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Feeling ◎ 学佛心得.酸甜苦辣留言版    板主: Chosen/magelinus
阅读文章: 第 567/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发信人: yuan@Lion (缘), 信区: BudaFeeling
标  题: 杂记
发信站: 狮子吼站 (Sat Feb 10 01:04:34 2001)
转信站: Lion

1. 禅宗的诸多言语, 有时是诃斥虚妄相, 有时是
   由智慧所见而说诸法不二; 若不知是诃斥虚妄
   就会产生误会, 若是自身还没离遍计所执, 就
   会觉得烦恼即菩提说等等说的很矛盾.
2. 由於有遍计所执的毛病, 所以见上的轮转一直
   不能止息; 有遍计所执故见诸法有高有低, 善
   恶不相等, 凡圣不相等, 便由所见而生喜好取
   舍心, 这取舍的毛病不止息, 就是狂心了.
       见地上有了毛病, 见诸动转变化反而不知
   是心动, 还以为是外境在动; 圆觉经上比喻为
   : 动目能摇澄水, 云使月运, 舟行岸移--眼睛
   摇动因此见水摇动, 由云的飘移而产生了月亮
   运转的错觉, 坐在船上, 不知是船动还以为是
   河岸在移动....因此经上又说: 以轮回心, 生
   循环见, 於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入.
3. 参禅见了性, 就破了遍计执; 而参禅有个很重
   要的事, 就是晓了主客之辨; 楞严经上佛喻烦
   恼为客尘, 且於七处徵心八还辩见时显示动摇
   不住的俱非本心, 均不可取著; 耳所对的动静
   二尘( 有声与无声 )不断的互相凌夺, 便显示
   均不可取著, 眼所对的明暗也是如此; 由於在
   六根所对的境上心不跟随外境, 也不升起消灭
   外境的心, 心的动□少了, 自性德能不外漏,
   这六合和就有会回到一精明的状况, 这一精明
   就是自性, 散於六根便称六合和.
4. 自性德能不外漏到一个程度, 就会起觉照的作用
   , 就能破遍计执, 才能晓了不二之理. 由於见不
   二之理, 诸法不见高下, 便能渐渐止息取舍狂心
   , 不见高下, 故不见可取者, 可舍著, 因此就算
   是动念思量, 亦不见可取可舍, 但见不二之理,
   如此则外离於相而无取舍, 因此心常定而不乱.
   非断思量, 非不思量.
       六祖大师云: 自性能生万法, 是含藏识, 一动
   思量是为转识, 生六识出六门......於性相偈则云
   : 若於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这显示动
   思量转生六识时, 若於境上无取舍心, 不留情, 则
   不论处於怎样热闹的状况亦都处於定; 所以有云:
   行住坐卧皆是禅....禅性不住, 不住禅寂等等.
       既然动念思量亦常定, 则无边烦恼转为无量妙
   用, 转识已成无分别智, 自性德能不更外漏. 性由
   六合和收摄成一精明, 是则小而无内, 自身也是国
   土世界, 两条眉毛就像两片树林....放, 则弥六合
   , 是为大而无外.
       坛经中有一段, 提到有人诵卧轮禅师偈: 六祖
   大师言: 此仍存知见; 卧轮禅师偈为: 卧轮有技两
   , 能断百思想, 心念不数起, 菩提日日常. 六祖则
   曰; 慧能没技两, 不断百思想, 心念数数起, 菩提
   那麽长.---若转识已成智, 则能即相离相, 内心不
   不乱, 即慧之时, 慧在定; 即定之时定在慧, 定慧
   齐等; 离於作止任灭四病.


5. 识心所对为对待法, 真心则不见一法, 离真妄之辨
   有无之辨, 故六祖大师云: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Ξ 狮子吼站 版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教X档案 - 用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死角                          BudaXfile
阅读文章: 第 567/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