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阅读文章: 第 16494/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magelinus (巫师) 看板: BudaHelp
标题: Re: 阿罗汉仍有烦恼习气?
时间: Sun Apr 11 21:39:07 2010

※ 引述《yggdrasils (尤克特拉西尔)》之铭言:
> 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义第四十二(卷二十七)
> 圣者龙树造
> 後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 「烦恼习」名烦恼残气,若身业、口业不随智慧,似从烦恼起;不知他心者,见其所起,生
> 不净心,是非实烦恼,久习烦恼故,起如是业。
> 譬如久锁脚人,卒得解脱,行时虽无有锁,犹有习在。
> 如乳母衣,久故垢著,虽以淳灰净浣,虽无有垢,垢气犹在;衣如圣人心,垢如诸烦恼,虽
> 以智慧水浣,烦恼垢气犹在。
> 如是诸馀贤圣虽能断烦恼,不能断习。

    阿罗汉者不受後有,所以烦恼已断。但个性仍在,但贪嗔痴是三毒不是个性,
    所以像须菩提未出家前嗔心重,连听到风声都很生气,证阿罗汉後成为无嗔
    第一的阿罗汉。

> 如难陀□欲习故,虽得阿罗汉道,於男女大众中坐,眼先视女众,而与言语说法。
> 如舍利弗□习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即便吐食,终不复受请。

    我不记得舍利弗曾被世尊说过有嗔习,相反地是舍利弗尊者是很热心的为僧
    团弟子说法,也因此当他涅盘後阿难很怀念他。如前所述,三毒是要断得,
    不可能会有不断『嗔习』这回事。

    舍利弗吐掉东西见於律藏,原因在於舍利弗受在家人供养,当时舍利弗带著
    罗云去。结果在家人只给舍利弗好料得却忽略罗云只给羹汤没吃饱的东西,
    结果罗云饿肚子。因此世尊告诫舍利弗该食不是净食,因为照顾年少比丘是
    应该的,且让在家人养成不好的习惯,轻视年少比丘。

    舍利弗可是持戒精进的比丘,因此世尊告诉他之後,他马上去吐掉不净食。
    由此可知舍利弗修行之精进,怎会变成嗔习?经律藏中没这种说法,并非
    挂名龙树所说得就得信。

> 又舍利弗自说偈言:
>  「覆罪妄念人,  无智而懈怠,
>   终不欲令此,  妄来近我住!」

    cbeta的经律藏里面找不到上述的经文。

> 如摩诃迦叶□习故,佛灭度後集法时,旸令阿难六突吉罗忏悔,而复自牵阿难手出:「不共
> 汝漏未尽不净人集法。」


    我看到的经文不是这样,大迦叶不给阿难参加集经是因为阿难当时未证阿罗
    汉,这是合理的。未证阿罗汉者还没有解脱得资格,当然不能集结『解脱法
    』不是吗?当阿难很争气的当晚证阿罗汉後,大迦叶诘问他,阿难也一五一
    十的回答。那些问题都是後世人可能拿来问难阿难尊者的,因为大迦叶的诘
    问,该问答一样集结入经律藏,为阿难的清白留下证明。

    大迦叶多有智慧,只是他的习性严肃而已,阿罗汉一样有个性,但不会有
    和三毒有关的个性。

    当阿难回答完後,大迦叶马上反过来为阿难主持经藏的集结,请阿难说出世
    尊的法藏。

> 如毕陵迦婆蹉,常骂□神为小婢。

    经文不是这样说得,当小婢像世尊告状後毕陵迦婆蹉马上很正式的像女河神
    道歉。世尊才告诉女河神提到尊者毕陵迦婆蹉宿世都是贵族会有贵族的习性
    ,而女河神刚好很多世都是尊者毕陵迦婆蹉的婢女。很习惯的尊者就会这麽
    称呼她。之後没从经文看过尊者又故态复萌的纪录。

> 如摩头婆和吒跳戏习故,或时从衣枷踔上梁,从梁至枰,从枰至阁。
> 如□梵暋酲印鮺习故,常吐食而?。

    这是有的,那位尊者有牛的习气会反刍,这和三毒无关。

> 如是等诸圣人,虽漏尽而有烦恼习;如火焚薪已,灰炭犹在,火力薄故,不能令尽。
> 若劫尽时火,烧三千大千世界无复遗馀,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烧诸烦恼,无复残
> 习。

    如上,有习气(个性)是正常的,但该习气不会和三毒(贪嗔痴)有关。所以像阿难
    尊者对女性特别慈悲也是他的个性,却不是贪毒。

> ------------------------------------------------------------------------------
> 以上大智度论所述,不知法友们如何解读呢?
> 有点疑惑的是,若是阿罗汉还有烦恼习气的话,以毕陵迦婆蹉尊者为例子,尊者骂□神为
> 小婢这件行为中,还有造业吗?
> 有的话,尊者此生就不为不受後有才对。
> 没有的话,此举就不属造业,那该怎样解释这样的行为属无记业?

    有个性不一定会造业,另外就是论中所说得不一定符合经律藏所说。因此您的
    疑问是很棒的,如您所说阿罗汉是不受後有,怎会有嗔习?而阿罗汉的个性是
    不造三业,『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更不造业』是阿罗汉的特性之一。

    论是後世论师所造,有些论只是用来贬低阿罗汉或是被後人添加了"人工添加物",
    这是後世大小乘相争之下产生的怪物。尊敬前贤是必要得,但如您所说得得小心
    检择他们的说法是否符合佛说。

    我们赢论师的就是我们有cbeta,可以多方查证...XD

--
    偶理想中的天堂:          1.每天晚上有小酒小酌一番  (换成红茶也可以)
                             2.每天晚上有两片烤鱼下巴  (换成腱子冬粉也可以)
                             3.每天晚上有奇怪内容的节目(换成鬼话连篇也可以 )
    偶理想中的老年生活:        在河港旁摆热呼呼的黑轮摊,客人可以喝杯清酒
    偶理想中变成老头子的模样:  就是樱桃爷爷那个样子, 有点呆呆的很可爱.
                             
--
狮子吼站 相关资源:                             ◇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电子三藏结集中            http://www.cbeta.org
阅读文章: 第 16494/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