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阅读文章: 第 16495/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Melon888 (melon)
标题: Re: 阿罗汉仍有烦恼习气?
时间: 2010年 4月12日  0:06:31 星期一

※ 引述《yggdrasils (尤克特拉西尔)》之铭言:
> 如乳母衣,久故垢著,虽以淳灰净浣,虽无有垢,垢气犹在;衣如圣人心,垢如诸烦恼,虽
> 以智慧水浣,烦恼垢气犹在。
> 如是诸馀贤圣虽能断烦恼,不能断习。

yggdrasils 师兄这里所引的乳母衣的比喻,原典出自《杂阿含经》卷5
第103经,又称「差摩经」。由於当时差摩比丘尚未证阿罗汉,所以
他就以自己如同气味还没洗乾净的乳母衣来比喻自己的程度还不到
阿罗汉。《大智度论》这里似乎有点误解原文了?

原文如下:
==================
《杂阿含经》卷5第103经:
「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言:「我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非漏尽阿
罗汉也。」」
(CBETA, T02, no. 99, p. 30, a10-11)
================

然後诸上座比丘就说:「咦?你已能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了,怎麽
说你还没证阿罗汉呢?」

差摩比丘就说了《大智度论》所说的这个比喻。

原来,乳母衣大污渍都洗乾净了,是比喻已能「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
而进一步把味道洗掉,则是指「於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然後
才能证得阿罗汉。

也就是说,阿罗汉并不是还有馀习的乳母衣,而是已经连味道都洗得
乾乾净净的衣服了 :)

原文如下,提供大家做参考:
==================
《杂阿含经》卷5第103经:
[0030b20] 差摩比丘复言:「我亦如是。非色即我,我不离色;非受、
想、行识即我,我不离识。然我於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而於我慢、
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诸上座听我说譬,凡智者,
因譬类得解。

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种种灰汤,浣濯[10]尘垢,犹有馀气,要
以种种杂香,薰令消灭。如是,多闻圣弟子离於五受阴,正观非我、
非我所,能於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
然後於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
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於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我慢、我欲、
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实正观。」
==================

当然,若小的有哪里读错了,还请各位师兄不吝多多指教,谢谢。


> 如难陀□欲习故,虽得阿罗汉道,於男女大众中坐,眼先视女众,而与言语说法。
> 如舍利弗□习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即便吐食,终不复受请。
> 又舍利弗自说偈言:
>  「覆罪妄念人,  无智而懈怠,
>   终不欲令此,  妄来近我住!」
> 如摩诃迦叶□习故,佛灭度後集法时,旸令阿难六突吉罗忏悔,而复自牵阿难手出:「不共
> 汝漏未尽不净人集法。」
> 如毕陵迦婆蹉,常骂□神为小婢。
> 如摩头婆和吒跳戏习故,或时从衣枷踔上梁,从梁至枰,从枰至阁。
> 如□梵暋酲印鮺习故,常吐食而?。
> 如是等诸圣人,虽漏尽而有烦恼习;如火焚薪已,灰炭犹在,火力薄故,不能令尽。
> 若劫尽时火,烧三千大千世界无复遗馀,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烧诸烦恼,无复残
> 习。
> ------------------------------------------------------------------------------
> 以上大智度论所述,不知法友们如何解读呢?
> 有点疑惑的是,若是阿罗汉还有烦恼习气的话,以毕陵迦婆蹉尊者为例子,尊者骂□神为
> 小婢这件行为中,还有造业吗?
> 有的话,尊者此生就不为不受後有才对。
> 没有的话,此举就不属造业,那该怎样解释这样的行为属无记业?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219.71.37.140
阅读文章: 第 16495/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