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689/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第475经提到过去七佛皆观察诸受、受集、受灭、受集? 时间: Mon Jul 18 19:38:43 2016 第475经提到过去七佛皆观察诸受、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受味、受患 、受离。 其中,「诸受、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是分析受本身的生起和灭去,而 「受味、受患、受离」是分析受会引生的後续。 例如「受集」是「触集」,而「受味」是「受因缘生乐喜」,有何不同? 「受集」是指受的起因、如何产生受的;「受味」则是指受的滋味、受的吸引力,若 执著的话就会引致後续的因缘。前者是说受的「起因」,後者则会牵引到「後续」的 因缘。 除了本经的分析外,也可参考卷二第42经所讲述如实知五阴的「七处善」,其中如实 知受的部分即与本经相当类似。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13692697_1030424007041411_1601976621683782016_n.jpg?oh=6dd500bbdba40a105cb6e2e8c3c68804&oe=586FA2F1 LinkDescription: 第475经提到过去七佛皆观察诸受、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受味、受患、受离。 其中,「诸受、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是分析受本身的生起和灭去,而「受味、受患、受离」是分析受会引生的後续。 例如「受集」是「触集」,而「受味」是「受因缘生乐喜」,有何不同? 「受集」是指受的起因、如何产生受的;「受味」则是指受的滋味、受的吸引力,若执著的话就会引致後续的因缘。前者是说受的「起因」,後者则会牵引到「後续」的因缘。 除了本经的分析外,也可参考卷二第42经所讲述如实知五阴的「七处善」,其中如实知受的部分即与本经相当类似。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30424007041411&set=gm.637952989711874&type=3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Jul 18 19:39:56 2016 另外,本经说:「若於受爱乐、赞叹、染著、坚住,是名受集道迹。」爱乐於受,将 来就会生起更多的受,轮回受苦。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Jul 18 19:40:11 2016 原经文见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4%B8%83#四七五 > -------------------------------------------------------------------------- < From: Helen Wan Time: Fri Jul 22 12:39:39 2016 [注解] □ 七处善:善是「善巧」,熟练的意思,即熟练於契合真理的了知五阴及其集、灭 、道、味、患、离等七处。 请问卷二第42经所讲述如实知五阴的「七处善」的注解 是不是少了一处 ? > -------------------------------------------------------------------------- < From: David Tsai Time: Fri Jul 22 14:48:06 2016 七处善 的实践 最终可达「无所攀缘,亦无所住」的境界 《杂阿含经》1267 云: 我如是如是抱,如是如是直进,则不为水之所?。如是如是不抱,如是如是不直进, 则为水所?。如是,名为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度驶流 「无所攀缘,亦无所住」的要旨 就是在从十二因缘还灭的过程中 精进而不窒碍於十二因缘锁链的任一环节 此要旨衍生出 空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强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观念 > -------------------------------------------------------------------------- < From: Helen Wan Time: Sun Jul 24 08:52:31 2016 Thank you so much !!! 大德将 "受" 经文集中,又解释的非常清楚。 太棒了。 末学也要 "修习多修习" "欢喜奉行" 。 感恩合十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l 24 15:25:41 2016 To Helen Wan: 卷二第42经所讲述如实知五阴的「七处善」的注解,应该没有少一处 。「阴」本身就是第一处。在第475经中将「受灭道迹」扩充成「受集道迹」及「受 灭道迹」二个,在第42经中则没有这麽拆,因此数量不一样。不过倒不是说哪个才是 对、哪个才是错,毕竟只是举例说明。 > -------------------------------------------------------------------------- < From: Helen Wan Time: Tue Jul 26 11:23:12 2016 谢谢解说。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689/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