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574/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当下的因缘与三世的轮回 时间: Fri Jan 08 01:03:49 2016 「当下的因缘与三世的轮回」 十二因缘可以解释当下的因缘,也可以解释三世的轮回。 用十二因缘解释当下的因缘,其细节如《杂阿含经》卷二、三相关各经所详述。在根 缘境生识而触的当下,例如经中说的「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 想、思」,就已经完成了一次的十二因缘。但因为我们认为当中有我、我所,起了贪 爱,造下了业,让这些心识不断互相攀缘下去、不断增长扩大。 当下就完成了一次的十二因缘,但这不表示未来就不会有作用了。就像推骨牌,每一 个骨牌撞击下一个骨牌都是在一刹那间发生,但从巨观的角度来看,就会看到骨牌持 续地相叠,事件不断地发生,甚至延续到三世。 用十二因缘解释三世的轮回,则有如附表的说法。 一念之起,当下轮回,每天的生活中都充斥了十二因缘,这些因缘累积起来,也造就 了人的一生,乃至三世的轮回。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s720x720/996748_916890998394713_976839971112199558_n.jpg?oh=9e09e24b8b67ee9e652fde7c362fff39&oe=5AA388D2 LinkDescription: 「当下的因缘与三世的轮回」 十二因缘可以解释当下的因缘,也可以解释三世的轮回。 用十二因缘解释当下的因缘,其细节如《杂阿含经》卷二、三相关各经所详述。在根缘境生识而触的当下,例如经中说的「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就已经完成了一次的十二因缘。但因为我们认为当中有我、我所,起了贪爱,造下了业,让这些心识不断互相攀缘下去、不断增长扩大。 当下就完成了一次的十二因缘,但这不表示未来就不会有作用了。就像推骨牌,每一个骨牌撞击下一个骨牌都是在一刹那间发生,但从巨观的角度来看,就会看到骨牌持续地相叠,事件不断地发生,甚至延续到三世。 用十二因缘解释三世的轮回,则有如附表的说法。 一念之起,当下轮回,每天的生活中都充斥了十二因缘,这些因缘累积起来,也造就了人的一生,乃至三世的轮回。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16890998394713&set=gm.549932508513923&type=3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Jan 08 01:04:53 2016 数学或物理造诣较深的同学,也可用「碎形」或「复杂系统」的「自相似性」来理解 这样的现象:鹦鹉螺切中间一小块来看,其数学构成符合黄金比例,累积起来的大块 也符合黄金比例,整个螺形也是黄金比例,这就是「自相似性」。在数学上,具有自 相似性的碎形的生成是基於一个不断叠代的方程式,即一种基於递回的反馈系统。类 似地,人们当下的身心运作符合十二因缘的模式,而当下的因缘长久累积之後,造就 了宏观的轮回生死,也具有自相似性而符合十二因缘的模式。 阿罗汉破除无明、有智慧,则在根缘境生识而触的当下,生起明触,触生受、想但不 造业,也不见我、我所,而能不受後有,解脱当下的因缘及三世的轮回。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Sat Jan 09 11:41:25 2016 阿罗汉(小乘)并无破无明,只是解决我执(见惑与思惑)。大乘初欢喜地,才破一 品无明。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Jan 09 12:08:37 2016 欢迎 David Wang 加入研习佛经的行列。现今离佛世已近三千年,对於佛法义理的了 解,最好能依据佛陀在涅盘前所说的:要辨识什麽是真正的佛说,得要依经及依律来 审查判断。 其实佛经不分宗派,一律表示阿罗汉是破无明的。阿罗汉的资格就像是拿到博士,至 於拿到博士的人要不要做教授(当菩萨),是不同的事喔 :) 《大方等大集经》卷22〈声闻品1〉:「不爱不贪能破无明,破无明已,名为获得阿 罗汉果。」(CBETA, T13, no. 397, p. 161, b21-2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8〈转生品4〉:「复由增上修道,尽五顺上分结,得阿罗汉 果。色贪、无色贪、无明、慢、掉举,是谓五顺上分结。」(CBETA, T05, no. 220, p. 43, c8-1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243〈难信解品34〉:「阿罗汉果清净故无明清净,无明清 净故一切智智清净。」(CBETA, T06, no. 220, p. 225, b3-4) 《中阿含经》卷36〈梵志品2〉:「梵志瞿默目□连即问曰:「阿难!若如来、无所 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有何胜如?」 尊者阿难答曰:「目□连!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 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CBETA, T01, no. 26, p. 655, c27-p. 656, a3) 最後这一段经文强调阿罗汉的解脱与佛陀的解脱无有差别,有差别的是事相上佛陀是 能於无佛世界无师自悟而成道者,而且佛陀的福报远高於世间众生乃至弟子。详见「 如来十力」,但纵使是说如来十力的经文,都强调佛陀和阿罗汉的解脱智慧是一样的 ,都是破无明,也因此佛陀的证悟是所有众生都能自证的,因此说「奇哉奇哉一切众 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Jan 09 12:30:26 2016 修菩萨道的行者可譬喻为修「教育学程」的学生,本身还没拿到学位,就先开始学如 何当老师。因此初地菩萨只破一分无明,还是学人、在有学位。 阿罗汉则已「毕业」拿到博士了,至於是否做教授则看个人的决定。 《大般涅盘经》在这方面的看法可参见以前的讨论: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dhism/T/F001017T&nu m=5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Sat Jan 09 12:49:55 2016 阿罗汉与佛陀 证的根本智(总相智)是一样,而後得智(别相智)则不能比。因为 其法执未破。 释尊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的弟子之中,真正能体证空的妙义,须菩提是解空第一 。 而在《金刚经》,阿难描述须菩提(阿罗汉)闻佛说时: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 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 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等。 慧眼是证我空,法眼是证法空,佛眼是破最後一品生相无明而证得? 上面您举经典所言,应是阿罗汉回小向大後的智慧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Sat Jan 09 13:55:08 2016 或可参考《法华经 》化城喻品 末段经文。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盘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 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惟一佛乘得灭度耳。比丘当知 ,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如其志乐小法,深著五欲,为是等故,说於涅盘,是人 若闻,则便信受。」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 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导师多 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险 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於中 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於是众 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 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 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 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盘 。若众生住於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於佛慧,当 观察筹量所得涅盘、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 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 按《法华经》,小乘阿罗汉只走了三百由旬(依西方净土言,为於 "方便有馀土" 中 ,待佛教授 开示,导入大乘。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Jan 09 14:14:22 2016 所以 David Wang 大德认同「阿罗汉破无明」吗? 不过「阿罗汉与佛陀证的根本智是一样,而後得智则不能比。因为其法执未破。」这 句话还是怪怪的,请问您是在哪部佛经上看到的?大家来切磋一下佛法。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2:「何别道理名渐现观?谓初业智及後得智,观察自相 及因果相,由作行相别相缘故,名渐现观。」 复言:「世尊!若有如是四圣谛者,何缘世尊复说二谛,谓世俗谛及胜义谛?」 世尊告曰:「即於如是四圣谛中,若法住智所行境界,是世俗谛。若自内证最胜义智 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胜义谛。」」(CBETA, T16, no. 717, p. 843, c22-29) 简言之,经上说自证四圣谛者即有「後得智」,阿罗汉自证四圣谛,当然也有「後得 智」了。 David Wang 另外提到的一词是「法执」,法执是我执的对称,又作法我执、法我见 ,系应破除的二种我执之一。 其实法执的争论,只在於末代的论师,而不在经、律中。依於经、律,凡夫有法执, 而圣人无法执。这以前同学们许多都在藏经中比对过了,大藏经中查找「法执」一词 ,查看经、律部,立刻真相大白:三藏十二部经,不论所谓大小乘,一向证言圣者如 阿罗汉等无我执、无法执,究竟解脱。再者,四念处就有「观法无我」了,三法印也 有「诸法无我」,刚学佛的人都知道,何况是阿罗汉呢 :) 末世一些中国的论师误认阿罗汉「法不空」,其实是历史上阴错阳差的误解。部派当 中的「说一切有部」主张诸法实有,有些论师将「说一切有部」和小乘或阿罗汉搞混 ,以为小乘「法不空」,其实这只是「说一切有部」这一个派别的看法,和大小无关 喔 :) 又有另一个词「回小向大」,唉,又是一个马蜂窝 ;) 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其 实没有「回小向大」这一个词汇,这也是後世论师所发明的词,这以前同学们用 CBETA 都找过证实了。本社团是依经、依律讨论,就先不岔题了 :) > -------------------------------------------------------------------------- < From: Russ Wang Time: Sat Jan 09 14:18:32 2016 邱大刚 同意大刚,佛亦是阿罗汉,这是佛自己说的,在解脱层次上没有佛与阿罗汉 的差别。然而唯佛能於无佛法的时代无师自悟且自觉觉他,这是圆满波罗蜜的结训成 果,大刚以教育学程为例实在是太贴切了。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Jan 09 14:21:56 2016 David Wang 又说「慧眼是证我空,法眼是证法空」可以请您帮忙将提出此定义的经 文贴上来吗? 「法眼」在佛弟子中实在是太常见了,初果就有法眼了。不要说舍利弗,在《阿含经 》中舍利弗的弟子都有法眼: 《杂阿含经》卷1:「时,舍利弗说是经已,长者子输屡那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CBETA, T02, no. 99, p. 6, b24-25) 《中阿含经》卷32〈大品1〉:「说此法时,优婆离居士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CBETA, T01, no. 26, p. 632, c16-17) 还有很多经典记载佛陀说完法当场天龙八部几千人得法眼。所以如果说「法眼是证法 空」,那初果就证法空了,何况是四果阿罗汉? 讨论佛法还是将经文定义□清,比较能清楚地讨论,避免误会喔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Jan 09 14:29:05 2016 《法华经》是说三乘「都是」化城,「於一佛乘,分别说三」。并不是说「菩萨乘」 才是唯一,而是连「菩萨乘」也是化城 :) 宏印长老的著名重量级文章「佛经的集结与特色」: http://buddhaspace.org/gem.php/fpath=gem/brd/Buddhism/G/F001004G&num=2 当中,提到学术界考据发现最原始的妙法莲华经可能只有三卷或四卷。有心研究此议 题的话,可以参考参考。 佛陀在涅盘前告诉弟子,要辨识什麽是真正的佛说,得要依经及依律来审查判断,而 不盲信任何人(当然更不能盲信我)。佛陀也要弟子在佛涅盘後以经为师、以戒为师 ,如此就能如同佛陀还在世。 深入经藏实在蛮重要的,末法时期是斗诤坚固,五浊恶世的见浊混乱,要能知道佛陀 本人怎麽说,还是得依经律来看。大家一起加油!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Sat Jan 09 20:19:02 2016 四念处的观法无我,或三法印的诸法无我,「钝根」者就可能理解成,色受想行识五 蕴中,只是即蕴、离蕴无我,但却执有诸法。也就是,小乘声闻众还认为 法有。若 不认为法有,就不会入偏空涅盘了?,因为涅盘也是一个施设方便的法而已。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at Jan 09 20:41:30 2016 谢谢 David Wang 的回覆。其实《杂阿含经》第232经有明讲「法空」,从经、律仔 细考查,少数中国论师真得是把「说一切有部」的宗派看法搞混了啦 :) 其实佛陀说过宇宙及身心除五蕴外别无他法,《杂阿含经》卷2:「若离色、受、想 、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 界故。」(CBETA, T02, no. 99, p. 9, a11-13) 佛陀表示五蕴已包含身心乃至宇宙的一切。五蕴都无我了,自然也不会有法执。 「涅盘」是无为法,是中道的究竟,不是偏空更不是施设方便法喔。佛陀已涅盘,难 道说佛陀「认为 法有 所以入偏空涅盘了」? ;)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既然「不异语」,就不会像 少数末法时期论师所主张的佛陀说谎唬人,反而佛经中再三强调佛陀说法自始至终都 是「初、中、後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看来 David Wang 对佛法蛮有兴趣的,诚心建议可以考虑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三皈 依誓言:「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是有深义的 (y)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Sat Jan 09 20:47:49 2016 参考:若以天台判教,四教中,藏教、通教中,藏教是正化二乘,傍化菩萨。而通教 的钝根通前藏教,通教的利根则通别圆(故名"通")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Sat Jan 09 20:56:24 2016 别忘,佛是阿罗汉,但阿罗汉非是佛。 比如月亮的光明,但有初一与十五之别?所谓质同量异。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Sat Jan 09 21:23:21 2016 以我的看法,别教的初地菩萨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此菩萨已证念不退,得无功用道,能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 但还是不能以藏教究竟即的阿罗汉去比拟别教分证即的初地菩萨。为何呢? 依别教,初住菩萨就断见惑、七住断思惑,而十住就断界内尘沙惑。 此时的十住菩萨已经等同 通教 的佛位或说藏教的罗汉果(也只指断德,但其菩提心 与资粮力非藏通两教能比拟),何况初地菩萨。 > -------------------------------------------------------------------------- < From: Russ Wang Time: Sat Jan 09 21:32:38 2016 您所提的圆顿、分别判教,乃致涅盘有别的观点,是出自後世论师的说法,在此先不 论这些说法是否精确,後世论说是依据经藏而论这一点,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此故 ,何不妨探本溯源、深入经藏-尤其是四部阿含经- 去了解这些论说之所本?对於像 您这样对佛法有浓厚兴趣者,一定有助於更了解後世论说的本意与佛菩萨的样貌,实 是百利而无一害:)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Sat Jan 09 21:42:54 2016 阿罗汉入的涅盘是佛施设的,怎能比拟佛的大般涅盘呢?《法华经》以三百由旬与五 百由旬来比喻(真谛涅盘vs中谛大般涅盘=断四十二品微细惑,无明永尽,即证不住 生死、不住涅盘的大般涅盘)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Sat Jan 09 21:50:33 2016 真谛涅盘,是一种偏空涅盘,其正报身心,依报国土皆无(依法华经看,其实没这个 “东西”,只是佛陀善巧施设),实难比拟佛陀尽虚空、法界的功德庄严呀!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Sat Jan 09 22:06:34 2016 我也不赞成说:「唯佛能於无佛法时,无师自通」 1. 应了解生命是相续的 2.不能只看到果报,重点在因地,而因地也是一点一滴形成的。 3. 由「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而开悟的独觉,也有因地的熏习(不一定那一生 ),否则如何是「因缘所生」呢?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Sat Jan 09 22:30:08 2016 再说一点,请指教? 依唯识名相,我们这个「依他起」的身心世界,其实也是前期生命「遍计执」来的( 与杂染相应来的),究竟上,人是平等平等的,只是看怎麽施设因缘。 因为缺少十善就难当天人,因为对善法还有对待,故无法超凡入圣,因是 无常故「 苦」,苦即无我而证入涅盘的,会趋向「偏空」,为何呢? 因为「苦」只是一种果报,其实它并没有对错,是心识因攀缘它而生出妄想、衍生障 碍的,外境那有错? 是故,仅仅由苦而了知我空,证入的涅盘必然是偏空,因为前 因後果相应的缘故。 故菩萨种性者,从初发心就安住在中谛,虽然起初作的不好,但心态是如此。---这 也是,为何别教的菩萨能轻轻从偏空涅盘的「门前」走过,能证而不证的原因? > -------------------------------------------------------------------------- < From: David Wang Time: Mon Jan 11 00:28:54 2016 (补充) "上面您举经典所言,应是阿罗汉回小向大後的智慧" 上句话,我写错了.... 根据天台的判教: 若是藏教声闻,若未於初果之前(三贤位 四善根)有因缘转入圆教 (=回小向大),则「佛果不前,永无接义,直俟法华方得会入圆耳」,因此阿罗汉必 定要等到法华会上,经佛陀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才能知道偏真涅盘,是方便说,并 非究竟... > -------------------------------------------------------------------------- < From: 谢富雄 Time: Fri Jan 08 08:11:34 2016 当下因缘与三世因缘两种解释是有冲突的差很大,佛陀讲的到底是那一种,我们应该 专精思维及亲自验证一下。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Jan 08 09:18:50 2016 在《杂阿含经》中以当下因缘为主,但也不是没有提到三世因缘,另外三部阿含乃至 其他经典则两种解释都有。实务上,由於有当下因缘的原理,才会有三世轮回的现象 。 就修行解脱而言,则当下的因缘才是行者要深思的根本。另一方面,毕竟佛陀表示「 世间正见」的内容包含「有众生受生世间」,轮回的现象对凡夫是不能否认的,三世 因缘的解说也就是解释轮回的现象,因此个人倒不认为两种解释的冲突差很大 :) 不过我也了解有些法师大德主张两者差很大,佛使比丘就公开不认同南传《清净道论 》的「结生识」的解释,因此曾被诸多南传法师私下「围剿」 :p 我则认同佛使比丘 将当下的因缘视作正解,虽然个人由於有对於数学上「自相似性」的了解而不认为当 下的因缘及三世因缘有根本上的冲突。 > -------------------------------------------------------------------------- < From: 王尚智 Time: Fri Jan 08 09:55:57 2016 十二因缘,除了理论上或推论逻辑上,作为一种佛教智慧深观缘起的原理;最重要的 ,是在生活实际「禅修」上的实践、应用与修证。 人类基本上无法控制大脑脑神经的反应,甚至连制约身体、更遑论超越欲望都甚为艰 难。 葛印卡及许多原始佛教的内观教授方式,都主张只要透过训练,基本上可以做到从「 受」与「爱」之间去断流,再进而能够远离世缘不染,朝向解脱路真正前行。 汉传佛教中,大多将十二因缘做为一种佛学思想推理。几乎没有将其严肃导入禅修的 法系。 这也是为何,现今包括法鼓山在内的禅修教导,慢慢的都变成一种「放松运动」。迁 就附和了大众,而没有以十二因缘建立解脱法的修证体系。 > -------------------------------------------------------------------------- < From: YC Chiang Time: Fri Jan 08 10:56:20 2016 此言有误,汉传有清楚明白的传承,像禅宗的观心法门,此法门为摩诃迦叶尊者所传 之顿教法门。 观呼吸是渐进式法门。烧香、礼佛、诵经...也都是渐进的,大迦叶尊者的禅法,不 用如此,只要你能看破这一念,顿然就解脱了。只是这念要看破,要怎麽做才能无念 ,实作上是不容易的,因大师手指指到了我们未曾知晓的领域,我们有如雾里看花, 不解ing...。 六祖坛经中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当知大师所说无诳於世间,大师所 说完全符合阿含,法味无二。 禅的修习本来也就只是放下而已,若执念而修则不能超脱生死,当知识缘名色也就在 那一念之间而已,若仍有执念则必然走向生死轮回,无念才能不再衍生未来有。 最後,来看看冈波巴尊者的大手印口诀是怎麽教导放松的: 若欲养护自明智。 应於自然无作中,身心柔软似棉花。 松松放置此明识,莫依心念舍诸务。 不可作意心求悟,只需宽坦放纵之。 昏沈掉举生起时,即於彼上而观察。 於心有害诸作业,渐次缓缓舍弃之。 贪欲生时知为魔,无作之心即佛陀。 造作之心非佛意,昼夜六时行住中。 松松缓缓放置去,如是放置之心性。 无执明朗似虚空,此即离边之正见。 无需疑虑自然生,清净无垢似水晶。 明而无执此正观,无有间断自然生。 无作舒松似婴儿,离诸贪著此正行。 超诸立破自然生,因果同时甚稀奇。 无虑无求此正果,本来圆成自然生。 离却如是之自心,向外寻求佛陀果。 穷尽十方与三世,终难觅得离心佛。 是故常应观自心,务令熟练时习之。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Fri Jan 08 17:33:59 2016 这恰如世尊所预示的,後世弟子实修能力的消失吧~ > -------------------------------------------------------------------------- < From: 蔡忏摩 Time: Sat Jan 09 20:55:13 2016 法鼓山的禅修有基督徒会来参加 或许是因为<没有太多这些佛教术语和操作>这一点吧! ------------------------------------------------ <不过葛印卡内观也是有基督徒在参加...> 至於萧先生强调的後世弟子实修能力的消失 ㄏㄏ~ 你有在僧团里修行过吗?你怎麽清楚里面的情况?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Sun Jan 10 00:16:32 2016 没耶,我就是舌根不清静而已... > -------------------------------------------------------------------------- < From: 董丽 Time: Wed Jan 13 17:56:59 2016 这大概就是佛教演化到後来衰败的原由之一吧~! > -------------------------------------------------------------------------- < From: 蔡忏摩 Time: Wed Jan 13 18:57:11 2016 近代的汉传佛教经历抗战後复兴的艰困时期 是重视「修福」 大过「修慧」 的。 道源长老就说:「福能摄慧,慧不能摄福」 没有福报,连要维持道场僧众都有困难。 如有福报没有智慧,还可以进一步的礼请其他传承精通十二因缘的禅师来传法,并提 供僧众修行的资源。 如台湾的香光尼僧团和佛教弘誓学院都已经礼请过南传禅师来传法,这不是什麽新鲜 事。 前人种树,後人乘凉。当要饮水思源!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Wed Jan 13 20:19:26 2016 的确是的,前人种树,後人乘凉,饮水思源是必然的。一千多年前无数大德们接力的 努力,我们才能读到大正藏。自是得深入经藏不是吗? > -------------------------------------------------------------------------- < From: 蔡忏摩 Time: Wed Jan 13 20:45:13 2016 我同意你的看法。 经藏里佛陀相当强调有为法的三相〈无常、苦、无我〉。 佛陀说要出离的人,首先要把握五蕴。知味,知患後才能出离。 味是缘五蕴生出爱喜 患是了解五蕴无常、 苦、无我的本质 离是调伏对五蕴的贪爱。 佛陀还自己为例,向比丘们强调此法的重要性: 「若我於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於诸天、若魔、若梵,沙 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 」 所以,现代的学佛人,有必要亲身实证这方面的教导,而不只是停留在修福德的阶段 和感恩师傅赞叹师父的阶段。佛法需要身体力行,亲自体验。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Jan 08 10:43:39 2016 佛陀是由浅入深地教导弟子,对於刚接触佛法的人,通常先由「施论、戒论、生天之 论,欲为秽恶,漏不净行」等人天善法开始解说,等到弟子心开意解,才教导苦集灭 道等出世间法,弟子就得法眼净了。 因此法师们也是得看弟子的程度来教,至於是否能适时提升弟子的程度,就要看教学 功力了 :) 另一方面,现今号称很多弟子证果的地方,特别容易有问题,只能说末法众生福慧不 够,我们自己得多加注意 :( > -------------------------------------------------------------------------- < From: Paul Zhang Time: Fri Jan 08 10:51:17 2016 感谢您 邱师兄,如有用到您的贴文将会事先告知的,感谢您!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Mar 11 21:39:03 2016 在讲黄安骂台湾又用台湾的健保吗? > -------------------------------------------------------------------------- < From: 张春美 Time: Sun Mar 13 15:03:57 2016 > -------------------------------------------------------------------------- < From: 蔡忏摩 Time: Thu Mar 17 20:21:59 2016 《人生》杂志391期 有篇 继程法师 十二因缘 的教导, 我觉得法师说的相当好! 同学有时间可以看看这篇: https://www.facebook.com/humanitymagazine/posts/1041450039260409:0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574/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