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Feeling ◎ 学佛心得.酸甜苦辣留言版 板主: Chosen/magelinus |
阅读文章: 第 1690/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sunrain (求法心切) 看板: BudaHelp 标题: [转录]原始佛教的研究方向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时间: Mon Dec 2 22:57:25 2002 首先我先澄清一下,以下内容是我从一位佛学老前辈那里听到的,当时老前辈正在指点 一位想往原始佛教修行和学术发展的学弟;这些内容是我这些年来听过最精彩的心得! 也许里面细部的内容,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不过大致的内容还是可以跟大家分享。由 於我不是专攻原始佛教的,因此我无法区分里面细节部份的对错,不过我还是希望能跟 大家同享法义,大家也可以拿去请问师长,看看师长的意见,再彼此交流。 主文: 这些年来,国内外研究原始佛教都以南传的巴利三藏为主,其实真正严格定义巴利 三藏只能算是部派佛教中的一支,如果要研究真正原始佛教、并还原出真正原始佛教的 话,我们还必须要考虑非常多的因素。而这一切恐怕要从世尊在世时说起。 一、当年世尊尚未成佛时,遍学各种外道後发现都不究竟,因此…。後来成佛後,弟子 广布四个阶级、包含六师外道;而世所熟知的十大弟子,很多原先都是学富五车的外道, 也是苦修多年、精通各家学说和修法的智者,因此一旦经过世尊指导,亲证阿罗汉只需 要几天的工夫;而世尊针对每一个弟子的开示,都会考虑其背景,例如:对琴师有琴师 的开示,因此後代研究原始佛教的人通常都会发现,如果没有古印度哲学的背景,就无 法深刻了解佛经所要讨论的内容,只会看到文字表面的意义;因为你并不了解当时的背 景共识、自然不可能了解世尊为何会如此开示,而你从佛经上捕捉下来的文字,会变成 非常单向、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命令,而非当年那种充满互动的讨论。 如果想要了解佛经上真正含意的话,你一定要去研究古印度哲学,这样才能了解当 年的共同讨论语言和课题,了解世尊为何针对某些弟子会有如此开示!你对佛经的了解 ,才有可能还原成真正的原貌。 二、由於世尊十大弟子的背景和修证的方式都有所差异,因此到了世尊入灭後,开始结 集经典时,就出现了矛盾和争议,这就是窟外结集的主因;外面有些学者也许会否认这 件事,这是一种很无聊的举动,因为很多祖师的论典都有记载这件事情,这些祖师不是 那种以讹传讹的人,他们治学都十分的严谨,绝对不会去做那种人云亦云的举动,因此 讲说没有窟外结集等於是在侮蔑祖师的人格;再者从记载来看,发生窟外结集是非常合 理的事情,你想想看当时的主角是大迦叶尊者和富楼那尊者,两位尊者代表完全相反的 行事和说法风格,一位是远离人群、刻苦修行的头陀第一、另一位是云游四方、接触人 群的说法第一,因此在结集律藏时,当场就发生意见不合的问题,而其实双方都没有错, 那只是人多和人少时在生活上的问题,因为头陀行的人不可能多,因此饮食上的问题比 较小,可是当人多时,饮食问题就会很复杂,因此富楼那尊者主张要给予较多的方便和 宽容。而大迦叶尊者结集的主因之一,就是有人趁世尊入灭之後没有人可以管他了,打 算胡作非为一番!因此在戒律上更是不能有任何轻忽,以免这些恶比丘败坏佛门。 其实戒律方面的争议还只冰山的一角,如果从背景立场来看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 窟外结集是无法避免的;而两位尊者在立场上的差异,难道不会影响到经藏和论藏吗? 从结果得知,窟外结集也比较接近群众,采纳天神说和居士说,不像七叶窟的结集,清 一色都是阿罗汉;这样的结果必定造成将来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出现。 因此大家应该正视窟外结集的史实,从其中反而可以看到各种角度的世尊,包括跟 天神和在家居士互动的世尊,而不只是僧团中的世尊;同时也可以了解更多层面的原始 佛教,看到尊者对於法义之间的讨论、不同的说法和认知,可以让我们佛法有深刻的了 解。这不管是对於我们研究佛法,还是修证佛法都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藉由更多讨论, 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法义,这正是世尊在世时和弟子们的互动方式。 三、从经论上就可以得知,虽然阿罗汉修行方法大多类似,但是依照根器,阿罗汉其实 还可以分成很多种,各有所擅长的部份,就如同世尊的十大弟子各有其第一一样;从世 尊当年针对不同的根器给予不同的开示,自然到了後代就会对法义有争议的问题,这就 是部派佛教的由来;因为大家都听到了一段,的确也真的是世尊说的教法,因此谁都认 为自己没有错!甚至有更离奇的事,就是一位世尊在时的阿罗汉,入深定百年,下山後 发现当时流行的佛法,跟当年从世尊那边听到的完全不一样,因此那位阿罗汉只好就自 成一派,传授当年他听到的教法。 至於为什麽部派佛教会有地域性的问题呢?这也要从世尊在时说起,因为这些弟子 都来自於各地方的人,因此世尊在说法时会考量其背景;当这些尊者在传教时,如果跟 该地的众生根器和性情投缘,或者是当地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也都适合该种风格的教法发 展,那麽该地的众生通通都变成那位尊者的弟子,久而久之修行人多了,成就者多了, 就自成一派;而其他不投缘的只好到其他地方传教说法,一直到有缘的地方为止;这也 就是部派佛教会有地域性的特色。 在经律论三藏中,经藏是佛说的话,大家不可能有任何意见,而律藏是世尊钦定的, 虽然该怎麽执行,大家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对於里面的条文没有人有任何的质疑!而唯 一有较大差异的就是论藏,有一派认为论藏是佛说的,另外一派认为论藏是阿罗汉修行 心得的结集,简单的说,大家对於经的解释、正确的知见和修行的方法,有了不同的看 法,而基本上这些看法都反应在祖师大德的论上,例如:阿□达磨大□婆沙论、阿□达 磨俱舍论、成实论、清净道论,其中又以俱舍论和成实论为部派佛教中空有二派的代表。 而我们可以从部派佛教的法义争论中,了解到更多层面的世尊教法,对於原始佛教的 经论解释,不会只闹出定於巴利文一尊的问题,究竟巴利三藏只是部派佛教的一支,并 不能代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全部,更不能只拿巴利三藏作为阿含的唯一解释。 而有学者反对北传说一切有部的学说,认为【三世实有】不符合三法印,而三法印 是世尊教法的捡择标准;我反过来做一个比喻,请问【诸行无常】是现象论还还是本体 论?如果是现象论的话,那麽【三世实有】其实并没有问题,因为在【三世实有】的本 体上运作【诸行无常】的现象;如果【诸行无常】是本体论的话,那就可以讨论到十四 无记的问题了。 而汉文、藏文、巴利三藏都拥有著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派别、不同时期的原始佛教 经论,如果说真正要研究原始佛教,是不能不学这三种语言,究竟藏文和巴利文在语言 上有其佛学研究的方便性。 四、现在中文藏经里面的阿含经论,主要都是从北印度传至中亚、再传至西域,最後传 入中国,基本上目前中文阿含的经论,都面临二次翻译的问题,包括刚翻译完成南传大 藏经,也是从巴利文翻成日文,再由日文翻译过来,因此难免都会有【原味流失】的困 扰;因此如果要保证没有【原味流失】的话,那麽就一定要去学巴利文。如果你要去研 究北传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话,你就要去学古西域语言(龟兹文…)去看那些文献 ,要是想要再近一步的研究,那你就要去学习俄文和法文…,因为目前中亚和西域考古 学的资料,有很多都在是用俄文和法文写的。 目前国内外还很缺乏南北传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比较研究,因为这牵扯到语言种 类过多,资料也过於零乱;但是没有人在的地方,正是值得开发的地方。因为藉由如此, 大家可以更了解原始佛教的面貌和部派佛教中各派的差异,对於阿含的解释也有更多的 讨论,而大家对於修行的方法也会有更多的选择和了解;如果这件事成功的话,不管是 提升台湾在国际间佛学研究地位、还是促进原始佛教在汉语系国家的发展,基本这是一 件很大的功德。 也许会有人说学者跟修行是没有关连的,我也可以反过来说:闻思修是一体的,没 有闻思的工夫,那麽修出来的成果一定是问题的;有人是自己闻思、自己修,有人是闻 思之後,并整理好,这样子别人修的时候就非常的省力,不用在重新花时间整理资料, 这也是功德一件。另外闻思纯熟了要修,那就是水到渠成而已。而前辈特别强调:没有 熟读经论,怎麽可能有正确的知见,没有正确的知见,是不会有正确的禅观!没有正确 的禅观,要求解脱是缘木求鱼! 因此可以往这个方面走,这不管是对你或者是对於别人都有很大的利益。 还有不管是研究佛学还是做学问,千万不要学到那种坏习惯! 就是有某个出家众,引用某位日本学者的论文资料,认为阿弥陀佛是太阳神的信仰 这位日本学者还至少去比对过古波斯文的资料,才有此一说 而这位出家众也不去学古波斯文,也就人云亦云起来 而且这位出家众讲这些内容已经十几年了,他还是拿不出古波斯文的资料 这是非常糟糕的做学问的习惯,千万不要学。 还有这位出家众的徒众们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师父怎麽说,徒弟照著说 也没有人去学古波斯文,看看师父引用的资料,到底有没有问题。 千万不要闹这样的笑话,就是: 你全部都已经胡说八道完了! 结果考古的新发现,正好跟你所说得完全相反 到时候你就丢脸丢大了。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健康饮食 - 养生要诀, 素餐好康倒相报. BudaFood |
阅读文章: 第 1690/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