死」。如果我们对包子不起贪爱想吃,便 不会一定要去拿包子来吃的动作,也就没有吃包子这件事情。 这里可能你还有点疑问,哪那麽请看第2题回答。 2.好读杂阿含中把十二因缘画成一个圆圈,导致一开始我们在讨论十二因缘时,有种 「死又成了无明的条件」的预设,这一点在读书会讨论时造成了一些同学困扰。 我的看法:「十二因缘」是以无明及识的流动贯穿整体。站在「三世十二因缘」来说 一般人死是一期生命的结束,因未解脱但却是另一期「无明」生命的开始。因为「无 明」的「行的驱使力」,而使得「识」寻找有缘的父母,受胎而有「名色」,继而有 六入…………死………不再缀述。 站在「一念十二因缘」来说一般人就如上例吃包子,吃完一个包子,如果感觉好吃就 会「无明」冲动进「行」再吃下一个包子、二个包子、三个包子…直到「明」了不该 吃了。即使吃包子这「无明念头」暂时灭了,可能又继续另一「无明念头」去玩手机 …….。所以好读杂阿含中把十二因缘画成一个圆圈,不是很大的问题。当然要以文 字或简单图型完整佛法谈何容易。 > -------------------------------------------------------------------------- < From: Russ Wang Time: Wed Jan 06 11:44:38 2016 感谢 周靖山 为我们提出的指正,并且能以吃包子为我们举例,其中「而不是以先後 或是时间序上的观点。」是针对後面第二点"名色与识辗转相依"、"根境识俱起俱灭 而没有先後"这两点所产生的问题所做的解释,由於没有前文故失於精确,已做了删 除。很赞同您的看法,人的生死只不过是巨观的方便施设,微观来看一生死、一呼吸 乃至於一念,都是诸多因缘集起与坏灭,其实并没有差别,也都包含了十二因缘。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hu Jan 07 22:47:08 2016 《杂阿含经》中比较多是谈刹那的缘起,虽然三世的缘起也是有谈。而刹那缘起的重 点的确是在条件,而不在时间先後(但当然顶多是同一刹那发生,而不是说後面的会 比前面早)。 如果要谈得较复杂,俱舍论卷九举出如下四种解释:(1)刹那缘起,即一刹那间心中 具足十二支,例如因贪心而起杀生之瞬间,在彼时刹那间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故有 行杀之意愿产生。(2)连缚缘起,即此十二支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後果之关系。(3)分 位缘起,例如三世两重因果之解释,即十二支分乃表示有情生死流转之过程及其状态 。(4)远续缘起,指十二支之连续缘起可远隔多世。 量子力学也有例子表示人在看到的同时已作了动作了,这些会扯太远,且牵涉到其他 学门,就先不岔题 :)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hu Jan 07 23:23:14 2016 刹那绿起是在讲十二缘起,在那麽短暂的时间可形成,不能就证明没有先後。无明及 识的流动本来就贯穿十二因缘的每一支。就如有人拿雷射笔照你,光马上在你身上, 你说这光有没有先後,只是以我们人没办法分辨。我想用高阶的仪器数学也可计算他 的先後。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hu Jan 07 23:49:15 2016 印象中「刹那」是印度最小的时间单位了。 《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73经:「诸行(所有由因缘而生的事物)如幻、如炎,刹那 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 如果根据近代物理及量子力学的公式可以推导出时间可能只是幻象, Google "time illusion" 有些通俗的介绍。因此雷射笔的例子中,有相对性的存在(条件的前後, 有雷射笔才有光,有光才照得到),但不一定有时间的先後。这些概念在特别高级的 仪器所作的微观的量子力学实验上得到证实。 但如果没念过量子力学的人,会以为我在讲玄学,所以我也不多讲了 ;) 当然,大家的共识是有「条件性」,也就是因缘,至於是否一定有时间性,就见仁见 智了。 > -------------------------------------------------------------------------- < From: 周靖山 Time: Fri Jan 08 00:07:34 2016 我在上文已表明我没否定条件。我知道时间的建立是建立在相对性,没有相对就谈不 到时间。也有说在黑洞连时间都没有。但我们都知道光是目前宇宙速度最快者,都能 计算出光到金星几分钟?到地球几分钟?到火星几分钟,光到的时间有其长短就表示有 其先後。当然要谈不实来去,在大乘谈空就可洋洋□□。但本版又不大承认如此谈法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Jan 08 00:18:09 2016 我也没有否定时间性啦 :) 只是分析有不同的观点,都有其基础,在近代物理上「时 间是幻像」反而是显学,但这对於一般人太难懂,有兴趣的人可自行搜寻 "time illusion" 看通俗的介绍,或是修个量子力学课就知道啦。 > -------------------------------------------------------------------------- < From: 周靖山 Time: Fri Jan 08 00:26:06 2016 量子力学,甚至谈到物质观察到最後为波?粒二元性,当下我们能否定邱师兄的存在 吗?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Jan 08 00:26:56 2016 这就看观察的角度啦 :D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Jan 08 00:31:36 2016 其实波与粒子的二相性并不否认存在,但表示物质也都是一种波。佛教说「无我」, 并不否认事物的存在,但一般人们所知的「我见」却不是真相。 (以上不是说量子力学可和佛教的「无我论」相提并论,其实是不同的回事,只是回 应周大德对量子力学的提问。) > -------------------------------------------------------------------------- < From: 周靖山 Time: Fri Jan 08 00:38:49 2016 我们两位两位老同学今晚谈得很热,我现在在外面 ,明天再回归正题向邱师兄请教 法义。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Jan 08 00:41:14 2016 周靖山大德别客气,我只是提供参考资料,为何有读书会同学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背後的可能原因。倒不是说只有这一种说法才正确。讲太玄也有违佛法传播的原则。 请教不敢,真得要谈法义还是要大家切磋 :) > -------------------------------------------------------------------------- < From: Russ Wang Time: Fri Jan 08 01:29:44 2016 谢谢两位的分享,两位高手的讨论之中,我好像看到了薛丁格的猫:)我曾经仔细思 维「时间」这档事,很快就发现如果不透过彼此共同的参考作为约定基础,时间便无 法被讨论。思考到这便了解到时间其实跟识阴很像,都是昧於相对动态而妄自施设的 虚无幻影,「譬如动目,能摇湛水」,追根究底还是因为无明的缘故,於是乎有人一 日不见如隔三秋,也有的人三秋历历却只是恍如昨日。 > -------------------------------------------------------------------------- < From: 周靖山 Time: Fri Jan 08 12:31:20 2016 大刚兄是学理工出生,谈「量子力学」,我不敢置喙。在「量子力学」中谈到一些有 关时间与空间的扭曲、□洞、黑洞、平行宇宙、波?粒二元性、测不准的原理、量子 场、量子纠缠 、原子的构成99.999999999999%是空的、双缝实验理论、薛丁格的猫 实验……..等理论。但我个人认为这某些观念还是仅停留在推演理论与数学模型阶段 。像量子力学有二大流派,ㄧ派是薛丁格为首的「波动力学」,另ㄧ派则是海森堡与 波耳所代表的「矩阵力学」,都存在著争执。如果能借著□洞,我倒想回到过去重新 考物理系,那麽就可与大刚兄大谈「量子力学」三天三业,而不必搜寻 "time illusion" 看介绍。但我也怕在回到过去时,见到一个读物理系的我和一个读商学系 的我,互相打招呼握个手因反物质就消失在这宇宙中,就不能在这谈论佛法了。在谈 论这「量子力学」,有位大师费曼说的:「没有人懂量子力学!」有著许多奇怪、诡 异,难以用常识理解及尚待实际证明的东西。嗳!突燃我的无明又驱动我想找个包子 来吃,我看还是回到目前确定的生活点,找个包子解决生活问题,同时谈谈现在所要 谈的十二因缘是否有先後问题。 要谈「巨观」与「微观」,在大乘佛法「华严经」也谈论很多,例如谈到「一 沙一世界」的微观世界。佛法的浩瀚微妙,真值得我们去下功夫。就如Russ Wang 菩 萨所提薛丁格的猫实验,或许可参考「中论」观因缘品第一的这一偈:因是法生果, 是法名为缘,若是果未生,何不名非缘。 青目释之大意如下:诸缘是没有决定的,如果果还未生起,这时不名为缘。但是眼见 的从缘生果,才名为缘。缘成是因由於果,因此果後缘在先。如果还没有果,那可名 为缘。接下来青目论师又举一例:如瓶以水土和合才有瓶产生,见到瓶知水土等是瓶 缘。如果瓶未生时,为什麽不名水土等为非缘。因此果不从缘生,缘尚不生,何况非 缘。 有异曲同工之妙。 拉拉杂杂扯了这些,佛告诉我们不谈十四无记:(一)世间常,(二)世间无常,(三 )世间亦常亦无常,(四)世间非常非无常,(五)世间有边,(六)世间无边,(七)世间 亦有边亦无边,(八)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九)如来死後有,(十)如来死後无,(十一 )如来死後亦有亦非有,(十二)如来死後非有非非有,(十三)命身一,(十四)命身异 。因此我们谈当下解脱、实际能采取修行最重要。 所以我们开始讨论修行的十二缘起: 大刚兄举俱舍论卷:(1)刹那缘起,即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支。说明这刹那是时间 最小单位,而在这时间最小单位具足十二支,说明十二缘起没有先後。虽说刹那是印 度最小的时间单位,但我们我们以前认为秒是最小单位,但我们现在谈到〈飞秒( fs):10-15秒〉,我们想要再分还可再分下去。为何不从另一角度看,能说出数字 就表是可以区分,如不能区分何来说有十二。如能区分就不能说是最小单位。 (2)我们谈十二缘起,它们之间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关联:1.无 明缘行。2.行缘识。3.识缘名色。4.名色缘六处。5.六处缘触。6.触缘受。7.受缘爱 。8.爱缘取。9.取缘有。10.有缘生。11.生缘老死。 那麽我请问,6.触缘受。7.受缘爱。是不是说明6.此有触故彼有受、7.此有受故彼有 爱?如果接受此说法,是不是触在受前、受在爱前,又怎能说十二缘起没有前後。同 时我前已说过无明及识的流动本来就贯穿十二因缘的每一支,同时一念与下一念继起 ,是那麽短暂与快速到我们凡夫所不能察觉。而後念又以前念为所缘缘所引影响,而 在这众因缘条件下像「炎」快速一样的生灭变化。 (3)就如大刚兄在文中不也提到: 就我所知,学理上来说,十二因缘的还灭的下手处 的确可以在触、受、爱、取。例如若六入处不与六境接「触」,或身受时不生心「受 」、不贪「爱」、不执「取」,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就不会引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如果每个当下都能够洞察(「无间等」)地断除十二因缘锁链,那麽即可不受後「有 」,解脱了。 不也在谈十二因缘的先後问题? 就我前提到无明及识的流动本来就贯穿十二因缘的每一支,如能一下断无明 最直接了当,也就不必谈十二因缘的前後问题,因为阿罗汉所断的「最後一结」就是 无明结。但我们凡夫一个何尝容易瞬断无明结,还是乖乖地明了十二因缘的先後,找 适当断点止观双运真下功夫解脱为要。 套一句大乘佛法的观点,十二因缘是为未解脱者说的,如真能解脱者, 佛性无三 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性常寂常照。何须问十二因缘是否先後?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Jan 08 12:47:40 2016 嗯,其实我从头到尾都没有反对 周靖山 大德呀 :D 您还写这麽长一篇,真是不好意 思。 我是说缘起不一定须要有「时间先後」,而不是说没有「先後」,这两者的意义不同 喔。周大德上篇的「先後」应该是指「因果」,而不是指「时间先後」,因此和我说 的是不同一回事。 周大德提到「就如有人拿雷射笔照你,光马上在你身上,你说这光有没有先後,只是 以我们人没办法分辨。我想用高阶的仪器数学也可计算他的先後」,这整个过程量子 力学牵涉太多了,可以作为反例,所以我才多嘴提醒量子力学大致讲了什麽,因为提 到科学、尤其是高阶的仪器,是不足以支持时间先後的论点的 :) 量子力学虽然有未解的部份以及各派学说,但不是玄学、也不是哲学,而是实际可应 用的科学。新竹科学园区许多公司赖以维生的光电效应、许多人高中就亲手做过的双 狭缝实验,MIT研究的量子电脑,还有雷射、电子显微镜、原子钟、核磁共振成像( MRI)、半导体元件,每个人的电脑和手机在设计及制作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量子力 学的应用,这些都是数学可证明的很实际的东西,别想得太玄了 :) 另外,量子力学 跟「时间旅行」,两者是差很多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要不然近代物理保证被当掉 :D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Jan 08 13:05:36 2016 另外,在「拿雷射笔照你」这例子中,雷射就是量子力学的最基本的应用之一,而量 子力学的一个特性 "Quantum entanglement" (有人译作量子缠结)几乎可说在传递 上「没有时间的先後」, 有实验证明 quantum entanglement 的速度可以是人们所 认知的光速的 10000 倍以上,这实验结果还上了 Physics Review 以及 MIT Technology Review,虽然详细的机理还不是定律(而且我也不够懂)。因此「拿雷 射笔照你」这个例子虽然本身不是 quantum entanglement 的例子,但这主题容易被 精通近代物理的人以更高档的仪器观测下作为「时间先後」的反例,理工背景的我因 此觉得这例子不太好,才多事岔题了 :p 其实,quantum entanglement 显示了意识有可能超越光速(这我当然不能在物理课 上讨论,除了在李嗣涔教授的课上 ;) ),也为天眼通等神通的可行性提供了物理上 的可能理论基础,要不然早个五十年科学界会认为六神通是不可能的、只是骗术,在 量子力学下科学界才对这类议题比较开放。 > -------------------------------------------------------------------------- < From: 林宝宝 Time: Wed Jan 06 14:22:55 2016 虽然这里依法不依人,但是同为初学者的我觉得这一系列的影片对我很有帮助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bmUbKH9mXCrGru4BVvt6WxnEN8dkTKN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570/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