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764/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增壹阿含经所教念佛 时间: Sun Oct 02 17:47:33 2016 「增壹阿含经所教念佛」 《增壹阿含经》广演品第三第1经所载的念佛法,包含以下列的各个角度念佛陀的功 德: 1. 形象: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 十力具足,四无所畏,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 2. (五分)法身,即无学圣者所具备的五种功德 2-1. 戒: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 2-2. 定: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慢强梁诸情□泊。 2-3. 慧: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网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崖底,无 所挂碍。 2-4. 解脱: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於生死。 2-5. 解脱知见:如来身者,度知见城; 3. 觉他的层面: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 无解脱者,皆具知之。 ~~~~~~~~~~~~~~~~~~~~~~~~~~~~~~~~~~ 本经所教是以坐姿念佛,实作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例如一次一个阶段:念佛形象的 阶段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稳定後进展到念佛的戒身的阶段,稳定後再进展到念佛的定 身的阶段,依此类推。最後安住在其中一个念佛阶段上而修定。 也有人是较长期的修习自己最使得上力的一个阶段,例如专注在观佛形象。 也有以念佛作打坐一开始的摄心,当念佛而能心念澄净後,转换所缘至其他的修定法 。 总之并不拘泥在单一的方法上,只要能透过念佛将心念收摄,不起不好的念头,进而 修得定慧,就是好方法。 至於如何透过十念而能成就念住,发展七觉支,修得定慧,则属於较进阶的修行原理 ,可参考《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第931经的「读经拾得」,或本经线上版的进阶辨正 。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0/q88/p180x540/14469470_1088901934526951_9189652653794485207_n.jpg?oh=337027280377029f573d7d04c9a98de5&oe=58655472 LinkDescription: 「增壹阿含经所教念佛」 《增壹阿含经》广演品第三第1经所载的念佛法,包含以下列的各个角度念佛陀的功德: 1. 形象: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足,四无所畏,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 2. (五分)法身,即无学圣者所具备的五种功德 2-1. 戒: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 2-2. 定: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慢强梁诸情□泊。 2-3. 慧: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网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崖底,无所挂碍。 2-4. 解脱: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於生死。 2-5. 解脱知见:如来身者,度知见城; 3. 觉他的层面: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 ~~~~~~~~~~~~~~~~~~~~~~~~~~~~~~~~~~ 本经所教是以坐姿念佛,实作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例如一次一个阶段:念佛形象的阶段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稳定後进展到念佛的戒身的阶段,稳定後再进展到念佛的定身的阶段,依此类推。最後安住在其中一个念佛阶段上而修定。 也有人是较长期的修习自己最使得上力的一个阶段,例如专注在观佛形象。 也有以念佛作打坐一开始的摄心,当念佛而能心念澄净後,转换所缘至其他的修定法。 总之并不拘泥在单一的方法上,只要能透过念佛将心念收摄,不起不好的念头,进而修得定慧,就是好方法。 至於如何透过十念而能成就念住,发展七觉支,修得定慧,则属於较进阶的修行原理,可参考《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第931经的「读经拾得」,或本经线上版的进阶辨正。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88901934526951&set=gm.673716622802177&type=3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Oct 02 17:48:07 2016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1:%E5%A2%9E%E5%A3%B9%E9% 98%BF%E5%90%AB%E7%B6%93%E5%BB%A3%E6%BC%94%E5%93%81%E7%AC%AC%E4%B8%89#一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Oct 02 17:48:37 2016 「《增壹阿含经》及《杂阿含经》记载的念佛行法」 本经记载念佛是以观如来形象入手,思惟佛的功德,如五分法身(无学圣者所具备的 五种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及觉他的层面。在实作上是以坐姿念佛为 主。 《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十、三十三所记载的念佛是「念如来事」,并以如来十号( 古印度对觉者十种常见的称号: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 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例。其中卷三十第857经并强调最好行、住、坐 、卧随时念佛。 《增壹阿含经》的观如来形象,或许是後世观想念佛的本源;《杂阿含经》的念如来 十号,或许是後世持名念佛的本源;《杂阿含经》卷五十第1349经甚至提到天神观佛 陀的足迹以念佛。各经所载可说是相通的,次第无非是以是以持名或者观佛形象,带 入对佛功德的思惟(十号是说觉者的功德,五分法身是说无学圣者的功德),基於此 而成就念住。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Oct 02 18:08:46 2016 照片拍摄於印度孟买的康赫里石窟(Kanheri Caves),开凿於西元二世纪,有109座石 窟。 孟买一带在佛世时比富楼那尊者弘化的西边「边地」还再边地一些,主要是由行走西 域的商人带入佛教信仰,而渐渐有了石窟。 唐代的玄奘大师曾到过这个石窟,後来阿底峡尊者也是从此处被礼请去西藏弘法的。 几乎过了两千年,石窟虽已斑驳但仍存在,人事却已全非。时至今日,此石窟是印度 孟买市内国家公园的一个景点,假日满坑满谷的大人小朋友一起玩耍,也有许多猴子 到处找人要食物,却不见修行人: 小朋友们逆时钟方向绕著佛塔追逐跑跳(佛教徒则应要顺时钟方向「右绕三扎」), 大人们不管肤色只把佛塔当椅子或靠背,孟买当地年轻男子喜欢带女朋友到没有灯光 的石窟内偷偷摸摸,佛塔的圆顶上可见到两百年前征服印度的英国人刻的「18xx 年 某某某到此一游」字样,猴子们则把这儿当花果山水□洞。 佛法,毕竟还是要在人心中,才有功用。 > -------------------------------------------------------------------------- < From: Haber Cheng Time: Mon Oct 03 09:49:27 2016 想请问一下,对佛像的崇敬,与寂静涅盘间教诲,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否有冲突 !!这些行住坐卧间的念,不是指关照自己的觉知和心念,朝向生厌,离欲,灭进向, 舍尽,漏尽清明!我一直以为此处的佛,是指真实,因缘法,缘起法等诸法界。愿请 大德说明开示启发讨论!南无佛法僧!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Oct 11 23:40:44 2016 郑大德所提的,的确是一个常见的议题,值得深思。 佛教的实修很重视「法、次法向」的概念,也就是修行的次第。 「寂静涅盘」是让修行人吃饱的最後一个包子,但如果我们只想吃那最後一个包子, 那恐怕很难吃到 :D 佛教的实修次第,最粗略的一种分法是戒 -> 定 -> 慧。没有戒的基础,没有练习好 如何收摄六根,则不会产生正定或解脱慧。在戒定慧尚未完成前,「寂静涅盘」只是 自己脑中想像的一个名词,而不是真正的「寂静涅盘」。 那麽如何收摄六根以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呢?六念(包含对佛陀功德或是佛像的崇敬 )就是很好的一个入手处 :) 另一方面,当完成了戒、定、慧的实修後,自然达成「寂静涅盘」,六念或是佛像都 不重要了,也就是各经中常说的「筏喻」。解脱後,把佛像当柴去劈了也只是刚好 (y) > -------------------------------------------------------------------------- < From: 邱大刚 Time: Tue Oct 11 23:50:34 2016 许多经中都有解说如何藉由「念佛」而能达成「涅盘」,简单讲,「念佛」时忆念佛 陀的德性,例如如来十号,此时即不起贪欲、□恚、加害他人的意图,不染著於五欲 ,安住於正念、正智,直心没有後悔,自然获得轻安,进而心定,乃至成就涅盘。 当然,这一句话中,可能是许多年甚至一生的修习。 原经文可见《杂阿含经》第550经介绍的「念佛」:「谓圣弟子念如来、应、等正觉 所行法净,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 、佛世尊。圣弟子念如来、应所行法故,离贪欲觉、离□恚觉、离害觉。如是,圣弟 子出染著心。何等为染著心?谓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 正智,乘於直道,修习念佛,正向涅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一出 苦处升於胜处,一乘道净於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E5%8D%81#五五□ > -------------------------------------------------------------------------- < From: Jiss Ye Time: Sat Oct 15 19:32:10 2016 邱大刚 师兄说:【经中常说的「筏喻」。解脱後,把佛像当柴去劈了也只是刚好】 我觉得.这个举例好像有点过头了!~ ^_^ 有解脱知见的人.就能够理解佛像所代表的崇高意义. 不可能会把佛像当柴劈的!~ ^_^ 如同佛世时的圣者们.也会礼敬[菩提树]. 圣者们理解菩提树所代表的崇高意义. 没有任何圣者.会把[菩提树]当柴劈的!~ ^_^ > -------------------------------------------------------------------------- < From: 张正中 Time: Sun Oct 16 18:49:15 2016 Sadhu!×3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Sun Oct 16 19:47:07 2016 谢谢 Jiss Ye 的提醒。解脱者的确不会以不恭敬三宝的心而行事,这是要避免大家 误会的。纵使得把佛像劈了,也要有很好的理由,而不是基於不恭敬心。 现实上,佛像的处理有时对一些教友还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这边指的不是佛寺里的 大佛像,那种当然不能乱来。而是指别人赠送的佛像,甚至附佛外道送上门来的自创 佛的假佛像、假佛卡,或者只是单纯的旧的佛像坏了,而要摆设新的佛像。 传统上,为了避免对佛像不敬,大家通常不敢处理这些佛像,就越堆越多,这是个美 德没错,不过有时也会让人困扰。 对於了解佛像意义的佛弟子来说,困扰就比较小,真得有必要时,也只能把佛像送去 资源回收了,不是因为不恭敬。 当然,这只是一般佛弟子的程度,跟解脱无关。没必要的话当然佛弟子不管是否解脱 ,都应恭敬三宝,也应恭敬三宝的象徵物,这样受益的还是自己。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764/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