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708/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Kevin Hsu 标题: 分享杂阿含第(281)经读经心得 时间: Wed Aug 03 15:05:25 2016 分享杂阿含第(281)经读经心得: 外道修行者萦发目□连拜访佛陀,谈及他刚从众多外道、沙门、婆罗门、行脚僧 聚会的未曾有讲堂听他们论法後绕过来的,佛陀问他去那里所为为何?答言:「想知 道他们是怎麽赞叹自己的教义比别派胜出,又如何批判他派教义的瑕疵、不圆满。」 佛陀告诉目□连:「众多外道沙门、婆罗门、行脚僧常聚会在一起论义争胜,只有相 互批评、攻讦,对修行饶无利益可言,听多了难免受其影响而坏了自己修行。」 接著佛陀以教授弟子「令明、解脱福利满足」之法如是教诫目□连依序修习多修 习。即由「六触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已满足「三妙行」;再修习成就三妙行以得四 念处的清净满足;进而修习四念处具足以得七觉分的满足;最後依序修习七觉分已, 而达到明、解脱的清净满足。「如是,目□连!法法相依,从此岸而到彼岸、解脱。 」 此说个人深有同感,年届花甲始受持佛法,欲深刻读通杂阿含经都唯恐不及,何 有馀力再去听旁门左道,邪知邪见者如何说?说什麽?欲破其所论(实不自量力也 !)。信者恒信,自有因缘,何劳费心!况乎自我称量,欲求厌离六触入处,尽馀生尚 不可得,还忧他人浮沉苦海干啥!因此自我惕励以此次第为日常修行之法,由守护六 根点滴做起,随时检视,期能有得。 > -------------------------------------------------------------------------- < From: Wencong Cai Time: Wed Aug 03 17:24:29 2016 同感+1 > -------------------------------------------------------------------------- < From: Haber Cheng Time: Tue Aug 09 11:29:57 2016 随喜善知识分享。我的日课:从六根律仪思索,五受阴非我非我所不相在,三妙行, 十善处,十念处,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离欲离嗔离害远离尽爱尽取不忘念,不动摇, 灭尽,涅盘。这篇萦法目键连问法,是对我有深刻启发的经文! 南无佛法僧!! 祝福 慧俱增! > -------------------------------------------------------------------------- < From: David Tsai Time: Tue Aug 09 17:02:11 2016 六根律仪从六根经验展开,亦即是从日常生活的互动展开。 修行之始,就是将焦点集中於六根触境的当下,在接触到什麽、想到什麽的当下去对 待。 佛陀的重要教导,并非敦促去某个僻静的空间,把整个的触境尽可能都屏除在外,把 心固定在一个所缘上面,摄心专注而已。若修行者只喜欢安安静静,摄心专注於某个 对象,享受寂静,而且以为这样就是修行,坚持这样的想法,乃是一种执著的表现。 我们的生命经验,迁流不息地脉动,眼看到色尘,耳听到声音,念头自然升起。若一 直抗拒这种不断发生、迁流不息的现象,企求摄心专注,寂止下来,就会与实际的生 活脱节。而且,会造成无法适应生活,或逃离生活。 佛陀以及行八正道的修行人,内心很慈柔,生命的活动力很强,一直前进并一直在生 命经验中修戒定慧,不求取歇息;他们的生命有勇健而不止息的特质与能量。 佛陀以及有行八正道的修行人,从日常生活的住世智悟出涅盘智,以戒定慧合而为一 的动力,穿透嘈杂烦嚣的世事,忙而不乱、举重若轻,终究充分觉知并体现「诸法不 自生、亦不自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总无生」的无生法忍境界。 > -------------------------------------------------------------------------- < From: RG Shi Time: Tue Aug 09 18:13:50 2016 唉,广告永远是对的。 > -------------------------------------------------------------------------- < From: Happy Light Time: Sun Aug 14 08:51:31 2016 以前觉得人生事业成功,有钱,健康就是最大福报,现在慢慢觉得人生最大福报就是 家人和自己安康,拥有暇满人生胜过事业有成 。 > -------------------------------------------------------------------------- < From: Helen Wan Time: Mon Aug 15 03:55:18 2016 请大德示教: "守护六根点滴做起,随时检视" 的准备工作(亦即条件),从何做起 ?才能做到 □守护六根□ ? 谢谢明示。 > -------------------------------------------------------------------------- < From: Kevin Hsu Time: Mon Aug 15 14:53:00 2016 「点滴」重点在「决心」。 红尘难了却可个别检视自己习性上的弱点(不善法),我这一年来给自己出了功 课:戒酒、戒消夜、节制看电视。 戒酒--去年生日给自己的功课是戒酒;期间许多人情上的劝进要我破例小抿一口应 付,这要能坚持,目前仍护住。 戒消夜--自己都在晚上读经因而养成以饼乾消夜的习惯;一次上佛学课时法师谈及 他晚餐後即不吃东西,给自己很大冲击,感觉就是冲著我而说,当场告诉自己不吃消 夜了。至今三个多月,经常深夜时饥肠辘辘,心里挣扎,自我惕励「若连口腹之欲都 不能除,馀事何望有成」,目前仍是坚持中。 不看电视--这挑战更强烈。习惯已有几十年了,有天突然察觉自己茫然注视著电视 ,不知所为何来?遂给自己设限只看新闻,一个多月来执行尚不满意,是有进步空间 ,却多出时间研读佛经了。加油! 当然日常生活最强的引诱是「色」,我对物质上美、好的东西已淡然,原先收藏 的旅游纪念品遇到人喜欢就送,囤放的陈酒谁想喝就开(当然自己不喝),六根中耳 、鼻、舌、身根之欲相对好处理,色(狭义之色)之诱惑大矣!所以坐车闭目数息, 骑车观息心不旁骛,只因个人禅修功课太散了,时时放了抓回来,一再反覆,挣扎不 已;妄念随时在生,测试自己何时觉知;遇事□念生,即警惕自己耐下性子…就是这 些身边诸多小事,可断则断,应离则离,能闭则闭。 我何德何能教人怎麽做,仅以我正这样做与您共勉!目前确定自己做的还太少,但凡 事总要有开始,是吧? > -------------------------------------------------------------------------- < From: Haber Cheng Time: Mon Aug 22 10:40:23 2016 我可以提个小小的建议吗? 知眼有色, 知眼有色贪, 知眼内有色,知眼内有色贪。 已起色贪令灭,不起色贪令住。 > -------------------------------------------------------------------------- < From: Happy Light Time: Mon Aug 15 14:38:54 2016 个人浅见从发心做起, 发心要先从出离心和菩提心下功夫, 若要能做到随时检视, 那 就一定要有勇猛决心去精进, 所以如果没有强烈的出离心, 一般来说就无法让自己时 时刻刻守护六根, 只能靠戒律由戒生定, 进而断除烦恼. > -------------------------------------------------------------------------- < From: David Tsai Time: Mon Aug 15 20:04:53 2016 守护六根并非□墙结网挡住历缘对境 六根不可能杜绝历缘对境 也不可能在历缘对境时毫无反应 然而 面临历缘对境 六根却可 如如不动 所谓 如如不动 就是体认内识外境之本质 皆为梦幻泡影 这些梦幻泡影所引发之贪嗔痴慢疑 也都是梦幻泡影 修行者六根妄动 就会在梦幻泡影中沉浮、贪爱、执著 修行者随时保持清知明觉 提醒自己勿为梦幻泡影所奴役 把稳六根的掌控力 渐渐地 修行者将从奴役状态里解脱 作自己六根的主人 避免梦幻泡影反客为主 如如不动 不是麻木冷感、宛若行□走肉 如如不动 更非隐遁藏匿、将人事物全然抛开 相反地 如如不动是积极主动掌控六根 令其超越梦幻泡影中之沉浮 像是明镜一般 照映千影万象 却不会因千影万象之来去生灭 减损明镜之照映功能 简言之 善守六根在於如如不动 > -------------------------------------------------------------------------- < From: Happy Light Time: Mon Aug 15 22:20:35 2016 个人浅见,六根的本质就是虚妄,当照见五蕴皆空时,才能得真正自在,就如,无无 明亦无无明尽,六根本不实有又何需要断尽,证得本心的当下,六根自然不复存在 。 > -------------------------------------------------------------------------- < From: Kevin Hsu Time: Mon Aug 15 23:36:30 2016 六根不断尽,何处觅本心? > -------------------------------------------------------------------------- < From: Happy Light Time: Tue Aug 16 07:27:57 2016 六根本无实有,当你定义它存在它就存在,它就会变成你修行的敌人,凡夫无论用何 种方法,都是在抑制外境和六根作用,以降低对天生对六根的执著,虽然不是真正断 尽它,但却是必需的,就像是持戒才能产生定,如果六根要真正完全断尽,唯有明心 见性,真心才能破除识心,在证得真心的当下,识心即变成虚无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Aug 16 13:58:04 2016 佛陀再三强调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叫做真心,一些宗派所谓的真心顶多只是假名 :) > -------------------------------------------------------------------------- < From: David Tsai Time: Tue Aug 16 19:19:56 2016 佛陀在南传诸经中,的确未曾提到 真心;然而,佛陀却提到了 净心。 《杂阿含经》267: 当善思惟观察於心。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所染,□恚、愚痴所染故。比丘!心恼 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南传大藏经》十七卷十五页: 比丘众!此心极光净,而客尘烦恼杂染;无闻异生不如实解,我说无闻异生无修心故 比丘众!此心极光净,而客尘烦恼解脱,有闻圣弟子能如实解,我说有闻圣弟子有修 心故 「心净故众生净」、 「此心极光净,而客尘烦恼杂染」的描述,已透显出净心与解 脱之间的密切关联。 职是之故,北传佛教之真常唯心学派所说的 真心,也非毫无根据之无的放矢。 > -------------------------------------------------------------------------- < From: Happy Light Time: Tue Aug 16 20:29:35 2016 其实我说的真心,即是如来藏,请问大德这样是否可通, 谢谢 。 > -------------------------------------------------------------------------- < From: David Tsai Time: Tue Aug 16 22:11:45 2016 阿含经系统内的《央掘魔罗经》云: 佛告文殊师利,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为无量烦恼覆如瓶中灯。比丘自性净,心心习恶 知识过,五垢为首众多烦恼前後围绕,所谓贪欲□恚睡眠掉疑。此五垢坏心。欲净除 五垢本及诸烦恼者,当勤方便自性清净心力。 上述文字可清楚看出,即使阿含经系统内,已出现了 如来藏 与 清净心 扣连之叙述 > -------------------------------------------------------------------------- < From: Peng Ming-Huei Time: Thu Aug 18 08:47:42 2016 Happy Light 是附佛外道萧平实的信徒吧? 这ID好熟 不是早被BAN了吗? 新注一个ID? > -------------------------------------------------------------------------- < From: Happy Light Time: Thu Aug 18 09:13:32 2016 彭明辉 兄, 为何能称我是附佛外道 ? 我虽看的佛经不多, 但却是有心学佛, 如果我 的佛学观念有不对的地方, 还请像 David Tsai 有所本的提出让大家共同讨论, 我相 信这样才是对大家有所助益, 萧平实我并不认识他, 还有我不玩变 ID 的把戏, 因为 很无聊, 五逆重罪其中之一就是破和合僧, 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有所警惕, 谢谢. > -------------------------------------------------------------------------- < From: RG Shi Time: Thu Aug 18 09:28:13 2016 Happy Light 请问是佛教的出家人吗?如果不是,那「破和合僧」一词,就用错地方 了。如果是,可是这里如果没有三位出家人以上,也是用的不恰当。谢谢你让我们都 有所警惕。 > -------------------------------------------------------------------------- < From: RG Shi Time: Thu Aug 18 09:29:17 2016 Happy Light 「有心学佛」是好事,随喜你的发心。 > -------------------------------------------------------------------------- < From: Happy Light Time: Thu Aug 18 10:12:03 2016 嗯, 破和合僧的说法是夸张了点, 总之希望能理性讨论佛法, 避免去争论是非, 谢谢 了. > -------------------------------------------------------------------------- < From: Vakkali Lo Time: Sat Aug 20 13:33:13 2016 David Tsai 阿含经里、怎会出现文殊师利菩萨? 同名、同故事的经典,有可能来自不同系统的传颂,内容不一定是相同的哦。 > -------------------------------------------------------------------------- < From: YC Chiang Time: Sun Aug 21 08:45:07 2016 凡僧云水 维基:僧伽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3%A7%E4%BC%BD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708/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