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677/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看到不该看的 时间: Sun Jun 26 13:21:02 2016 「看到不该看的」 《杂阿含经》卷十六第407经提到过去有人在池旁打坐後思惟世间,见到阿修罗大军 兵败後进入莲藕洞中,而自以为发疯了。由这个例子,可见静坐到一定程度,姑且不 论幻境,是可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事物。 看到太多却也可能造成困扰,被当成神经病。因此纵使真有神通而见到一般人看不到 的事,也不宜多谈。律中则记载佛陀制戒禁止比丘对未受大戒者示现神通。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13532798_1017247305025748_4679495207522650102_n.jpg?oh=0acaeb7602ed14bec228c835baf4f9e9&oe=5A66A3B9 LinkDescription: 「看到不该看的」 《杂阿含经》卷十六第407经提到过去有人在池旁打坐後思惟世间,见到阿修罗大军兵败後进入莲藕洞中,而自以为发疯了。由这个例子,可见静坐到一定程度,姑且不论幻境,是可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事物。 看到太多却也可能造成困扰,被当成神经病。因此纵使真有神通而见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事,也不宜多谈。律中则记载佛陀制戒禁止比丘对未受大戒者示现神通。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7247305025748&set=gm.627934784047028&type=3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n 26 13:21:25 2016 原经文见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5%85%AD#四□七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n 26 13:23:06 2016 这个阿修罗大军「无量无数,皆悉入於一藕孔中」,让我想到了一个天文物理名词, 叫做「□洞」,理论上可作为星际旅行的一个关键 :D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n 26 15:22:27 2016 本经的南传译本还真有一句说「比丘们!败後,惊恐的阿修罗经由莲藕[逃]入阿修罗 城」,穿梭到阿修罗城去了 :D > -------------------------------------------------------------------------- < From: Chen Jian Time: Sun Jun 26 17:43:44 2016 芥子纳须弥 大乘佛教常引用的 > -------------------------------------------------------------------------- < From: Moya Tseng Time: Mon Jun 27 13:49:57 2016 这个最近有一个宇宙模型还满有趣的;当物质被吸收进入黑洞之後,会停留在黑洞的 表层,然後在黑洞当中投射出新的3D宇宙形象。 > -------------------------------------------------------------------------- < From: Chen Jian Time: Tue Jun 28 03:17:51 2016 不过,我倒是想到一个,一样的故事在经文意义引用上却有不同的转变: 在《杂阿含经》卷十六第407经中,认为:思惟世间而看到大军进入藕孔,对修行、 解除苦、清净梵行没有帮助,只是看到奇人异事而已。 但在大乘经典华严经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五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二 提到:彼诸菩萨於一一毛孔 ,各出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光明;一一光明端,各出不可说佛刹微尘等菩萨。其身尊重 ,於诸世间,最为殊胜;随其所应,皆悉显现,充满法界;教化众生,未度者度,未 脱者脱;现不可说佛刹微尘等诸天宫殿,无常死相,一切诸法,皆悉如梦;赞叹道场 ,说一切菩萨诸大愿门。 认为:菩萨於毛孔中现出无量数佛刹光明,再从无量佛刹中现出无量菩萨教化众生, 再从无量菩萨中现出无量宫殿示现无常老死相,悉皆如梦。 这里引用时空间变换的理解上是宣说:缘起无尽,一毛孔中有无量佛刹,一佛刹中有 无量教化,是破坏时空固有的理解,深入观察在细致事物中的无量缘起。 我想,一样的事相,配以不同的解说,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 个人感觉是:若是要给不同的法门意义的话,我在想还是要切合缘起才是,去考虑世 间一般人固有的贪嗔痴,因病给药,一般人可能较能吸收这样的法门来断烦恼;而较 少考虑世间人的限制,直接切入深奥境界的法门,可能在受用上会比较有距离些。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Jun 28 20:11:02 2016 Chen Jian 的例子应该就是「思惟世间」跟「思惟解脱」的不同,同样的例子或事相 ,在思惟的方向不同时,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D > -------------------------------------------------------------------------- < From: Chen Jian Time: Wed Jun 29 15:40:47 2016 嗯嗯,谢谢大刚学友补充,讲的很有重点。 我的文章有混两种意思XD 没表达的很好,另外说明:也是发现有趣的事:一样的故 事,在杂阿含却是用来比喻世间的,在大乘是采取时空无尽的意象, 一个是思维方向取决看待事相的方法:以思惟为主体(大刚学友所说) 一个是一样的故事,类似的意象,却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故事意义的转变,总觉得有历史演进、後人学佛不同解读的想法) > -------------------------------------------------------------------------- < From: Chris Lee Time: Mon Jun 27 03:58:38 2016 杂阿含经为何不可信? > -------------------------------------------------------------------------- < From: Jason Chen Time: Mon Jun 27 10:42:55 2016 会不会只是如实记录,虽然阿罗汉不该显神通,但如果已经发生不说,可能会让也到 境界的行者有孤单无助的感觉,精神患者也是需要朋友的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Jun 27 10:53:34 2016 Jenny Lin 可能是被一些假学者误导 :) 所有的佛经都是部派所传,没有不是部派所传的佛经,除非有人乘时光机去现场录影 ,否则佛经本来就是各部派所传抄的。 学术上定义佛灭後大约一百多年至五百年左右是部派佛教时期,那时的所有佛教团体 都被称为部派,「部派佛教」并不是一个派系的名称,而是一个时期的名称。 以 Jenny Lin 上述的「阿修罗」这个词为例,不同部派的佛经在其意义上是有共识 的,只是细部分类的方法不同,例如有的部派认为阿修罗分散於其他五道,因此说轮 回五道,有的部派则将阿修罗单独列出,而说轮回六道。起码在「阿修罗」一词来说 ,只是分类的不同,而不是意义的不同。 佛陀教导後世的佛弟子,应该依经、依律来探索是否为佛说。经律纵使在传抄中有所 疏漏,有读经的人就知道,经中重要的义理是一而再、再而三阐述的,再加上实修自 然能□清。而上述讨论提到《岛史》,这既非经、也非律、也非论,遑论据我所知岛 史对「阿修罗」也没有异於经律的定义 :) 六神通是所有部派的所有经典都有提到的,佛陀也制律禁止比丘在未受大戒者面前示 现神通,这是不相抵触的。 > -------------------------------------------------------------------------- < From: 黄凯昕 Time: Mon Jun 27 12:13:54 2016 赞叹师兄,即时解惑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Jun 27 23:25:03 2016 「阿修罗」当然是佛世时有的用词,更早的印度教就有恶神阿斯罗。「阿修罗」也有 在人道的,但不代表阿修罗是指未接受文明的人。 如果有人把「阿修罗」注释成违反佛教经、律的意义,那麽若是要讨论佛理,要请这 人拿出佛教经、律的证据,否则就只是外行人随便乱讲佛法罢了。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Jun 27 23:32:42 2016 Jenny Lin 大德提到「杂阿含经有些部派的改编」,那看有什麽经不是部派所传的, 还请 Jenny 大德开示一下。 就以南传来说,南传大藏经中提到阿修罗366次,定义跟北传四阿含的定义是一样的 ,虽然是不同的部派所传。 再就本篇经文所说,南传的经文也有几乎一模一样的记载: 相应部56相应41经/世间之思惟经 >>>>>>>>>>>>>>>>>>>>>>>>>>>>>>>>>> 那位男子在须摩揭陀莲花池畔,见到四种军正进入莲藕。见了後,他这麽想:『我一 定是发狂了!我一定是发疯了!我看到在世间不存在的事。』 [... ...] 但,比丘们!那位男子所见就是真实的,非不真实的。 比丘们!从前,诸天与阿修罗众列阵战斗。比丘们!在那场战斗中,诸天胜了,阿修 罗败。比丘们!败後,惊恐的阿修罗经由莲藕[逃]入阿修罗城,迷惑了诸天。 <<<<<<<<<<<<<<<<<<<<<<<<<<<<<<<<<< 另外在南传的《增支部尼柯耶》,以及又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部派所传的《增壹阿含 经》中,也都有这则记载。各种不同的佛教部派都有一致的记载呢。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Jun 28 20:04:04 2016 上面这个说法是一人的看法,但不是经、律的看法。如我先前已说过,五趣和六趣正 是不同部派的不同分类,而不是谁先谁後。像南传的部派就是五趣,但南传部派的经 律中仍然366次提到阿修罗,定义也还蛮清楚的。 如有对法义有疑义的部分,还是要以经、律为依归才是。 另外,您大概没进过某教团内部,所以不知道其内部怎麽形容大师的神通…… :P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4:47:46 2016 http://www.arahant.org/tc/obs_sambodhisangha_0a.shtml 『随佛禅师(Ven. Bhikkhu V?pasama)为华人,出生於台湾 ... 在世界各地创 办「原始佛教会」,是还原、振兴已经隐没约有两千二百馀年之原始佛教的法脉传人 。 禅师出家於缅甸铜□部僧团,剃度师是承续雷迪大师(Ven. Ledi Sayadaw C.E. 1846~1923)禅法及道场系统之Baddanta Zagara Bhivamsa长老。 ... 2014年依原始佛教会为基础,再创立「四圣谛佛教会」,团结仰信「四圣谛」的原始 佛教及南传佛教,提倡「原始佛教、南传上座、汉传显教、藏传密乘,四系一家,同 利人间」。 2015年,禅师依据《阿含经》、《佛说阿弥陀经》、《□尼母经》的传诵,著作《三 阶念佛弥陀禅》,提倡「持名念佛、定心念佛、实相念佛」的三阶念佛,导归「见因 缘法之实相念佛」,正确为世人揭示「由末法向正法」的弥陀法门。《三阶念佛弥陀 禅》指出:「弥陀行者终是原始佛教行者,原始佛教行者也是弥陀行者」,促进原始 佛教、汉传佛教是一家无争、和谐共荣的新时代。 ... 随佛禅师对於佛教教法的探究与修行,主要的研究是「从佛教传承的最古老教义中, 探寻佛教初始时期的教法,并致力於释迦佛陀教法、禅法及菩提道次第原貌的探究、 阐扬与实践」。 随佛禅师已经完成阿难系汉译《相应阿含》(现误译名《杂阿含》)及优波离系南传 《相应部》的比对研究,更进一步的根据汉译《相应阿含》、南传《相应部》之〈因 缘相应〉、〈食相应〉、〈圣谛相应〉、〈界相应〉、〈五阴(蕴)相应〉、〈六处 相应〉及〈四念处等道品相应〉等〈七事修多罗〉的共说,「依经证经」的还原佛陀 原说教法。 原始佛教的教义,不同於分别说部为主的南传佛教。原始佛教最主要的内容有:1.「 六处分位」的「十二因缘法」;2.「十二因缘观」的九种禅法;3.观十二因缘、次第 起七觉分,先断无明、後断贪欲的「禅法次第」;4.依七觉分,次第究竟「四圣谛三 转、十二行」,成就正觉、离贪、慈悲喜舍、解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一乘道 次第」。 随佛禅师既不受取、不积蓄、不使用钱财,也无「为僧人管理金钱供养的净人」,常 年游化宣法於世界各地,不定居一处。 ...』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4:57:07 2016 http://www.mutta.dhamma.org/new/HKVMC_Chi/LediSayadaw_Chi.html 雷迪大师於一八四六年出生在缅甸北部税布省(Shwebo,目前的孟瓦Monywa省) Dipeyin镇,Saing-pyin村。 ... 於十五岁成为沙弥。他得到了那那他亚(Nana-dhaja)的称号(知识的旗帜)。他的 教育包括了巴利文法与各种巴利经文,特别专精於Abhidhammattha-sangaha,这是经 典中关於『论藏』(Abhidhamma)部份的指引。 他曾就 Abhidhammattha-sangaha 写了一篇颇有争议的评论,称为《究竟真理手册》 (Paramatttha-dipani--Manual of Ultimate Truth)。後来他更正了一些稍早发现 的错误,并接受批评。终於使比丘们接受了他的更正,并让他的文稿成了标准参考。 十九世纪中叶还没有电灯,在当沙弥的日子,他白天会固定研究经文,天黑後与比丘 及其他沙弥,靠记忆背诵经文。他以这种方式,精通『论藏』的经文。十八岁时,由 於对自己的教育不满意,觉得过於局限在三藏经文(Tipitaka),乃暂时脱下僧袍, 回复在家人的生活。过了六个月,他的第一任老师与另一位有影响力的明听法师( Myinhtin Sayadaw)派人去找他,想要说服他回到僧院;但是他拒绝了。 明听法师建议他至少继续接受教育。年轻的上峰非常聪明好学,立即同意了这个建议 。「你愿意学习吠陀(Vedas),古代印度教的神圣文献吗?」明听 法师问。「是的 ,可敬的老师。」上峰回答。「那麽你一定要成为沙弥」老师回答:「否则优村的甘 达玛法师(Sayadaw U Gandhama)不会收你为学生。」「我会成为沙弥」他同意了。 这样他又回来过沙弥的生活,从此再也没有脱下僧袍。後来,他告诉一位学生:「我 刚开始是想学会吠陀来为人算命赚钱。但是我很幸运能再度成为沙弥。我 的老师非 常有智慧;他们无限的爱与慈悲拯救了我。」聪明的沙弥那那他亚在甘达玛法师的教 导下,八个月内精通了吠陀,然後继续学习三藏经文。在二十岁时,一 八六六年四 月二十日,他更进一步,由南达他亚法师为他授戒成了比丘。 ... 雷迪大师可算是当时最杰出的佛教人物。近年来凡是接触到正法的人,都要深深感激 这位崇高博学的比丘。对於传统内观修行的复兴,使出家人与在家人都较容易接触到 内观,他的功不可没。除了他的教诲之外,准确清晰深入的学术研究,也对正法的实 证有很重要的影响。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07:22 2016 「中道僧团:随佛尊者简介」把随佛法师的剃度师的名字写错了,不是 "Baddanta" Zagara Bhivamsa,这个GOOGLE查不到,而是 "Bhaddanta" Zagara Bhivamsa,这个 GOOGLE查的到。但是,也可能是我不会查,给搞错了也说不一定!!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11:07 2016 http://www.dhammadownload.com/Bhaddanta-Zagara-Bhivamsa-eBookInMyanmar.htm 这里有张照片,对照看,应该查的名字无误。 ^_^ ㄟ,如果连剃度师的名字都搞 错了,那 ~~~ 其他的就保留不用讲了。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15:07 2016 个人因缘不同,祝福□。我们是不是法友,ㄟ,还很难说。哈哈,各自努力吧!!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17:49 2016 「不用介意名相」,那就不用打字了,不是妈?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22:12 2016 是这样子,你说「蓁是从生活面上来觅法学法的」,但是你又说「不用介意名相」「 那是代名词~方便啦!! 不用介意啦!」~~所以,□对人介绍你妈妈的时候,□偶而也 会这样子介绍吗?「这是我"爸"。是代名词,不用介意!」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28:10 2016 □的笑脸不见了。 ^_^ 谢谢你的祝福。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29:32 2016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30:17 2016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31:38 2016 听说,原始人都很可怜,没有衣服穿。 唉 ~~~ > -------------------------------------------------------------------------- < From: Heaven Chou Time: Wed Jun 29 23:10:52 2016 看来随佛法师很会想像嘛,可惜完全不合理啊。 :) 如果南传的阿修罗是到了锡兰遇到当地的原始人才有这个用词,那麽北传为什麽也会 有这个词?而且南北传还有相同的故事,可见随佛法师的想像是矛盾且不合理的,只 要稍为想一下,就可以想通的。千万记得要依法不依人。 ^_^ > -------------------------------------------------------------------------- < From: Isaac Chen Time: Mon Jul 04 22:02:55 2016 杂阿含经(一一二五)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须陀洹道分,亲近善男子、听正法、 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随佛法师自以为正法消失了两千多年,靠他自己考古找出消失的正法。这显示随佛法 师从未按照佛的教导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因此随佛法师无法证得陀洹道果。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677/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