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697/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修习於止,终成於观,修习观已,亦成於止 时间: Sun Jul 24 16:04:42 2016 「修习於止,终成於观,修习观已,亦成於止」 观五阴无常、苦、空、非我,不只是概念,更是需要实证的。实证的修法,最常见的 就是「止观」:「止」是心定於一处(或一境)而不动,例如专注在呼吸上,止息想 念与思虑,可以培养「定」;「观」是洞察,例如观无常,可以培养「慧」。 卷十七第464经中上座告诉阿难:「修习於止,终成於观,修习观已,亦成於止。谓 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佛弟子修行「止」,最终由於有「观」而能圆满成就;修行「观」,最终由於有「止 」而能圆满成就;「止观」俱修而能解脱。也可参见卷二十一第560经中阿难归纳的 四种修学次第。 由本经可以发现,不同的阿罗汉解脱圣者,解脱境界都是相同的。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13615252_1034203116663500_4622236541039908913_n.jpg?oh=438739e7312624c38b67c5b4b3920a13&oe=5AA8D2F1 LinkDescription: 「修习於止,终成於观,修习观已,亦成於止」 观五阴无常、苦、空、非我,不只是概念,更是需要实证的。实证的修法,最常见的就是「止观」:「止」是心定於一处(或一境)而不动,例如专注在呼吸上,止息想念与思虑,可以培养「定」;「观」是洞察,例如观无常,可以培养「慧」。 卷十七第464经中上座告诉阿难:「修习於止,终成於观,修习观已,亦成於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佛弟子修行「止」,最终由於有「观」而能圆满成就;修行「观」,最终由於有「止」而能圆满成就;「止观」俱修而能解脱。也可参见卷二十一第560经中阿难归纳的四种修学次第。 由本经可以发现,不同的阿罗汉解脱圣者,解脱境界都是相同的。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34203116663500&set=gm.640541192786387&type=3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Jul 24 16:05:06 2016 原经文参见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4%B8%83#四六四 > -------------------------------------------------------------------------- < From: David Tsai Time: Sun Jul 24 19:35:12 2016 止观相辅相成,的确是 佛陀一再开示的教法。 此外, 佛陀更强调根据 十二因缘 之缘起法则进行禅思(观)与内寂其心(止),则可 不落入邪定、邪慧,确保正定、正慧,从而在灭老死直至灭无明的正道上迈进。 《杂阿含经》367 云: 比丘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老死如实显现, 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实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 识、行如实显现,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 显现。 > -------------------------------------------------------------------------- < From: Sheng-fu Horng Time: Tue Aug 09 19:17:18 2016 对不起 打扰了。请教您:显现一词 於此作何义呢?谢谢。 > -------------------------------------------------------------------------- < From: David Tsai Time: Tue Aug 09 19:46:56 2016 如里作意 为正确的态度、正确的心境; 如实观察 为切合事实的观照与细察; 在如理作意、如实观察之後,十二因缘的环环相扣之枷锁作用,就明明白白地显现出 来 (如实显现)。 从如理作意、如实观察到如实显现,必须经由止观双运的过程。 > -------------------------------------------------------------------------- < From: Sheng-fu Horng Time: Tue Aug 09 19:55:58 2016 非常谢谢您。 > -------------------------------------------------------------------------- < From: 张春美 Time: Mon Jul 25 10:32:00 2016 > -------------------------------------------------------------------------- < From: 何浠涛 Time: Tue Aug 02 15:30:57 2016 我知道有一种「慧解脱阿罗汉」的说法,说有些罗汉没有四、三、二、乃至初禅,也 能够成就解脱。不知道能不能算作只有观没有止? > -------------------------------------------------------------------------- < From: David Tsai Time: Tue Aug 02 16:20:45 2016 定慧双修是究竟解脱的必要途径 《显扬圣教论》卷3(1摄事品): 慧解脱,谓已得诸漏无馀尽灭,未得八解脱身证具足住。及於八解脱,身证具足住。 慧解脱的阿罗汉,并没有四禅八定的修证,但同样灭尽世间一切种种有漏法而无有馀 ,惟未具足证得八解脱的身证; 俱解脱的阿罗汉则有加修四禅八定,不仅得灭尽世间一切种种有漏法而无有馀,并更 进一步於具足证得八解脱的身证,而得究竟解脱 > -------------------------------------------------------------------------- < From: 谢孟君 Time: Tue Aug 16 09:07:11 2016 慧解脱阿罗汉虽然是不用有禅定,但还是有近行定或刹那定,要达到禅那之前的定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Aug 16 12:52:27 2016 以上关於慧解脱阿罗汉的传说很多有误,我就不一一细谈,只讲结论: 若根据南传相关经文,南传所谓的慧解脱阿罗汉只是没有神通及四无色定的定力,但 是有四禅的定力。 北传的慧解脱则有各派的不同解释。 整体说来阿罗汉一定有定力,只是不同部派对其定力高低的认定不同。 > -------------------------------------------------------------------------- < From: David Tsai Time: Tue Aug 16 13:26:20 2016 《杂阿含经》347与 1171 都明确指出: 慧解脱的阿罗汉 没有四禅八定的根本定 只依靠未至定 (初禅的近分定,又称为刹那定) 於修行中以智慧观照为主 了悟苦、空、无常、无我 终而漏尽以趋向涅盘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Aug 16 13:42:19 2016 347经只说「慧解脱」,并没有说「慧解脱阿罗汉」,而且347经的南传对应经文还蛮 清楚的,只是没有神通及四空定。1171经则跟此主题无关喔。 回到第464经所说:「修习於止,终成於观,修习观已,亦成於止。谓圣弟子止、观 俱修,得诸解脱界。」这是诸经中的共说,也是佛法一贯的主张。 > -------------------------------------------------------------------------- < From: David Tsai Time: Tue Aug 16 14:15:57 2016 《杂阿含经》347〈须深经〉(大正2,96b-98a) 确实有描述慧解脱阿罗汉: 全分慧解脱阿罗汉具漏尽通惟无前五通 至於《杂阿含经》1171,则叙明: 佛陀於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夏安居时,与五百大比丘俱,告诉舍利弗说:此五百比丘 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脱,馀者慧解脱 这就很贴切地对应了《杂阿含经》347〈须深经〉关於慧解脱阿罗汉的描述,那就是 大部分的修行者比较集中在成为慧解脱阿罗汉,得漏尽通而无前五通。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Aug 16 14:22:17 2016 请问第347经全经哪里出现「慧解脱阿罗汉」字样了? :D 是有论师将之解读为慧解 脱阿罗汉,但那只是一派论师的看法。 第1171经是六种众生喻,跟本主题完全无关。您引用的是第1212经,该经则完全没有 解说慧解脱跟初禅至四禅的关系喔。 这个议题几千年来已经吵烂了,实在不值得浪费口舌,此处是读经社团,还是要回归 经文讨论,而不以任一论师的解读为唯一正解。 > -------------------------------------------------------------------------- < From: David Tsai Time: Tue Aug 16 15:25:59 2016 请看《杂阿含经》347〈须深经〉这段叙述: 尔时,世尊知外道须深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外道须深,令得出家。」 时,诸比丘愿度须深。 出家已经半月,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生死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 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 ,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 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 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後相违。云何不得 禅定而复记说?」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 这段叙述当中发言的比丘是一位阿罗汉应无可诤,因为他说他是「生死已尽,梵行已 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此乃佛陀对於阿罗汉的基本定义)。此外,他也说他 是「我是慧解脱也」;这就表明了他是一位慧解脱阿罗汉。 至於《杂阿含经》1212 (我前文误写为1171):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五百比丘既无有见闻疑身、口、心可嫌责事,然此中几比 丘得三明?几比丘俱解脱?几比丘慧解脱?」 佛告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 ,九十比丘得俱解脱,馀者慧解脱 。」 佛光大辞典: 三明: 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 俱解脱: 由慧力离烦恼障而得慧解脱,复得灭尽定而离解脱障而得定解脱;断烦恼、 解脱二障,於定、慧得自在成阿罗汉。 慧解脱: 由无漏之智慧力断除烦恼障而得解脱之阿罗汉。 灭尽定: 建立於四禅八定之上。 由是可知,慧解脱与俱解脱之阿罗汉,其最大差别在於是否证入灭尽定,也就是否有 四禅八定。 以上是我的耙梳,以读经为本,也参考各项解经注解,以免由於只紧盯经文,而无佐 参,陷入自解经文、望文生义的困境。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Aug 17 09:08:41 2016 David Tsai 以本经中提到「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因此 是阿罗汉,这是个合理的推论。 另一方面,二十年前网上的讨论中,也有人提出认为本经的比丘是有自信能证涅盘, 此处的「慧解脱」不是专有名词,如《中阿含经》卷四十七〈心品3〉第178经猎师经 :「心解脱、慧解脱衰退已,便随魔王、魔王眷属。」(CBETA, T01, no. 26, p. 719, b2-3) 该经的「慧解脱」便不是专有名词,而是泛指智慧。 另一方面,对应的经、律都没提到四禅,而是说没有神通及四无色定,如果是《杂阿 含经》此处讹误,自然这部分的讨论意义就不大了。 > -------------------------------------------------------------------------- < From: RG Shi Time: Tue Aug 16 16:05:02 2016 经典常有一句话:~~身作证。。。自知不受後有。~~ 如以下所说 《杂阿含经》卷1:「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CBETA, T02, no. 99, p. 3, c4-6) 这不是「定义」而是一种经验性的普遍特 质。 读经典的「目的」为何呢?讨论别人「身作证」的意义在哪□呢?如果不是抱持著「 有为者亦若是」的态度和标的,讨论别人有没有吃饱和吃了多少,只是徒增困扰罢了 ! 有人吃一碗饭就饱了一天,有人吃三餐还是很饿。如果吃下去的东西不能转化成我们 自身生命的补给品,那就只是一些等著被拉出来的屎尿而已,於己无用。 经典要读,修行要做,大家各自努力,等程度到了,你说的就是「经典」了。 > -------------------------------------------------------------------------- < From: Satipatthana Shi Time: Tue Aug 16 23:01:03 2016 《杂阿含347经》的「慧解脱阿罗汉」是古今中外南北传典籍都有讨论, 菩提比丘在 其论文 "Sus?ma's Conversation with the Buddha: A Second Study of the Sus?ma-sutta",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30: 33□80 中有比较北传经 、律、论和南传经典及注释书对此经「慧解脱阿罗汉」的种种异同,他论文中有简要 的表格说明,论文版权尚未释出,表格请参考附件。 > -------------------------------------------------------------------------- < From: David Tsai Time: Tue Aug 16 23:36:24 2016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这篇论文於2009年刊出时,我就拜读过了,写得十分精辟 。 另外,他於2011年在Contemporary Buddhism 期刊发表之What does mindfulness really mean? A canonical perspective论文,也对於相关主题有深入分析,可以拓 宽局限於中文阿含经而缺乏其他佐参修行者的视野。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Aug 17 08:34:26 2016 谢谢 David Tsai 及 Satipatthana Shi 不辞辛劳的补充。 经中常讲阿罗汉是无学圣者,心解脱、慧解脱,圆满三学(戒、定、慧),具足五分 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在修学上,诸如《杂阿含经》卷十七第 464经都说:「修习於止,终成於观,修习观已,亦成於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 得诸解脱界。」(CBETA, T02, no. 99, p. 118, b23-25) 以慧观入手而解脱烦恼的 阿罗汉自然也应成就定力。 然而本经提到有比丘没证初禅却说:「我是慧解脱也」,後世论师将此处「慧解脱」 认定为「慧解脱阿罗汉」,形成了千年来不同宗派的论中对於慧解脱阿罗汉的禅定能 力的争议。 就经、律的层级来看,同样记载本事件的《摩诃僧□律》、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经 文,都不是讲该比丘没有初禅至四禅,而是讲他没有神通和四无色定,因此没有违反 其他经中所说的阿罗汉定慧兼具。 许多人认为《杂阿含经》由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所传,《相应部尼柯耶》由上座 部的「分别说部」所传,而《摩诃僧□律》由大众部所传,後两者的部派差距大,此 处记载却一致,而与《杂阿含经》此处不同,因此一种合理的推论是此处相当的南传 经文及《摩诃僧□律》的记载可能较贴近史实。 另一方面,对此段经文见解歧异的论师多也主张慧解脱阿罗汉有一定程度的禅定能力 ,差别只在於定力的高低。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Aug 17 09:03:33 2016 我再看了一下讨论,发现本讨论串有部分没交集的地方,可能是因为我昨天是在登机 前发文,没有时间解释背景,而直接跳结论,因此容易引起一些误会。 就背景而言,关於「慧解脱阿罗汉」这议题在二十年前狮子吼站上就有过热烈讨论了 ,之後又有过几次讨论,所以我才说不值得浪费口舌。当年最夸张的是有自称是慧解 脱阿罗汉者上网诈财,满口玄言玄语还说要打擂台赛,最後因违反网规被全台湾学术 网路各主要佛教版的版主都给停权了,因此扬言告遍佛教版版主,找了刑事局侦九队 要闹,总之曾有过一场闹剧,最後当然不了了之。 当时就曾再三讨论过,在经、律的层次来看,大正藏及续藏超过万卷的经文中,只有 二、三小经的句子有相关的经文,因此容易有各种不同的解读,甚至被故意曲解。 重要的法义佛陀是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在经律中应会强调许多次,而不是只有特 例经文中提到,因此要有一致的看法自然是难上加难。「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定」这种 看法比起许多明显疑伪的观念在经中被提到的还少,虽然论及注释书的看法是五花八 门,甚至引申冒出许多阿罗汉还会退转的大乘论师见解,这些暂且不提。 南北传各派系的论及注释书都说是圣者著的,但各论互相抵触的内容不少。除了可能 是传抄当中的错误外,一种解释是那些论著的作者不见得真得是阿罗汉,另一种解释 是阿罗汉仍然要根据世间的义理来作事情的判断,如果他们的师父跟他们说某种理论 ,而这种理论不算是违反他们自证的解脱境界,那麽他们也只是随俗而说。(例如纵 使阿罗汉自己是俱解脱,但自己是俱解脱不代表其他人绝对没有慧解脱的,而其师父 说过有慧解脱阿罗汉,可能也就这样传下去了?)到头来,佛陀教我们要基於经、律 来□清法义。 基於依经、依律,依法不依人的立场,个人认同此处不代表慧解脱阿罗汉没定力,阿 罗汉的基本定义还是定慧兼具的。不过大家本来就可以持不同的看法,这些就要由每 个人自行研习後判断了,最好是证个阿罗汉了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Wed Aug 17 09:15:01 2016 意义上还是要□清一些细节: > 《杂阿含经》347与 1171 都明确指出: 慧解脱的阿罗汉 没有四禅八定的根本定 第347经的经文的确是说没四禅八定,但对应经典则是说没神通及四空定。因此这部 份是有疑义的。 第1212经(您所写的1171经)则没说慧解脱的阿罗汉没有四禅八定的根本定。 > 只依靠未至定 (初禅的近分定,又称为刹那定) 据我所知,这是某些论中的推论,不是出自经律。如果有经律中表示慧解脱阿罗汉是 依近分定或刹那定的看法,还请告知。 > 於修行中以智慧观照为主 > 了悟苦、空、无常、无我 > 终而漏尽以趋向涅盘 这大家都同意的 (y) > -------------------------------------------------------------------------- < From: David Tsai Time: Wed Aug 17 10:17:10 2016 兹整理近年来中外佛学研究者,对於慧解脱与俱解脱阿罗汉之异同研究,所获致较为 一般性的结论: 1.不论是慧解脱(praj??-vimukta)或俱解脱(ubhayatobh?ga-vimukta) 阿罗汉,其均 已了脱生死。 2.不过,慧解脱阿罗汉未得基於四禅八定之根本定,亦缺(五)神通,从法住智出发 通达涅盘智而得解脱。 3.俱解脱阿罗汉得基於四禅八定之根本定,且依定而引发神通,见法涅盘 (d???adharma-nirv??a)。 4.就漏尽智(?srava-k?aya-j??na)而言,慧解脱与俱解脱并无差异。但是,慧解脱阿 罗汉没有基於四禅八定之根本定,眼见、耳闻、身感同於常人;仍陷入老病身苦,仅 无心苦。 5.俱解脱阿罗汉因基於四禅八定之根本定,除具慧解脱阿罗汉之所有特徵,并获神通 力;老病所生的身苦,因定力而减至最低,乃至全无。 6.俱解脱阿罗汉为少数,大多阿罗汉是慧解脱者。然而,他们都已达到「生死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後有」的境界。 7.最重要的是,虽然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基於四禅八定之根本定,也无五神通,然而是 一般修行人都比较能企及的位阶。此一认定,使得无法获得基於四禅八定之根本定的 修行者,不会颓丧而产生精进学佛的意愿。 > -------------------------------------------------------------------------- < From: 谢孟君 Time: Wed Aug 17 10:34:28 2016 末学有问一位南传的出家尊者,以下是他的回答:( 「慧解脱」只有单纯的依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到达解脱,而没有世间法的四禅八定。 而「心解脱」除了佛法的特色外,含盖了世间法的四禅八定。善哉! 善哉!) > -------------------------------------------------------------------------- < From: Satipatthana Shi Time: Wed Aug 17 10:36:21 2016 我认同「慧解脱阿罗汉没定力」是错误知见,慧解脱阿罗汉定慧兼具是所有部派依经 的共识,而此议题部派讨论的要点在於:烦恼断尽所需的最低定力为何? 依北传《杂阿含347经》,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四禅八定的根本定,有部说明慧解脱阿 罗汉依初禅未至定得诸漏永尽如下: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110:「世尊告曰。苏尸摩当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盘 智。苏尸摩曰。我今不知何者法住智。何者涅盘智。佛言。随汝知与不知然法应尔。 时苏尸摩不果先愿。然彼五百应真□刍依未至定得漏尽已後。方能起根本等至。」 (CBETA, T27, no. 1545, p. 572, c21-26) 依北传《杂阿含347经》,瑜伽行者说明慧解脱阿罗汉依初静虑近分定 (=初禅未至定 )得诸漏永尽如下: 《瑜伽师地论》卷94:「得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增上慧学增上力故 。得法住智及涅盘智。用此二智以为依止。先由四种圆满。远离受学转时。令心解脱 一切烦恼。得阿罗汉。成慧解脱。」(CBETA, T30, no. 1579, p. 835, c20-24) -------------------------------------------------------------------------- ----------------- 依北传《杂阿含347经》,成实论主认为慧解脱阿罗汉依欲界定得诸漏泳尽如下: 《成实论》卷16〈194 三慧品〉:「又经中说。除七依处亦许得道。故知依欲界定能 生真智。问曰。是人依初禅近地得阿罗汉道。非欲界定。答曰。不然。言除七依则除 初禅及近地已。又此中无有因缘能依近地非欲界定。若此行者能入近地。何故不能入 初禅耶。是事亦无因缘。又须尸摩经中说。先法住智後泥洹智。是义不必先得禅定。 而後漏尽。但必以法住智为先。然後漏尽。故知除诸禅定。除禅定故说须尸摩经。若 受近地即过同诸禅。又无有经中说近地名。是汝自忆想分别。」(CBETA, T32, no. 1646, p. 367, c26-p. 368, a8) 但是有部反对成实论主的说法,认为欲界定不稳不足以断结,有部是将初禅未至定含 摄於初禅之下故能断结: 《阿□昙□婆沙论》卷41〈2 使□度〉:「复有说者。以正观名禅。问曰。若然者。 欲界亦有正观。应名为禅。答曰。若定能正观亦能断结者名禅。欲界定虽能正观。不 能断结。故不名禅。」(CBETA, T28, no. 1546, p. 308, b27-c1) -------------------------------------------------------------------------- ---------------- 南传对应经典SN 12:70则是说没神通及四空定,但是南传此经注释书说有五种慧解脱 阿罗汉,前四种得四禅,第五种是未得禅那的慧解脱阿罗汉如北传《杂阿含347经》 所说。(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Sa?yutta Nik?ya, p.785) 北传有部慧解脱阿罗汉亦有多种,慧解脱阿罗汉有得初禅未至定,亦有得四禅八定, 但不得灭尽定,得灭尽定者是俱解脱阿罗汉如下: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109:「若慧解脱亦能现起根本静虑。岂不违害苏尸摩经 。彼经中说。慧解脱者不能现起根本静虑。答慧解脱有二种。一是少分。二是全分。 少分慧解脱於四静虑能起一二三。全分慧解脱於四静虑皆不能起。此论中说少分慧解 脱。故能起他心智。苏尸摩经说全分慧解脱。彼於四静虑皆不能起。如是二说俱为善 通。由此少分慧解脱者。乃至能起有顶等至但不得灭定。若得灭定名俱解脱。」 (CBETA, T27, no. 1545, p. 564, b6-15) > -------------------------------------------------------------------------- < From: YC Chiang Time: Wed Aug 17 11:40:18 2016 个人理解,慧解脱无需禅定力是对的,若解脱需要禅定力则是以有为称说无为。 须深一经直接了当的说明不得禅定而能记说的慧解脱阿罗汉。 慧解脱若须要禅定力,则"平常心"是道便是有误。 慧解脱有止、有观,但有止观而无禅定,主要是用於解脱,无所依住的。 杂阿含609经 何等为四念处集,四念处没?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如是,随身集观住,随身灭 观住,随身集、灭观住,则无所依住,於诸世间永无所取。 阿难尊者在躺下时证得阿罗汉果,个人认为这是慧解脱的证明之一。 > -------------------------------------------------------------------------- < From: 谢孟君 Time: Wed Aug 17 16:49:38 2016 烦恼的解脱在戒定慧,依戒定慧得解脱是传统佛教的共识。那麽 不得四禅也不得四无色定,他要依据什麽样的定力才能开发智慧 呢?在有部对定或三摩地的术语中,唯有一种定是低於初禅的,也就是「未至定」。 未至定在阿毗昙中经常出现,所以慧解脱至少也要有未至定也可以称作刹那定 > -------------------------------------------------------------------------- < From: Satipatthana Shi Time: Wed Aug 17 19:03:46 2016 想补充二点说明: 1 北传有部和瑜伽行者依《杂阿含347经》说:有「慧解脱阿罗汉」至少依初禅未至 定得诸漏永尽;亦说有「慧解脱阿罗汉」得四禅八定,但「慧解脱阿罗汉」不得灭尽 定。而南传对应经典亦说「慧解脱阿罗汉」得四禅,注释书说有五种慧解脱阿罗汉, 前四种得四禅,第五种是未得禅那的慧解脱阿罗汉。 可见南北传「慧解脱阿罗汉」的定(sam?dhi),一般是有禅那(jh?na)程度,少数无禅 那但至少有初禅未至定程度。 2 刹那定 ≠ 未至定 (南传近行定) 如《清净道论》指出三种定:「其次,若成熟发生此五种喜者,完成身轻安及心轻安 之二种轻安。若成熟发生轻安,则完成身与心之二种乐。若成熟发生乐,则完成刹那 定、近行定、安止定之三种定。」(CBETA, N67, no. 35, p. 246, a2-4 // PTS.Vism.144) 北传刹那定说法是《成实论》的如电三昧:《成实论》〈163 八解脱品〉:「问曰。 行者若无禅定。云何能得身心空。及尽诸烦恼。答曰。是人有定而不能证。更有如电 三昧。因是三昧得尽烦恼。如经中说。我见比丘欲取衣时有烦恼。取衣已即无烦恼。 如是等所以者何。心如电三昧如金刚。真智能破烦恼。」(CBETA, T32, no. 1646, p. 339, c15-21) > -------------------------------------------------------------------------- < From: David Tsai Time: Wed Aug 17 20:37:52 2016 主流之说一切有部,基本上是主张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四禅八定的根本定,惟至少具有 低於初禅的未至定 (请参阅《阿□达磨大□婆沙论》T27, pp.485~486;《阿□达磨集 异门足论》T26, p.436; MahOEsi Sayadaw, The Purification of Mind’, The Progress of Insight ,tr. by Nyanaponika Thera, (Kandy: B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85), pp.4~7;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 tr. by U Pe Thin and Myanaung U Tin, ( Kandy: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91), pp.60~64; Henepola Gunaratana, The Path of Serenity and Insight, pp.10,45,151~154; Paul J. Griffiths, On Being Mindless:Buddhist Meditation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 (Illinois: Open Court, 1986), pp.106~117) 此外,四禅八定之根本定 (dhyana-maula) 与一般定应加以严格区别;一般定分为: 刹那定、未至定(近行定)、安止定,然後才循序进入四禅而达根本定 (此项区别已是 当前佛学研究者之共识)。 > -------------------------------------------------------------------------- < From: Satipatthana Shi Time: Wed Aug 17 21:44:44 2016 说一切有部基本上是主张「慧解脱阿罗汉」有得初禅未至定、或四禅八定,但不得灭 尽定如下: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109:「彼经中说。慧解脱者不能现起根本静虑。答慧解 脱有二种。一是少分。二是全分。少分慧解脱於四静虑能起一二三。全分慧解脱於四 静虑皆不能起。此论中说少分慧解脱。故能起他心智。苏尸摩经说全分慧解脱。彼於 四静虑皆不能起。如是二说俱为善通。由此少分慧解脱者。乃至能起有顶等至但不得 灭定。若得灭定名俱解脱。」(CBETA, T27, no. 1545, p. 564, b7-15) 《阿□达磨顺正理论》卷70:「宁说慧解脱亦摄具三明。此不相违经据满故。然有已 得七解脱者。未得灭定故亦名慧解脱。」(CBETA, T29, no. 1562, p. 725, a22-24) 《杂阿□昙心论》卷5〈5 贤圣品〉:「慧解脱当知不得灭尽定者。」(CBETA, T28, no. 1552, p. 914, a21) -------------------------------------------------------------------------- ----------------- 无著比丘《 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 》亦说到「禅那 」对於证得三果、四果的 必要性:「依据经典,证得「 一来 」或「 不还 」的差异,与不同的定的层次有关 。一些经文显示:与不还者相较,「一来者」尚未圆满禅定的发展。 68依此判断, 禅那的成就可能与证得不还有关。事实上,许多经典,将「证得不还果和阿罗汉果 」,与「初禅或更高的禅那 」相连结。 69 这个连结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克服及 彻底拔除最後些微的欲爱这方面,「禅那中的观禅 」担任著重要的角色;并且,因 此促进修习者证入不还果或阿罗汉果。 70」p.100 无著比丘注脚中说明: 69 例如 M I 350 和 A V 343 描述:比丘如何基於初禅或更高的禅那,而能到达漏 尽或不还。更明显的是,M I 434-5 清楚规定:为了证得三、四果,禅那成就是必要 的。同样地,A IV 422 提及禅那能力,是证得不还果或完全觉悟的必要条件。 > -------------------------------------------------------------------------- < From: David Tsai Time: Wed Aug 17 22:20:33 2016 您的引文为: 少分慧解脱於四静虑能起“一二三”。全分慧解脱於四静虑皆不能起 这正说明了不论是少分慧解脱阿罗汉(能起一二三)或全分慧解脱阿罗汉(皆不能起), 都未达第四禅之根本定 这也是我在前文中一再说明的重点: 主流之说一切有部,基本上是主张慧解脱阿罗汉 没有四禅八定的根本定,惟至少具有低於初禅的未至定 > -------------------------------------------------------------------------- < From: 乔瑟夫 Time: Wed Aug 17 22:40:19 2016 未到定:从欲界定之心後,泯然一转,不见欲界定中之身、首、衣服、床□,犹如虚 空,此时性障犹在,未入初禅。 https://www.ddm.org.tw/maze/133/6-1.htm > -------------------------------------------------------------------------- < From: Satipatthana Shi Time: Wed Aug 17 23:17:39 2016 我的完整引文是:「彼经中说。慧解脱者不能现起根本静虑。答慧解脱有二种。一是 少分。二是全分。少分慧解脱於四静虑能起一二三。全分慧解脱於四静虑皆不能起。 …由此少分慧解脱者。乃至能起有顶等至但不得灭定。若得灭定名俱解脱。」 (CBETA, T27, no. 1545, p. 564, b7-15) 引文重点在於:「由此少分慧解脱者。乃至能起有顶等至但不得灭定。若得灭定名俱 解脱。」 说明少分慧解脱者能得一二三静虑,乃至能起「有顶等至」,但不得灭尽定。也就是 少分慧解脱者能得「有顶等至的非想非非想处定」,亦即能得四禅八定。 「全分慧解脱於四静虑皆不能起」,是指《杂阿含347经》中的慧解脱阿罗汉只有初 禅未至定 故知说一切有部基本上是主张「慧解脱阿罗汉」有得初禅未至定、或四禅八定,但不 得灭尽定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697/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