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来读经 - 依进度摘要区 板主: Jeroci/Misty |
阅读文章: 第 4802/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刚 标题: 五阴无我 时间: Mon Oct 31 15:09:44 2016 「五阴无我」 在佛经的用语中,人的身心及世间的一切可区分为: 1. 色:物质(例如身体)及物理世界的现象。 2. 受:感受。例如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 3. 想:取相;面对境界而心中浮现对应的相;也就是认知。例如看到一个颜色, 心中立刻浮现过往所见过相同的颜色,而知道这是什麽颜色。 4. 行:造作。例如意念的造作、意志力。 5. 识:识知;觉知。 以上色、受、想、行、识五项,合称「五阴」或「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 凡夫执著认为在五阴中有「我」。举例而言,就「身体」与「我」的关系而言,凡夫 可能误认: *身体是「我」:身体就是「我」,至於受、想、行、识都是由这个「我」所拥有 的东西。 *身体异「我」:身体之外有「我」。例如以为「识」甚至所谓的「灵魂」是「我 」,而身体是由这个「我」所拥有的东西。 *「我」处於身体之中,或是身体处於「我」之中:例如认为有造物主(大我)遍 於一切物质(也包括身体)之中,一切物质都有造物主在其中,但造物主却又不是物 质。 这些认为有「我」的见解,佛经中称为「色是我」、「色异我」、「色中我」、「我 中色」,这几个名词详细的逻辑定义及探讨,可参见《杂阿含经》卷五第109经。 佛陀悟道时,发现一切的事物以及身心,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没有恒常不变的 自我。凡夫执著於有「我」的见解(「我见」,又译为「身见」),事事以自我为中 心,反而造成业与轮回,造成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s720x720/14610877_1113957748688036_8280970573801652327_n.jpg?oh=972d76982f213e9a895535dcfd723444&oe=5A743A1E LinkDescription: 「五阴无我」 在佛经的用语中,人的身心及世间的一切可区分为: 1. 色:物质(例如身体)及物理世界的现象。 2. 受:感受。例如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 3. 想:取相;面对境界而心中浮现对应的相;也就是认知。例如看到一个颜色,心中立刻浮现过往所见过相同的颜色,而知道这是什麽颜色。 4. 行:造作。例如意念的造作、意志力。 5. 识:识知;觉知。 以上色、受、想、行、识五项,合称「五阴」或「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 凡夫执著认为在五阴中有「我」。举例而言,就「身体」与「我」的关系而言,凡夫可能误认: *身体是「我」:身体就是「我」,至於受、想、行、识都是由这个「我」所拥有的东西。 *身体异「我」:身体之外有「我」。例如以为「识」甚至所谓的「灵魂」是「我」,而身体是由这个「我」所拥有的东西。 *「我」处於身体之中,或是身体处於「我」之中:例如认为有造物主(大我)遍於一切物质(也包括身体)之中,一切物质都有造物主在其中,但造物主却又不是物质。 这些认为有「我」的见解,佛经中称为「色是我」、「色异我」、「色中我」、「我中色」,这几个名词详细的逻辑定义及探讨,可参见《杂阿含经》卷五第109经。 佛陀悟道时,发现一切的事物以及身心,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我。凡夫执著於有「我」的见解(「我见」,又译为「身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反而造成业与轮回,造成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13957748688036&set=gm.689994117841094&type=3 > -------------------------------------------------------------------------- < From: YC Chiang Time: Mon Oct 31 17:07:38 2016 提供个人一点看法: >>例如看到一个颜色,心中立刻浮现过往所见过相同的颜色,而知道这是什麽颜色。 知道颜色应只是识住色的作用。 识住想则不一样,想蕴是会对此颜色有一特定的看法。 例如:结婚,在古代东方,大都认为红色是吉利的颜色, 所以当有人结婚时,就会认为喜宴一定要办红色的, 一切皆尽量的红,这就是想蕴。 现代因受西方的影响,白色的婚纱大行其道, 时代改变了、薰习的意识形态改变了、想法也就跟著改变了。 行蕴,例如说国语、说台语,当要说话时,我们很快的选择某种语言表达,语言记忆 的使用,是一种微细的心思活动,这种如流水般的活动就是行蕴。 行蕴通常是很不容易改动的,例如:没学过英语、日语等,意识不曾薰习过,所以也 不太可能有这方面的行蕴,例如:用这种语言骂人。 > -------------------------------------------------------------------------- < From: Charles Wang Time: Mon Oct 31 20:16:56 2016 YC Chiang 说的是依据什麽? 和一般对五蕴的解释不一样. 可见 佛陀的启示. > -------------------------------------------------------------------------- < From: Chris Lee Time: Mon Oct 31 20:39:01 2016 其实这还真是一个问题,我刚才用wiki查了一下五蕴(Skandha), 想蕴就是 Perception,直译成中文就是‘认知’,‘理解’,这跟我们接受中文教育的人,都 把‘想’解释成为胡思乱想...是大大的不同呀~ > -------------------------------------------------------------------------- < From: YC Chiang Time: Mon Oct 31 22:39:03 2016 Charles Wang >>说的是依据什麽? 说的依据是"行",每个字的连续,都是行的决定,例如:"Anyway,今天很感谢大家 ",这句话,在说之时,行蕴先依据於识蕴,决定先说了句英语,之後每个字都决定 说中文。 行蕴是心识的动向,它从早到晚不断的决定大大小小的每件事,而这个"心思决定", 看似有扭转用力的感觉,但其实它是很自然、不费力的呈现出来的。 五蕴在自己身上就有,也存在整个生存空间之中,它就在日常生活里,只需稍作安静 及思维,它就自己会现出它的样子,然後就可以依据它的样子去分类它,这是色,这 是受,这是想...,如此而已。 > -------------------------------------------------------------------------- < From: Chris Lee Time: Tue Nov 01 15:06:21 2016 刚才又在wiki里面看了行蕴,英文的解释的确就如YC大德所叙述。这样说来,受中文 教育的人若是没接触过阿含经的,在看到大乘经典例如心经里面说的色受想行识时, 大概都错误解读了吧。一直以为”想“就如字面是‘心里思考的行为’,搞了半天, 这个思考的行为在佛法的五蕴里原来是“行蕴”(从mental formation 到 volition)。而原来以为“行”是“行为,执行,行动” 也搞错了,它其实是心理 的作为(意志,决定),根本不是实体行动作为。唉,文言文惜字如金的最後结果就 是这样... > -------------------------------------------------------------------------- < From: 傅国兴 Time: Mon Oct 31 17:20:51 2016 加油罗 > -------------------------------------------------------------------------- < From: 唐□□ Time: Mon Oct 31 20:38:18 2016 YC大的形容好棒,可以很快体会细节 > -------------------------------------------------------------------------- < From: 唐□□ Time: Mon Oct 31 20:42:59 2016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bps01/suggest.asp泰勒的这一本书,有谈到复 原过程中,看到的东西都是黑白的,直到教到这是什麽颜色後,才开始看得到各种色 彩,和YC大谈到的能够呼应。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Oct 31 20:56:51 2016 基本定义提供作参考: ●想:取相;面对境界而心中浮现对应的相;也就是认知。例如看到一个颜色,心中 立刻浮现过往所见过相同的颜色,而知道这是什麽颜色;接触到一个概念、语言,心 中立刻浮现过往所接触过相同的概念、语言,而知道这是什麽概念、语言。 有须要想阴的详细的定义的话,南传阿毗达摩中的定义蛮清楚的,应该有站友可帮忙 贴上供参考。 > -------------------------------------------------------------------------- < From: 唐□□ Time: Fri Nov 04 08:30:04 2016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zh-tw/Video/C/0/10/1/413.htm > -------------------------------------------------------------------------- < From: 唐□□ Time: Fri Nov 04 08:31:25 2016 这篇文章,就是谈到色,还是大脑心识主观的判断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4802/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