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Feeling ◎ 学佛心得.酸甜苦辣留言版    板主: Chosen/magelinus
阅读文章: 第 31/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发信人: "衿羯□" <kimkara@iyard.org>, 信区: tzuchi
标  题: 推窗向外面对未知——跨越 (B)
发信站: National Sun-Yet-San University (Sat May  6 14:09:30 2000)
转信站: Lion!nsysu-news!not-for-mail
来  源: 211.72.43.173

(接上文)

    对於「生涯规划」方面, 他提到「对整体的生涯不要有规划. 我指的是不要
有细部的规划, 尤其是名利方面的细部规划, 那对人是有害的. 什麽是细部规划?
就是『我在三十岁以前要达到什麽样的薪水水准? 要赚到多少财富? 或是说我在
三十岁以前是否要做到副总? 四十岁以前我要怎麽样? 五十岁我就有足够的财富
退休. 』这就是细部的、完全是名利方面的规划. 」

    「我看到很多例子, 『生涯规划』先是在美国开始, 主要恐怕还是从念 MBA
的管理硕士开始风行, 三十年前风行一时. 美国出来的 MBA, 好像每一个人都有
自己的细部规划. 尤其开同学会 (class  units) 时, 我在美国有三个母校:哈
佛、MIT 和史丹佛, 几乎每五年都接到同班同学开同学会的活动. 回到母校, 大
家就和同学比来比去, 比生涯规划, 问你达到你的目标了吗? 赚到多少钱了? 做
到副总裁的位置吗? 我觉得很不健康. 我看很多人从同学会回来後, 好几天都不
高兴, 就是他的同学已经做到一个地位, 而他还没有达到. 或是他们在学校自许
满高, 却没有达到自己当年设定的目标, 四十岁还没做到副总裁, 就要换一个轨
道, 这不但使他很不快乐, 也可能对他有害, 有时候换轨道之後更不好. 」

  「至於整体规划, 我自己也有, 就是活到老、工作到老. 从事什麽领域、什
麽行业, 也是整体的规划. 不一定在中学或大学的时候就得做规划, 这个规划也
不是永久不变, 但我觉得要有准备. 比方说, 要从事理工方面的行业、或是预备
做管理领域的工作, 这是属於整体的规划. 我所反对的是对自己的升迁、自己的
财富订出时间表的细部规划. 以我个人的经验, 从来没有细部的规划, 既没有打
算什麽时候要从专业工程师转到管理, 也没有规划什麽时候要从副总做到总经理.
我也从来没有规划几岁的时候要有多少钱、多少收入. 」

    对於外在的、世俗的评断标准, 张中谋也有他的看法: 「我并不拒绝这些东
西, 可是我的工作, 并不以追求这些为目标. 我并不轻视金钱、权力、荣耀, 我
也不把它们看得很重. 老实说, 荣耀也是过眼云烟, 鼓掌很快就会停止, 这种情
形, 我看得很多. 金钱可以满足一个人达到相当舒适的生活水准, 我觉得到这个
水平以上, 金钱就不重要了. 我并不拒绝, 但也不是看得很重, 荣耀真如浮云一
样. 」

    但挑明了讲, 每个人认为的舒适水平可能都不一样, 张中谋对这点也有他独
到的看法:

    「是不一样, 这就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问题. 但我的环境培养出来的观念是
□□人的欲望应该要有止境, 而不是无限. 」

    「以我的例子, 我现在认为的舒适水准, 的确比大学时的水准高, 但是也高
不了那麽多. 现在住的房子, 我也认为很好, 还没有我三十年前住的房子大. 当
然三十年前的房子是在美国, 美国地大, 条件不一样, 当时是七十坪左右, 现在
的房子也差不多. 我吃的东西, 几十年来没有增高, 以前喜欢吃的东西, 现在还
是喜欢吃. 倒是几十年前没吃过的东西, 现在也不喜欢吃. 我穿的衣服是比较好
一点, 但顶多是牌子好一点, 比过去贵一些, 但这些都不是无限制的增加. 金钱,
就是得到够你生活相当舒适的水准也就够了. 当这些都到达一个程度之後, 我想
接下来的目标还是和我一生的工作有关, 我一生的工作是在科技界, 和科技最有
关的就是教育, 特别是科技教育和管理教育, 所以在钱的用度方面, 捐款给这些
方面的也就会多一些. 」

    面对现代的社会, 许多的事情都会面临到庞大的压力, 包括感情、课业、事
业、生活、家庭等等, 张中谋以他个人的经验委婉道来□□

    「这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调适, 事实上, 我也有这种问题. 我住在台北, 一
个星期有三天要去科学园区, 我为了避免车子开来开去, 就住在新竹. 住在新竹
就不像住在台北这麽舒服, 这已经是相当长的时期, 我并不怪别人. 你要自己分
析, 为什麽感觉到不舒服? 例如在我这个情形, 在台北家里的时间, 大都是阅读
、听音乐. 我在新竹的书远没有在台北的多, 我想到一本书, 想找来看, 就没有
了, 那我就多买几本, 甚至买两本相同的书, 听音乐也是如此. 这样的花费不是
很高, 但是对生活的调适有很大的帮助. 别的方面, 像是归属感等, 就比较难.
例如, 有的人的太太就不在新竹, 我觉得很难替他解决问题, 这样会让他工作只
是为了钱, 我不太赞成. 过去我们到美国请人回台湾工作, 很多人都是在美国念
书、工作了很多年, 常常会遇到问题, 就是先生愿意来, 太太不愿意来, 结果是
先生到新竹, 太太留在美国, 这种情形, 我是不太愿意接受的. 我觉得他的生活
不平衡, 不会快乐. 他不快乐, 最终对公司也是不好的事. 」

    「现在年轻一代的人, 为钱工作的人多满多的. 我的奉劝是, 他们应该要把
工作的满足感放得高一点, 把钱放得低一点, 最好当然是两个都同时得到. 现在
机会比较多, 但也不见得会永远增加. 在美国也有这样的周期, 矽谷在七○年代
、八○年代初期相当好, 八○年代後期就不好. 即使在七○年代当中, 也有一、
二个周期, 有好有不好. 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持续工作, 好的时候享受比较丰厚的
报酬, 不好的时候还是相当努力. 」

  「景气好的时候, 公司有比较好的报酬, 大家比来比去的机会也多一点, 这
时候就会引起一种感想:社会在变、人心在变. 等到不景气,他们就不会一直谈
钱, 照样满努力的工作. 像台积电有今天的成功, 完全是建立在这一群从早期一
直到现在打拼的员工. 」

    最近十年, 网路市场的发展由国外一路延烧到国内, 对於现在的就职市场也
带来很大的冲击, 很多人一夕致富, 透过经济能力面来看, 在相互比较之下, 所
谓的「输家」和「赢家」之间就有很大明显的差距, 所以很多的年轻人就急著卡
位, 赶快跳进去, 因为焦虑错过机会, 会变成输家. 但是对於输家和赢家这两个
词而言, 张中谋认为: 「的确有少数的人是赢者, 但对绝大多数的人, 我们并不
能称做是输者, 只是没有像赢者得到那麽多. 赢者和输者都是一个比较急进的言
词, 我并不赞成. 」

    在圣经旧约的传道书第十一节:

    ==============================================================
      The  race is not to the swift or the battle to the strong,
    nor does food come to wise or wealth to the brilliant or favor
    to the learned: but time and chance happen to them all.
    --------------------------------------------------------------
      快跑的未必能赢,  力战的未必得胜;
      智慧的未必得粮食, 明哲的未必得资财, 灵巧的未必得喜悦;
      所临到众人的. 是因为「时间」与「机会」.
    ==============================================================
  
    「所以, 别人比你有钱、比你成功, 并不表示他的能力比你高, 并不表示他
比你有智慧, 而是时间和机会占了很重要的因素, 你却不能掌握. 不要比来比去,
心胸要广阔一点. 」张中谋下了这样的结语.

    回到我们之前所提到的那个表, 人生当中所会遇到的事情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想去做而且有能力去做; □想去做但没有能力去做; □不想去做也没有能力去
做; □不想去做但有能力去做. 不过, 当时间不断的向前的时候, 身边所遭遇的
事情, 在这四个类型当中的订位也会有所不同, 特别是「机会」的掌握方面, 更
是如此.

    透过「无量义经」当中的一段经文, 可以对以上这个处事待人的规划方式作
个更清楚的描述以及解释:

    ==============================================================
        尔时, 大庄严菩萨摩诃萨与八万菩萨摩诃萨, 说是偈赞佛已俱白佛
    言: 「世尊, 我等八万菩萨之众, 今者欲於如来法中有所谘问, 不审世
    尊, 垂愍听否? 」

        佛告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善知是时,
    恣汝所问, 如来不久当般涅盘. 涅盘之後普令一切无复馀疑. 欲何所问
    便可说也. 」

        於是大庄严菩萨与八万菩萨, 即共同声白佛言: 「世尊, 菩萨摩诃
    萨欲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应当修行何等法门? 何等法门能令菩
    萨摩诃萨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佛告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言: 「善男子, 有一法门能令菩萨疾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菩萨学是法门者, 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 」

        「世尊, 是法门者, 号字何等其义云何? 菩萨云何修行? 」

        佛言: 「善男子, 是一法门, 名为无量义. 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
    应当观察一切诸法, 自本来今性相空寂, 无大、无小、无生、无灭, 非
    住、非动、不进、不退, 犹如虚空无有二法. 」

        「而诸众生虚妄横计, 是此、是彼、是得、是失, 起不善念造众恶
    业, 轮回六趣备诸苦毒, 无量亿劫不能自出. 菩萨摩诃萨如是谛观, 生
    怜愍心发大慈悲将欲救拔, 又复深入一切诸法. 」

                □□  法相如是生如是法;
                      法相如是住如是法;
                      法相如是异如是法;
                      法相如是灭如是法.

                      法相如是能生恶法;
                      法相如是能生善法.

                      住异灭者亦复如是.   □□

        「菩萨如是观察四相始末, 悉遍知已, 次复谛观一切诸法, 念念不
    住新新生灭; 复观即时生住异灭, 如是观已, 而入众生诸根性、欲. 性
    、欲无量故, 说法无量, 说法无量义亦无量. 」

        「无量义者, 从一法生, 其一法者, 即无相也. 如是无相, 无相不
    相, 不相无相, 名为实相. 」

        「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真实相已, 所发慈悲明谛不虚, 於众生所真
    能拔苦. 苦既拔已, 复为说法, 令诸众生受於快乐. 善男子, 菩萨若能
    如是修一法门无量义者, 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

    ※  法相如是生如是法  ※

    观法相是如何生起的, 这要怎麽观呢? 由十二因缘起观, 观察: 无明、行、
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法相是什麽? 要先由分别由
「法是什麽? 相又是什麽? 」来分析. 法是「依循一定或不定的进行方式」, 在
事件的方面包含一切的「生、住、异、灭」. 在人或是众生的角度来看, 法则包
含了「生、老、病、死」. 在世间的方面, 包括了「成、住、坏、空」. 这十二
种变迁的进程, 我们称为法.

    所以法不是一个绝对合理的行为模式, 而是一种泛称, 「法」所指的是「行
为的法则」或「所采取的方法」, 所以也包含「知见惑、思惑、无明惑」等等各
方面. 而「佛法」则是指能够透过对於十二因缘的了解, 洞察事物的本末, 进一
步去发展或改善目前所采用的各种方法、法则.

(续)

阅读文章: 第 31/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