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阅读文章: 第 4676/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Murphy Chen
标题: 汝等共行至深□□
时间: Sun Jun 26 11:04:25 2016

杂阿含 421 经

本经说明「四圣谛」与「十二因缘」的关联性: 若不如实知四圣谛,会在导致出生的
诸行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 上寻求欢乐,而导致「
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共行至深□□。」

诸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至深□□,敷座而坐,周匝观察深□□已,告诸比丘:「此□极
大深□。」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世尊!此极深□,然复有
一极深□极□於此,甚可怖畏者不?」

佛知其意,即告言:「如是,比丘!此极深□,然复有大深□□於此者,甚可怖畏。

谓诸沙门、婆罗门於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
。

彼於生本诸行乐著,於老、病、死、忧、悲、恼、苦生本诸行乐著,而作是行。

生本诸行:造成「生」的诸「行」。 十二因缘为「无明 → 行 → 识 → 名色 →
六入处 → 触 → 受 → 爱 → 取 → 有 → 生」, 在「生」之前的诸行都是造成最
後面「生」的结果。这里的「行」是广义的「行」,也就是「造作」,一切的造作都
算是行。「本」就是「因」的意思,因此「生本」就是「生因」,生的原因。

於生本诸行乐著: 南传作「在导致出生的诸行上寻欢」,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他们
在导致出生的意志形成上欢乐」(they delight in volitional formations that
lead to birth)。 (庄春江阿含辞典)

作是行: 南传作「造作导致出生的诸行」,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他们产生导致出生
的意志形成」(they generate volitional formations that lead to birth)。 (庄
春江阿含辞典)

老、病、死、忧、悲、恼、苦行,转增长故,堕於生深□之处,堕於老、病、死、忧
、悲、恼、苦深□之处。

如是,比丘,此则大深□□於此者。

是故,比丘!於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s720x720/13501906_10208607611962172_4308958625399308575_n.jpg?oh=6d4a7b4fb552d7d69880146e912a7972&oe=5A71D318
LinkDescription: 杂阿含 421 经  本经说明「四圣谛」与「十二因缘」的关联性: 若不如实知四圣谛,会在导致出生的诸行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 上寻求欢乐,而导致「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共行至深□□。」  诸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至深□□,敷座而坐,周匝观察深□□已,告诸比丘:「此□极大深□。」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世尊!此极深□,然复有一极深□极□於此,甚可怖畏者不?」  佛知其意,即告言:「如是,比丘!此极深□,然复有大深□□於此者,甚可怖畏。  谓诸沙门、婆罗门於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  彼於生本诸行乐著,於老、病、死、忧、悲、恼、苦生本诸行乐著,而作是行。  生本诸行:造成「生」的诸「行」。 十二因缘为「无明 → 行 → 识 → 名色 → 六入处 → 触 → 受 → 爱 → 取 → 有 → 生」, 在「生」之前的诸行都是造成最後面「生」的结果。这里的「行」是广义的「行」,也就是「造作」,一切的造作都算是行。「本」就是「因」的意思,因此「生本」就是「生因」,生的原因。  於生本诸行乐著: 南传作「在导致出生的诸行上寻欢」,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他们在导致出生的意志形成上欢乐」(they delight in volitional formations that lead to birth)。 (庄春江阿含辞典)  作是行: 南传作「造作导致出生的诸行」,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他们产生导致出生的意志形成」(they generate volitional formations that lead to birth)。 (庄春江阿含辞典)  老、病、死、忧、悲、恼、苦行,转增长故,堕於生深□之处,堕於老、病、死、忧、悲、恼、苦深□之处。  如是,比丘,此则大深□□於此者。  是故,比丘!於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08607611962172&set=gm.627900007383839&type=3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n 26 12:36:08 2016

本经表示若不如实知四圣谛,就会堕入十二因缘的轮回中,比堕入深渊还危险。另一
方面,在学理上,十二因缘即四圣谛的「集」谛。

> -------------------------------------------------------------------------- <

From: Helen Wan
Time: Mon Jul 25 09:06:29 2016

"十二因缘即四圣谛的「集」谛"  即是。 是用功的下手处。 谢谢。

> -------------------------------------------------------------------------- <

From: Helen Wan
Time: Thu Jul 28 11:51:18 2016

末学的思路有时转不过弯来,请大德们原谅。 常看到□内有六识身,外有名色□名
色的识不就是六识身,又为何要分内外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l 31 20:46:00 2016

Helen Wan 真细心!的确这边所说的和其他地方的分类不尽相同。

在讲「外有名色」时,这里的「名色」就是特别指外境的名色。

例如「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这一句话里,对应到「内有识身」的是「
眼识」,对应到「外有名色」的是「色(境)」。

而在「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这一句话里,对应到的「内有识色」的是
「意识」,对应到「外有名色」的是「法(境)」。法境就是一种「名」。当我们观
察前一个念头时,前一个念头已经过去了、变成被观察的对象了,因为是精神上的被
观察的对象,所以属於「名」。

也是基於 Helen 提的这类问题,一些南传论师为了让逻辑上更清晰,而主张「名」
只有「受想行」不含「识」。不过不管哪种主张,了解背後的意义比较重要。

话说回来,凡夫将身体的内外视作「我的内外」,这其实是基於「我见」来看,因为
将身体视为我,所以身体外是外,身体内是内。佛法则教导我们客观地分析,而不是
以「我」为中心的分析,因此内和外就只是相对上地来说,而不是有个绝对的内与外
的区分了 :)

> -------------------------------------------------------------------------- <

From: Helen Wan
Time: Mon Aug 01 08:17:13 2016

时常与善知识一起读书(杂阿含),受益良多,好像末学的愚昧被解开了一些。"对应
到「内有识身」的是「眼识」,对应到「外有名色」的是「色(境)」" 大德解释的
太棒了。解了心结。感恩,合十。

> -------------------------------------------------------------------------- <

From: 李芳山
Time: Mon Aug 01 21:17:41 2016

於此末学理解为,行□识的识为当下心,名色为所缘的识为过去心,也就是透过了别
判断之後的心识,因此才称之为法麈。这是个人的浅见。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Aug 01 22:10:25 2016

法师正解 (y)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阅读文章: 第 4676/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